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福州市群众路小学郑德容“语文”:“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养成习惯。“语文”同样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课文应该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课堂上要有情感生活,有心智的活动,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凭借语言通灵、感悟、移情、益趣,那就是失败的教学,因为远离了语文的本性。“小学语文”:“小学”就决定语文教学具有儿童性,我们应该走进童心。走进童心,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走进童心,就是要做儿童世界的使者,融入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生活;走进童心,就是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让文本生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参加两岸四地语文阅读教学有感)“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阅读必须是大量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小学生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的培养,仅限于语文科阅读教学范围之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年的教学目标中,都将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收集处理信息列为重要要求,并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整个小学阶段必须阅读145万字,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这表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义不容辞的任务漫谈: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解读“语文味”: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解读“语文味”: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语文味”的课堂是怎样的?一看到“语文味”三个字,我们仿佛会闻到了淡淡的墨香,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会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时的那种快乐幸福……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怎样才能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呢?深入研读文本,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处理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心中有“标”,心中有“本”,心中有“生”,心中有“法”。)巧妙处理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倾听、对话、尊重、平等)精彩的生成来源于精心的预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研读文本《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可无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三轮的研读。第一轮: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方可。文本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是一篇文章,因而我们首先会以一般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始读未知有疑”,当我们初读时也许会遇到读音障碍,也许会遇到词语理解的困难,但是我们会运用以往的旧知或经验,通过猜测、查证等方法去弄懂。解决了词句理解障碍后,自然会透过语言符号组成的文章表面去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般读者,在初读时要解决词句理解的障碍,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要懂文章的意思,即达到从“有疑”到“无疑”的程度。第二轮: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进入教材的文章成为文本,文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章,因而我们教师不能够满足于一般读者身份的阅读,而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进入事件的情境,深入人物的内心,体察角色的情怀。在体察研读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可能会激发几许感动,产生某些感想,获得特定的感悟,即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之境界。第三轮:以学生的身份去研读,达到从“有悟”到“有用”。我们对文本的研读,使文本藏于胸,融于心,化于情,这对于教学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知道,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教师感悟到的统统倒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有所选择。因此,教师研读文本还要多一份耐心,再次转换角度,以学生的身份,设“生”处“地”地阅读,从而有效地选择有用的训练点,即要从“有悟”到本轮的“有用”——对学生有用,对教学有用。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1、依据“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已经为我们语文教学确定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四个学段))2、依据“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会,“过程和方法”——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学。)3、依据“文本特点”。(“语言训练点,情感体验点,方法渗透点,能力提高点。”)4、依据“学情特点”。教学环节的优化处理1、寻找教学线索。2、找准教学突破口。3、形成板块。4、力求变换方法。5、精心设计板书。寻找教学线索“写文章情动而辞发,读文章是披文以入情。”入选小学语文的教材很多都是情感很浓的文章,如热爱大自然之情,如热爱祖国之情,如亲情,如友情,这样的文章很能够打动人心。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把握“情”感线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感悟。情感线索贯穿整堂课,会使课堂形成个整体,很有整体感。(如《梅花魂》)找准教学突破口每节课有突破口,每个环节也有切入口。预设过程中,我们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可能是一个词语,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段话。找准切入口会使教学会更具整体性,避免课堂的零乱、零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地震中的父与子》《梅花魂》《窃读记》)形成板块“板块式”教学结构其实就是我们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个环节为一个板块。各板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又层层递进。我对“板块式”教学结构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板快情节”为教学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同时,根据学生的好动、持续性差的心理特点,我们能够通过板块之间的这种变化多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上课的疲劳,最大限度地发挥四十分钟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板书板书是教学精华的浓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1、品读感悟2、渗透学法3、拓展延伸(课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品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性,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所以,阅读教学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关注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而学生学习的文本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的范本。因此,要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我认为首先要引领孩子好好读文,在读文中细细品味揣摩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并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学以致用,要在品读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如果把文本比作生命的话,人文性好比生命的精神,语言文字好比生命的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生存;肌体脱离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本才具有生命的力量。人文性在每一篇语文课文中,在课文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词中。只要把学生引进课文情境中,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人文教育也自然而然渗透其中了。崔峦老师说: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的体现。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要“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哪些语言需要我们带领孩子细细品味呢?精妙的语言很多,教学中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气,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力求做到让学生课课有所得。这样,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我们就不愁学生语言干巴无味,学生写起文章,语言自然会生动起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有看似平常却能直抵文本内涵的语言,有能够引发学生想象,有能够拓展迁移,有利于学生积累内化的语言……)找准了语言训练点,我们就必须花时间引导学生读好、读透、读深,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句子表达的意思,还要知道作者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也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在联系中品读在想象中品读在创设情境中品读在比较中品读在表演体验中品读在模仿迁移中品读在联系中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往往是由一个词或一句话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品味这样教学,往往能够起到“一个词句拎起一串的问题”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令教学具有整体性。(《掌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想象中品读想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在大脑记忆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创造力的翅膀。法国诗人波得莱尔指出:“没有想象力,一切功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阅读教学中,想象是沟通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桥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去体会蕴含于文章的深层意义,使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面对面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进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悟。同时,想象后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极好的契机。(《女娲补天》《大瀑布的葬礼》《鱼游到纸上》)在创设情境中品读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指模拟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式来创设。创设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情境中丰富头脑中的表象,调动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品味语言。(《鱼游到纸上》)人们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管是不同词语的比较,还是相同词语的比较,它都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咀嚼词语,学会如何准确用词。这就是扎实的语言训练。(《颐和园》)在比较中阅读在发现、表演中品读: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孩子好动、好胜的特点,努力变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时可能需要教师的步步引导,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品味,主动汲取语言的精华,让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快乐。(《盘古开天地》《从现在开始》在模仿迁移中品读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又是一个个很好的范本,拓展模仿,学以致用,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语言发展上,在语言学习、内化、积累与运用上下工夫。这应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硬道理”。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做语文自家的事,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花钟》《月光启蒙》)朗读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是的,细细咀嚼,才能辨出味来。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受到熏陶感染;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
本文标题: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8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