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第七讲旧约圣经中的智慧观念
旧约圣经中的智慧观圣经专题第七讲1本章内容•智慧文学中智慧的一般含义•旧约智慧观的基本特点•从生存论角度看人的理性2智慧文学•智慧文学主要形成于统一王国时期,特别是所罗门作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智慧人”或“老师”的人。这些人对当时以色列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和祭司或先知并列。•不过,他们既不像当时的祭司或先知,也不像是今天的职业教师。智慧文学•如果祭司主要关心以色列社会中的宗教事务的话,那么智慧人则比较关心人生及智慧的问题。•如果先知主要传达的是“这是耶和华所说的”,那么智慧人主要表达的是他们自己对某些人生问题的思考。智慧文学•旧约撒母耳记下卷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位妇女,圣经中将其称为“智慧的妇人”(撒下14:2)。大卫的元帅约押把她请来,让她去说服大卫准许那杀了自己哥哥的押沙龙(大卫自己的儿子)回到耶路撒冷。这位聪明的妇人用她智慧的比喻和言语,成功地说服了大卫(撒下14:1-24)。对于大卫的、后来亦是押沙龙的那位幕僚亚希多弗,圣经上对他曾有这样的描述:“那时,亚希多弗所出的主意,好像人问神的话一样”(撒下16:23)。5智慧的意思•智慧的基本意思:•与判断/审断有关的智慧,能够辨别是非(王上3;9),表现在法律上的审断,以及在政治上作出判断。智慧的意思•按列王记记载,所罗门初作王的时候去基遍献祭,耶和华那天晚上向他显现,问他有何所求。所罗门王的回答是:“求你赐我智慧,可以判断你的民,能辨别是非”(王上3;9)。他的回答得上帝的喜悦,上帝就应许要赐给他“聪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没有像你的,在你以后也没有像你的”(王上3:12)。这里的智慧主要是指与解决法律纠纷有关的智慧,延伸到对整个国家进行治理的智慧。这种智慧使他作为君王能够“辨别”是非,“判断(治理)”人民。7一日,有两个妓女来,站在王面前。一个说,我主阿,我和这妇人同住一房。她在房中的时候,我生了一个男孩。我生孩子后第三日,这妇人也生了孩子。我们是同住的,除了我们二人之外,房中再没有别人。夜间,这妇人睡着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半夜起来,趁我睡着,从我旁边把我的孩子抱去,放在她怀里,将她的死孩子放在我怀里。天要亮的时候,我起来要给我的孩子吃奶,不料,孩子死了。及至天亮,我细细地察看,不是我所生的孩子。那妇人说,不然,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这妇人说,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她们在王面前如此争论。8王说,这妇人说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那妇人说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就吩咐说,拿刀来。人就拿刀来。王说,将活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那妇人,一半给这妇人。活孩子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心里急痛,就说,求我主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万不可杀他。那妇人说,这孩子也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了吧。王说,将活孩子给这妇人,万不可杀他。这妇人实在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王这样判断,就都敬畏他。因为见他心里有神的智慧,能以断案。(列王记3:16-28)9智慧的意思•智慧的第二层意思•生活中如何行事为人的智慧。表达了一些与道德有关的教导(训悔诗)。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传道书)。•列王记中说到所罗门的智慧,特别提到“他作箴言三千句,诗歌一千零五首”(王上4:32)。10智慧的意思•这种人生智慧总的目的是使人能够成为一个在人格上健全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善于与人交住的人;在生活上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的人。•这个方面可以在箴言书、传道书、乃诗篇等书卷中看到。1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诗篇1:1-4)12智慧的意思•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12)•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16:18)•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箴言17:22)13智慧的意思•智慧的第三层意思:•关于自然的知识(王上4:33)•列王记还涉及他所具有的自然方面的知识:“他讲论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树直到墙上长的牛膝草;又讲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王上4:33)。14智慧观•阅读以下几处章节,注意观察其中所涉及对智慧的看法。15然而,智慧在何处可寻?聪明之地在哪里呢?智慧的价值人不知道,在活人之地也寻不到。深渊说:‘不在我里面’,沧海说:‘不在我这里’。智慧不能用纯金购买,也不能称银子作它的代价。俄斐金,贵重的玛瑙、蓝宝石,都不能与它比较……然而,智慧从哪里来,聪明之地在哪里呢?众生的眼睛都看不到,空中的飞鸟也不能发现。灭亡和死亡都说:‘我们只风闻它的事罢了。’16神明白智慧的道路,也晓得智慧的所在,因为他察看全世界,遍观全地。他为风定轻重,又度量众水;为雨露立定律,为雷电定道路。那时他看见智慧,描述智慧,他坚立智慧,并且查探智慧。他对人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邪恶就是聪明。’”(约28:12-28,新译本)17注意以下是上帝质问约伯的问题:你曾入过雪库,或见过雹仓吗?这些雪雹是我为降患难的时候,为打仗和争战的日子所存留的。光从哪条路散开,东风从哪里分散在地上?谁为大雨分水道,谁为雷电定道路?使雨降在无人之地,落在无人居住的旷野,使荒废之地得着滋润,使青草在干旱之地得以长起来呢?18雨有父亲吗?露珠是谁生的呢?冰出自谁的胎?天上的霜是谁所生的呢……你晓得天的定例吗?你能在地上建立天的权威吗?你能向密云扬声吗?你能使洪水淹没你吗?你能差派闪电,闪电就发出,并且对你说:‘我们在这里’吗?谁把智慧放在怀里,或把聪明赐于人的心中?(约伯记38:22-36,新译本)19智慧不是在呼唤,聪明不是在发声吗?它在路旁高处的最高点,在十字路口站着;在城门旁,在城门口,在进城门的空地上大声呼喊:“众人哪!我向你们呼唤,对世人发声。愚蒙人哪!你们要学习精明;愚昧人哪!你们心里要明白事理。你们听着,因为我要讲论极美的事,我要开口说正直的事;(箴言书8:1-6)20我的口要论述真理,我的嘴唇厌恶邪恶。我口里的一切话都是公义的,毫无弯曲欺诈。我的话对明理的人,都是对的;对得着知识的人,都是正直的。你们要接受我的教训,不要银子;宁愿得着知识,胜过精金;因为智慧比红宝石更好,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能和智慧比较。(箴言8:7-11,新译本)21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没有深渊,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里。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上使穹苍坚硬,下使渊源稳固,为沧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过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踊跃在他为人豫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箴言8:22-31,和合)22智慧观•旧约的智慧观:•1、智慧的源头来自终极实在(上帝),而非人自己(的理性等)。•2、智慧在个人之外,如一个人在另一个人之外。智慧并非人内在本有的、在人理性或思想中现成就有的。•3、智慧有位格化的特点。不过在旧约中仍是某种拟人化描述(她在寻找人)。23智慧观•祁克果宗教A与宗教B的区别:•1、宗教A,苏格拉底式的,“真理”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理性)中,为人所拥有。•2、宗教B,希伯来式的,“真理”在人之外,需要去寻找。•因此对“真理是可学的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方式完全不同。24智慧观•在生存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家帕斯卡尔那里,我们可以读到他写的下面的话:•“只有两类人可以称为理性的人:因为认识上帝而全心全意侍奉上帝的人,和因为不认识上帝而全心全意寻求上帝的人。”帕斯卡尔,《思想录》,427。25智慧观•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曾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启蒙,就是摆脱自己造成的依附地位。而依附地位意味着,若无他人指导,人便无力运用自身的理解力。假如依附状态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性,而在于缺少无须他人指导就能使用自己理性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人自己造成的……‘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座右铭。”引自李秋零编译,《康德书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271页。26智慧观•个人的不成熟就在于对他人的依附,而造成这种依附的原因是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独自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并且承担责任。在这个意义上,这里启蒙的问题具体地体现为,个人如何能够从其对他人或公众的依赖中走出来。(海德格尔的话即对“常人”的依赖)。27智慧观•在康德看来,理性是能够让个人摆脱对他人之依附的基础。但问题是,造成个人这种依附状况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性”,而在于缺少独自“使用自己理性的决心和勇气”。启蒙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涉及到个人的决心和勇气,有了这种敢于公开使用自己理解力的勇气,个人使用自己的理性才有可能。28智慧观•所谓启蒙的一个前设就是:人使用理性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启蒙要解决的是人的理性能力的问题,那么人的这种内在理性能力的生发并不完全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从生存论的角度看,个人的理性并非是现成或自立的,因此个人不会自然地成为“理性的人”。29智慧观•为什么启蒙之后的人会自然地将人看作是“理性的人”?理性仅从知识论的角度被理解为是人对自己的反思。在一种知识论的发展看来,人或者理性对自身的反思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理性反观自己就如同人照镜子那么简单。•人们把这种对自身的反思与直观追溯到笛卡儿。但笛卡儿当时是怎么说的呢?30其实按照笛卡尔自己的表述,“我思”作为一个有限的东西被意识到(“我在”),乃是以一个无限者的存在为其前提,以对这个无限者的直观为前提:“我明显地觉察到在无限的实体中比在有限的实体中有更多的实在,因此在我里面首先以某种方式知晓的是无限者而不是有限者,也就是说,是上帝而不是我自己。”笛卡尔,MeditationesdepromaPhilosophia(《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三沉思,第24段。译文参见李秋零译,《神学与哲学》,153页,脚注5。31智慧观•一段文字被人看到,乃是以承载了这段文字的纸面的存在为前提;外面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一个运动的物体,乃是以衬托了其运动的无限的时空为前提。同样,对笛卡尔来说,在人的认识中,“我思”被确定为清楚明白的观念,乃是指明衬托了这种知识的无限者的存在。(这实际是他对上帝存在的证明)32当然他的创新表现为确实有一个认识论上的转向:就是在人与无限存在者的关联之中,人确实有对自我认识的可能性。其实,这样一种关联方式在古代思想家奥古斯丁那里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奥古斯丁:“因为如果我错了,我就存在”,《论自由意志》,卷二,第3章;《上帝之城》,卷十一,第26章。33智慧观•知识论或理性主义的倾向是忽略人认识到自我的那个基本前提。•今天我们只知笛卡儿让我们知道人可以对自己有清楚明白的意识这个结果,却少有人知道或者能够承受他当时被怀疑论所淹没时的那种痛不欲生的生存论状况。34智慧观•从生存论角度看,当个人意识或反省到自己(而不只是某种观点或作法)的时候,特别是与“常人”不同的有限的自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真如照镜子那么容易吗?•生存论哲学家会说:你会遇到焦虑或畏35按海德格尔,人对自己的认识乃被动地发生在某种处境中,并且会遇到焦虑。当畏袭来时,人感到一种紧压以致让人屏息,但是人又不知自己所畏惧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究竟来自何方。这时所有来自于“常人”的理由都失去意义:“畏剥夺了此在沉沦着从‘世界’以及公众讲法方面来领会自身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27页。36智慧观•这就是现代人所遇到的处境:人认识有限自我的那个无限背景(终极实在)呈现出了“无”(虚无)的样式,这不能不给人带来焦虑。•这时人如果因为焦虑而逃回到“常人”中,即依附他人,这就是康德所说不成熟的生存方式。37在这种畏或不安中,在体不仅要经历让人屏息的紧压(畏),还会遭遇到不期而至的良知的呼声。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良知呼唤是借着悄然袭来的畏而
本文标题:第七讲旧约圣经中的智慧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