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趋势2014年:颁布考试招生改革系列方案;2014-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5-2016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6-2017年: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2017年9月:全国高一实施新方案、新标准、新教材、新高考2016年:陆续启动义务教育2011版实施状况调研及义教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完成五个统筹;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背景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衔接不够,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改革走向深入,更需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加强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统筹各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1.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建立国家质量标准体系;3.推行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统一高考→学生选考一次考试→多次机会4.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育落在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标准修订要求各学科厘清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提炼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十八大“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使教育方针具体化,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十年课程改革的反思,实现育人模式的彻底改变;应对国际竞争挑战,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新要求;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联合国教科文“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经合组织“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欧盟“八大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美国“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芬兰“7种综合能力”:学会思考与学习;照顾自己、管理自己、保护自己;博文广识、善于沟通、表达自如;多元获取信息;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强,胜任当前工作;参与性、影响力、可持续的发展潜力。——为提升未来国家竞争力,三个国际组织、十个国家和两个地区提出了对未来人才核心素养的标准。——“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或写作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学过就忘,以及重复学习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质量标准素养1素养2素养3素养……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水平5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指导思想:努力构建坚持立德树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修订原则: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科学设计、综合统筹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4.《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教学[2014]17号)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普通高中课程调整3.构建育人为本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探索(1)高考:两依据、一参考——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外语两次机会)总成绩: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3科目(不分文理)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高职、高考)的重要依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文理兼修、文理兼选。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一般分为五个等级,规定每个等级人数所占比例(A15%,B30%,C30%,D、E共25%),保证成绩的区分度和可比性。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内容: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程序:写实记录(学生)、整理遴选(学生、教师指导)、公示审核(学校)、形成档案(学校)、材料使用(高校)综合素质档案:①主要的成长记录,五方面突出表现;②自我陈述报告、教师评语;③典型事实材料及相关证明。以省为单位:统一格式、电子化管理平台如:思想品德: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况。不仅是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艺术素养: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高校提前2年公布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要求,考生符合一门即可报考);如:某大学公布的招生选考科目为物理和化学,考生的3个选考科目中只要有物理或化学的都可以报考。录取不分批次(不再设一本线、二本线);“专业+学校”平行志愿,专业平行投档,按成绩由高至低录取。高职专科:提前招生(中职、普高);基本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对文化素质、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一档多投,双向选择(获多份录取通知)对职高生单独考招(2020年中职升大学超50%)热门专业或大学(浙江):三位一体招生(高考、学考、综合素质);2015年,52所院校,浙江省录取5200人;根据专业需求另外组织笔试、面试;要求:对学考A等的个数有要求;高考分数比重不少于50%;笔试、面试随机抽签,全程录像(5年来零投诉)。由补短的教学到扬长的教学由上下分层到左右分类由不能有弱科到最好有强科录取由学校主导到专业主导学会选择成为学生重要素质之一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事业发展带来高中教育的必然转型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472.69万人(40%),2006年达到871.21万人;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1201.26万人,2006年则达到2514.50万人;2010年,普高毛入学率80%,2020年要到90%,十三五:普及高中教育。高考录取率:2000年59%;2013年76%高中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促使普通高中教育从更多地为上级学校输送、培养精英人才转向面向全体,为每个学生成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也促使高中教育必然向多样化转型。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重视生涯规划指导重建课程管理制度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素养水平等级(质量标准)知识↓技能↓能力↓三维目标↓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学校课程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课程活动实践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指向全面育人学科性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的作用?最基本的研究视角?未来发展需要的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能带给学生怎样的视野和思维品质?这门学科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贡献?学科的性质和育人价值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要求的关系?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要求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得到良好的结合?……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核心素养: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如: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艺术感知、人地观念、区域认知、文化理解、语言建构……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育人本位转变;从单一、孤立的知识教学向关联性、结构化知识教学转变;强调学习内容的主题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知识结构化);强调学习方式的综合、活动、实践、体验;强调情境创设、问题解决;推进课程整合、综合课程、跨学科学习……——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完备,而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素养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式:用什么样的过程或方式让学生领会意义、达到目标?选什么样的素材——不是为学材料而用材料;给学生怎样的体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引领;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掌握怎样的方法、获得怎样的经历……结果: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与水平人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课程设计的依据。问题导入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单元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立足学科特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价值的教学需要真实情境中的有效体验有价值的设计强调情境体验《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春申君列传》、《信陵君列传》个人自主阅读,小组集体讨论(个人阅读和写作:扫除文字障碍,编写年表,梳理事件,写人物评传)专题研讨(个人写作、小组-全班交流)1.请比较四公子,若你是当时的一名士,你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请申明理由。2.从“战国四公子列传”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政治、文化、社会等)信息?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3.写学习内容评论和学习感想(反思、梳理学习经验)任务驱动式教学使课
本文标题:课改政策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5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