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③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④瓦解: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⑤影响:A、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B、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①目的: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②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B、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③作用:A、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B、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④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血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2.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朝已有丝机,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晚(3)期,中国已有铁器。商代出现原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工商食官)。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1)夏朝: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2)商朝: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①文字:金文②文学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社会政治:(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变法,郡县制出现。(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2.社会经济:(1)生产力进步: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3)小农经济形成:①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②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③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4)农业生产的发展①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5)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3.文化与科技(1)百家争鸣①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A、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B、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③原因A、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B、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C、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D、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⑤影响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老子的思想主张: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朴素辩证法思想。(3)孔子和儒家思想: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①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②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③法家学派: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④道家学派:庄子的思想主张。(5)科学技术:①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④医学:《黄帝内经》(6)文学和艺术①《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②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③帛画:《人物龙凤图》等。④戏曲: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第二单元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知识整合】一、秦朝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或条件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E、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A、政治: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B、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移民;C、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①积极: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②消极:A、容易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中朝(内朝),任用身边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②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③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④完善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通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6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