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2-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序题目作者学习目标1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①领会文中包含的作者思想观点。②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12阿房宫赋杜牧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②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①解读课文,体会意蕴,理解作者的情怀。②赏析文章艺术特色。14滕王阁序王勃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②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3-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学法提示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用词、声音、韵律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及感悟。诵读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一是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3.推测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理解的词句时,可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推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句在文中的含义。-4-11游褒禅山记-5-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即事[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赏析]此诗描绘山村春景。首联写近景,从小径如茵的碧草推移到山中烂漫的繁花。颔联由近及远,展现河流与村落的美丽。颈联写静中鸡鸣,荒地犬吠,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山村的恬静和村民生活的祥和。尾联中“疑是武陵源”与前面的写景意脉连贯,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之情。本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全诗气势连贯,张弛有道,平缓有度,进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经意地吟咏,仔细读来却淡静有味,每一联都从不同的视角展示景物,从构图谋篇到遣词造句都颇具匠心。-6-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在变法中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以视为是这一观点的发展。-7-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东北15里,风景秀美,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二塔。现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能探其底。前后洞并不相通。-8-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因被封为荆国公,也称“王荆公”。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2.记:一种文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触,然后记下来,就是“记”。可以记述游历见闻感受,类同游记,如本文;可以状物,说明工艺品的情状,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如《岳阳楼记》。-9-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慧褒.bāo瑰.怪guī庐冢.zhǒng君圭.guī禅褒禅.山chán相相.之xiàng封禅.shàn相.互xiāng-10-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解多义(1)文其文漫灭(名词,碑文)独其为文犹可识(名词,碑上残存的字)文理有疏密(名词,纹路)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文过饰非(动词,掩饰)(2)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名词,建筑物的一种,宫中的楼阁、宫殿)-11-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3)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12-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示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指示代词,指代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指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指后洞)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古人)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难道,表反诘)-13-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5)然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6)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判断,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居然)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14-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3.辨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4)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8)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险遥远的地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让人迷乱的地方)(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名词用作动词,正确地指称、说明)-15-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分古今(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11。(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形容词,不一般;今义:副词,很,十分。(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一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明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倒装句,介词短语后置)-16-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前一起预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6.积名句(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7-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中一起思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领会文中包含的作者思想观点1.课文第二段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提示:课文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着重写后洞与前洞的不同及游后洞的见闻是为后文前景喻理提供依据。2.如何评价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说的道理?提示:(1)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到达。(2)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作用,强调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3)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文白对译-18-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中一起思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1.作者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提示: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对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文白对译-19-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中一起思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这是一篇游记,所写的东西有很多,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提示: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及“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都紧扣文章的主要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文白对译-20-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课前一起预习课中一起思考课外素养提升课中一起思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废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道理。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一处“闲笔”,可以删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提示:观点一“闲笔”说写仆碑与文章主旨无关,旁逸斜出,使文章中心不够突出,内容不够集中,结构松散,应该删去。观点二非“闲笔”说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
本文标题:11-游褒禅山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4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