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射孔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射孔作业安全操作规程4.1队伍出发1)由作业队长了解天气及行车路况后与司机对行车安全进行风险识别。夜间行车、雨雪雾天气、山路行车情况下,要做出充分的危害辨识。有风险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才能出车。司机已经疲劳时不能出车。2)所有车辆要同时出发、队车行驶,由作业队长明确押车人员分别坐在副驾驶位置,驾驶员负责监督乘坐人员系好安全带。行车过程中严禁超速,司机不得吸烟和打手机,乘车人不得睡在床铺上。3)驾驶员不得将车交与无资质人员驾驶,不得拉乘无关人员。连续行驶2小时必须停车并作例行检查。司机休息不少于10分钟。路途中遇到危险路段,作业队长和驾驶员必须下车查看,必要时有人指挥行进,不能带险通过。4)押运人在上井途中每2小时检查一次防爆罐、防爆箱,当发现防护锁失效时,立即清点数量。爆炸物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4.2井场安装1)井场具备高度不低于18m的作业井架,配备性能完好的提升系统;停车位置到井口距离于15~30m;夜间施工应备有防爆照明设施,保证照明条件,并要制定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安全。2)油气井井口安装防喷井口。电缆射孔时,压井液液面要求在射孔器上方500m以上,油管输送射孔液面在200m以上。雷雨、大雾、洪水、沙尘暴和六级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停止射孔作业。3)进入井场后仪器车驾驶员尽量将车停在上风口处,工程车与仪器车并排停放。车辆发动机排气管、发电机排气管应安装阻火器。押运员对火工品进行检查。4)作业队长与井下作业队(或井队)的值班负责人及时沟通,了解井筒及现场是否满足射孔施工要求。5)各岗作业人员,针对本岗的作业区域进行风险识别。由作业队长召集井下作业队负责人、现场监督和射孔小队所有人员召开班前会议。各岗汇报识别出的风险,由作业队长进行辨识。对可控风险和危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不可控的风险和危害,必须整改,直到确认安全。作业队长向与会人员通报本次的施工内容、作业风险、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发生危险时的紧急集合点、逃生路线等,并检查班组成员的劳动防护用品的佩带,同时和井队签定施工安全协议。在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施工人员有权拒绝射孔作业。6)仪器车驾驶员听从井口组长的指挥,调整车辆摆放位置,井口、地滑轮、绞车要三点一线。对正井口后,打正方向拉紧刹车,下车放好掩木并打开发电机舱门。当绞车停在光滑、坚硬的地面时,必须用地锚或拖拉机将绞车拉住。检查、保养发电机确保其正常运转,将行车档扳至绞车档进行预热。7)工程车驾驶员将工程车和仪器车并排停放整齐,安装隔离带。8)小队人员将检测仪摆放井口明显位置,随时检测。呼吸逃生器摆放在明显位置,方便拿取。9)绞车工记下井下情况、注意事项、井深等相关参数。启动绞车前应先检查行车/绞车转换开关是否搬至绞车档。确认发电机舱门已打开、掩木已打好,听从井口工指挥下放电缆。10)操作员落实井号和井况,与井队核对作业相关资料。11)电缆射孔时由井口组长组织安装井口。①将张力线拉到采油树前,张力线留有15~20米。②将T型棒、张力计、天滑轮连接组装好,并销好防退销。③进行井口双保险,按照标准安装好安全吊装带,上好防退卡。④天滑轮起至离井口15米高的位置停车,通知司钻压死刹车;12)由装炮工进行装炮:①选择远离电源,距井口3米以外的工作区进行圈闭,作为装炮区域,清理无关人员,设立警示标志,装配场地周围10m内严禁他人进入。②小队人员协助将火工器材按照需要数量搬运到装炮区域内,火工品要轻拿轻放,装卸完后防爆箱及时上锁。③装炮区域地面铺上防静电胶皮。④按射孔施工配炮单要求,在防静电胶皮上安装射孔弹,导爆索应该与射孔弹尾部紧密接触,安装过程中,严禁使用铁物敲击射孔射孔弹。⑤检查导爆索完好情况,对有损伤或破坏的导爆索必须更换。⑥依据配炮单对射孔弹数量、枪长、避接箍、夹层进行核实,确保无误。⑦其他人员协助装炮工将弹架装入射孔器内,轻拿轻放,防止导爆索被划伤。⑧用专用工具将枪头处多余导爆索切断,保证断面平整,并装上安全雷管,用专用收口钳锁紧。⑨接好雷管地线,并用黑胶布包好安全雷管引线。⑩将装好雷管的弹夹全部放入枪体,对准定位销,上紧前后两个定位螺丝。○11装配好炮头炮尾,装配之前检查炮头炮尾密封圈是否完好,并及时更换。○12装炮结束后,及时收集、清点剩余、报废(下角料、破损)的火工品,并装入防暴箱、防暴罐内。○13检测雷管应使用爆破欧姆表进行测量,严禁使用万用表。严禁带枪检测雷管。4.3射孔前检查1)电缆射孔接射孔器前,井口工检查马笼头,磁定位器,电缆鱼雷的绝缘通断,并进行放电。2)操作员要进行车体漏电检测、接好地线及地面仪器自检。3)绞车工检查马定代克,绞车面板的性能。4)射孔器材下井前,火工品押运员再次清点火工器材数量,确保准确无误;上述环节检查、清点完毕,立即填写《火工品使用流程卡》。5)作业队长核对射孔零长、下井次序、装枪长度、避接箍或夹层。检查下井仪器连接完好,检查顶丝完好情况。6)油管输送射孔时,油管不得有变形、裂痕、腐蚀和孔洞,油管内外清洁,螺纹连接处密封良好。下井油管要经过通管规通径,所有下井工艺保持干净畅通。7)电缆射孔施工过程中,绞车工操作绞车起下速度不应超过6000m/h,磁定位测量速度在800m/h~1500m/h,电缆起下速度应均匀,绞车工要密切注意张力变化,发现遇阻、遇卡应及时停车,防止电缆打结或拉断。遇阻时,以正常速度下放3次,若还遇阻,要求通井。遇卡时,最大安全拉力不应超过电缆额定值的50%。如果最大安全拉力不能解卡,就应上下活动电缆(活动范围:下放电缆,直到电缆张力减小),作业队长组织穿心打捞时,执行《井下事故预防和处理办法》。电缆起、下过程中,绞车后严禁站人。8)油管传输射孔时下放油管速度应为30根/h以内,速度均匀,操作平稳,坐放于井口时轻放,井口防喷闸口全部打开。下油管应连续作业,点火前射孔器在井下滞留不超过24h。需要灌注液垫的射孔井,每下10根油管向油管内加满一次液垫,一直加到设计高度为止。9)井口工监视测井电缆的运行,发现异常(如电缆跳槽、电缆钢丝不平整,以及井液喷涌、H2S、井架落物等)应及时采取措施。4.4射孔作业1)电缆射孔的定位:①射孔前要先测校对曲线,跟踪深度与设计深度误差不应超过0.5m,测量的单根长度误差不应超过0.1m;②实际点火位置、标准接箍深度、控制接箍深度与设计符合;③停车点火,因仪器传动系统正反转误差,造成点火控制接箍有误差,其误差值不得超过±0.25米;④确认液面深度满足点火要求;⑤射孔记录曲线深度与对深曲线深度误差不得超过±0.5米,上提值误差应小于0.05m;2)油管传输的定位校深测井和管柱调整:①所测标志层与原图标志层形态应基本一致。测得两个辅助层分别距标志层的距离与原图对比误差应在±0.3m之内;②计算调整值,调整管柱;③管柱经调整到预定深度后,装好防喷器、采油树和放喷管线,并装上油管压力表和套管压力表。3)定位后,经射孔作业队长核查确认签字后,操作工程师方可点火。4)射孔器起爆时,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5)压力起爆时,加压值可高于设计值3MPa~5MPa,但不应超过所用设备额定压力。6)电缆射孔起爆后,在操作员的指挥下绞车工慢速起测,同时观察张力和磁定位曲线确认是否卡枪。如张力连续增大则上下活动电缆,拉至最大安全拉力无果后汇报调度室组织穿心解卡。曲线测完后,绞车工以6000米/小时起出电缆。4.5射孔后检查1)射孔器下井未点响时,先关闭点火电源再上提电缆;在确定油管传输射孔未起爆时,先打捞出投棒再起管柱(或拆卸下压力起爆装置)。2)下井未点响的雷管不准再次使用,要单独存放,及时交还。3)射孔检查曲线齐全,射孔井段应显示清楚,能真实反映射孔深度的准确。4)射孔后套管变形遇阻不能测出检查曲线时,要测出遇阻曲线并由井下技术员和甲方监督签字认可。4.6设备拆除1)每次射孔完成后,上提射孔器距井口150m~250m时,操作员切断仪器与电缆连接。2)在检查、拆卸下过井的射孔器时,射孔器两端严禁站人,防止枪内热涨气体泄压伤人。3)作业任务完成,甲方负责人在施工任务单上签字后,作业队长组织拆卸井口。①井口组长组织井口拆卸电缆鱼雷,清洁后带好护帽。②井口组长指挥司钻慢慢放下放天滑轮,同时绞车工和地面工作人员配合收回电缆。③天滑轮下放地面时,井口组长指挥司钻停车,刹车。井口工拆卸张力线,带上护帽。④将电缆鱼雷从天滑轮上部穿出;⑤绞车工开动绞车,地面工作人员配合绞车收回电缆。并将电缆从马丁代克拆卸下固定好鱼雷。⑥拆卸天、地滑轮、张力计。⑦绞车工将张力线清洁后缠绕紧,并固定好,固定好马丁代克。⑧小队人员拆卸使用过的射孔器,装车,天、地滑轮装车固定好。T形棒、安全吊装带等专用井口工具装车,摆放整齐。4)押运员在射孔施工完成后,立即清点雷管、射孔弹、导爆索等。5)井口工对仪器车后仓进行初步的清洁工作。检查所有的仪器、工具、设备全部装车无误后锁好车门。并将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收集,带回基地处理。6)仪器车驾驶员协助完成地面工作,将车辆掩木装车放好,完成仪器车前仓清洁卫生。工程车驾驶员协助完成地面工作,完成工程车前仓清洁卫生。7)绞车工填写绞车运转记录,井口工填写井口设备使用记录。8)作业队长与配合方的值班负责人,共同对射孔测井场地、采油树、电力、动力等设施进行验证,以确认完好。4.7队伍返回1)组织召开班后会议,总结本次施工,明确返回注意事项。并监督:①司乘人员系好安全带;②返回途中司机连续行驶2小时必须停车检查,让司机休息不小于20分钟;③路途中遇到危险路段,协助司机下车查看,不能带险通过;2)中途转场(连续射孔)进行交接时,押运工必须对防护锁进行检查、确认。返回途中每2小时休息不少于10分钟。
本文标题:射孔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7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