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上海大学中文系课程要求◆通过学习原始作品,加强作品的研读。培养对中华古籍的感性认识,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分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研读,创造性地将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探究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特点和文体演进规律。明代文学明代社会文化特点明代社会思潮、党社与文学流派明代社会思潮变化非常显著,它对明代文学的影响颇巨,应该首先引起我们的注意。明代社会思潮、党社与文学流派变化的特点*明代社会思潮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学发展的中介。*一方面,社会思潮与文化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党团文社与文学流派又随着社会思潮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明代社会的分期明代前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明代中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明代后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明代中叶——从弘治到嘉靖(1488—1566年)近八十年。明代后期——从隆庆直到明亡(1567—1644年)约七十多年。明代前期——从洪武到成化(1368—1487年)共一百二十年。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开国,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朱由检自缢身亡,明代前后共计二百七十七年。政治:强化君权专制经济:休养生息文化:实行专制在这些措施之下,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国民经济也逐步复苏,思想文化界却更加沉闷。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以后,和大将军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废经过胡惟庸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直接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迁都北京以后,明成祖朱棣又通过重用宦官和特务来制衡内阁的权力。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对于农业: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承认已被农民耕垦或即将开垦的土地归个人私有。免除三年徭役或赋税。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对于手工业: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为国家服役外,其余时间都以“可自由趁作”。*对于商业:降低商业税率,规定“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论”(《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在强化君权的同时,明朝政府还实行高度的文化专制,以严密控制士大夫文人的思想。*八股取士制度:“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压制异端和持不同政见者:“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可“诛其身而没其家”(嵇璜等《续通典》卷一百二十),限制了文人的人身自由。五经命题试士”(《明史·选举志》),八股取士制度一方面牢牢笼络住文人的心,一方面严重束缚了文人的思想。荼陵派台阁体他们要求文学要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王直为杨荣《文敏集》所作《序》)。所谓“适性情之正”,就是要抒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艺术上崇尚“雅正平和”,带有浓厚的道学气。永乐诗坛出现的以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台阁重臣”为代表的“台阁体”就是明前期文的代表。该派也流行了上百年的时间。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领袖的荼陵派兴起。他们提倡“轶宋窥唐”,推崇李杜,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荼陵诗派成一代之盛,是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茶陵派遂取代台阁体而位居诗坛主流。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政治: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加深经济:迅速发展思想:儒学变异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弘治、正德时期的儒学大师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正德帝荒淫无道,宠幸宦官刘瑾,打压忠臣*嘉靖帝多年不朝,闭门修道*实行特务统治,官员和士大夫普遍流露出消极避祸的情绪*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激化,农民的土地被侵占,手工业工人受到残酷剥削。*在统治集团内部,皇帝和宗室之间的矛盾,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宦官和朝臣之间的矛盾也加深。*手工业更加发达:纺织、冶铁、采矿、制盐、造船等行业发展较快。江南一带“机户”竞相崛起,如嘉靖年间的苏州,“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而织工已达近万名(嘉靖《吴邑志》卷四一《土产》)。出现了手工业工场,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商业贸易繁荣:官方长期奉行的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当时生产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中心。东南的苏州、芜湖、湖州、松江、杭州、漳州,逐渐成为繁华的都市。王阳明心学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心学”也称“王学”。此心纯是天理*“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影响王学的本意不仅不反朱熹,反而希望把“天理”转变为内心自然天成的“良知”,达到“此心纯是天理的境界,而“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由于王氏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人们开始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人的内在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明初的政治思想观念,是晚明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锋。明中叶前后七子与唐宋派就是在王氏心学影响下出现的文学流派。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后七子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同情王学,文学上反对台阁体。具体在响应王学的表现上,前七子重视批判现实,后七子更重视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他们在思想上提倡文以明道,但所谓“道”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新内容,打上了王氏心学的烙印。特别是唐顺之受王畿传示,其“洗涤心源”、“直摅胸臆”文学主张受王畿天然自性的“良知说”的影响甚大。东林党争泰州学派的崛起背景:国本严重动摇缘起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阉党的迫害由于阉党有皇帝撑腰,万历、天启间,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两党胜败复社和几社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讲学于东林书院。而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爱之者称为清议,恶之者称为党人。史称“东林党”。围饶着立储问题,大臣们不断被处死、廷杖、革职、流放;宫廷政治斗争激化,出现了晚明“三大案”:红丸案、廷击案、移宫案,严重威胁到明朝皇权的稳定。在宫廷政治斗争的背景下,萌发了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两党的斗争成为当时政治史思想上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万历帝的立储问题是所有晚明政治斗争的中心和导火索。万历皇帝专宠郑贵妃,一心打算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与根据立长不立幼制度主张拥立皇长子的大臣们尖锐冲突。东林党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派相攻不已。不仅很多朝野人士均卷入其中,晚明文学家也大致各有所属。针对晚明政治的腐败,本着一腔爱国忧民的激情,所谓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书生意气,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尽。东林党人与阉党余孽的战火未熄,复社与几社又成为东林党的后继者参与进来。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复社在政治上关注国计民生,干预朝政,有点类似现代政党的雏形。在文学上拥护前、后七子,但反对“模古”与空疏,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复社也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政治、文学团体。领袖人物张薄、张采。崇祯六年(1633)在虎丘成立。复社号召宗经复古、切实尚用,故称复社。几社也是明末文人团体。“几者,绝学有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杜春登《社事始末》),故称几社。几社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反对“公安”“竟陵”。几社是站在现实政治的基点上尊古复古的,作品对时政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几社文人对晚明流行的王学及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潮有一定的补偏救弊作用,反映出明末新的时代潮流。明亡后,他]们多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有的还亲自参与]抗清斗争。泰州学派的崛起泰州学派的影响王学左派与东林党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王学左派的兴起还是东林党争,都与晚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王学左派,亦即“泰州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走向异端学说,促进了晚明的思想解放潮流。王艮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李贽宣扬“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并公开宣扬“好货好色”。他们把社会思想的重心引向日常生活和人情物欲。泰州学派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礼仪的束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随着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哲学,晚明社会涌现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个性和人情成为时代最强音。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要抒发一己“真心”。晚明诗文包括公安派散文竟陵派和小品文以及山歌,小说如《金瓶梅》、“三言两拍”,戏曲如《牡丹亭》等,一般都注重表现情欲,带有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经济:高度繁荣晚明经济异常发达。不仅农业、手工业空前繁荣,贸易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国内贸易海外贸易生产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中心。杭州、苏州、广州、武汉、芜湖等都市规模空前。特别在中国东南经济贸易发达的城市和地方,新兴商人和市民阶级的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之出现了代表他们自身利益的政治主张与文化风尚,这就为中国思想文化乃至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特点。隆庆年间解除海禁,海外贸易飞速发展。加之白银被普遍使用,使国内外商品交换极为方便。丝绸、茶叶、瓷器、食盐、铁器等货物的出口,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思考题※如何认识明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如何认识明代后期党派之争与文学流派的关系?★参考阅读※王守仁《传习录》※《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三联书店1997年版。※《晚明史》,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标题: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6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