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河北定州中学崔同雷多元论历史观,也叫历史多元论,这种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由一些独立的因素,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独立存在的并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历史观。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杜威是多元论历史观的主要代表。近年来,历史高考的学术味日益浓厚,探究性、思辨性很强。我省新课标实施后,教材也凸显出这一历史趋势,用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高考中亦是涉及一些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例如,2011年41题“西欧崛起”题,我们可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个角度评论材料中的观点。这一趋势和特征提示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依托教材,结合史学研究动态,重视对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立体透视和全方位认识,善于深究、质疑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意识。现以洋务运动为例,加以分析。现行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必修教材均是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介绍洋务运动。人教版认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版写道:“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岳麓版更明确: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除了从现代化的视角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视角多方面考察洋务运动。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起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事实表明,中华传统文明已落后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列强侵略的本质,从某种方面来说,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扩展和传播。洋务派为了御侮图强,大量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首先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军事工业的发展很快引起了其他民用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这些民用企业移植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新式企业一般均采用蒸汽机器,雇佣工人生产,出现了比中国传统的个体手工业生产远为宏大发达的场面。”这样,洋务工业在当时起了一种倡导引领作用,“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注: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从社会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在大机器工业的作用下,中国社会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出现裂变。除了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在作息方式上,“都市人日益适应了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在衣着服饰上,中国传统的宽袍阔袖的衣着日渐被更合身、特别是更适宜工厂劳作的服饰所替代,“西服”、“西饰”也日渐流行,衣饰用物的华贵“已经不再是区分人们身份尊卑贵贱的标志,而成了表明是否有钱,是否有赚钱能力,是否成功的象征。”在饮食习惯上,适应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西餐在上海等大中城市逐渐流行,进西餐馆就食成为一种“时髦”,也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总之,“消费生活逐步打破了封建等级制的约束,而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尤其是崇洋成为近代消费的重要基调。”尤其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次近代城市化的浪潮。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决定性发展,城市更多的由以政治统治为主的各自独立,缺少联系的传统模型向以经济贸易为主的网络联结的近代模型转变。由于这一时期轮船等近代交通工业的引进,借助于新式交通工具,“城市前所未有的在经济上取得了对愈来愈多的农村地区的支配地位,……并逐步形成了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和华北地区三大市镇密集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带的崛起。”(注: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从全球史观来看,洋务运动顺应了工业文明发展的世界潮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列强通过工业革命,“摆脱了传统的农本经济,从而对固守农本的其他国家取得了决定性优势。这个优势是新涌现的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优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挟此优势向世界各个地区实行了猛烈的血与火的扩张,”在此背景下,洋务派以举办洋务的形式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正是他们面对资本主义席卷世界的激流漩涡,不忍国家灭亡而勇于抛弃‘华夏之辩’的陈腐教条,发愤为雄,积极谋取自强自立的有益尝试。”通过洋务运动,在经济上,“农村听命于城市,小城镇听命于大城市,大城市听命于通商大埠,通商大埠又听命于世界各大商场的状况,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初动。”“在对西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上,很多开明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中国再不是立于世界‘中央’的‘天朝之国’,也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华夏’之邦,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不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的认识,比兴办洋务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在外交上,为适应日益增多的外交事务的需要,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派使团出使欧美各国,设立驻外使领馆。凡此种种,都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发展大潮。(注: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上述对洋务运动的多元认识,对于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运用多元史观能够改变就教材讲教材的陈旧方式,变课堂教学的“填鸭式”为“探究式”,为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素材,还要精心选择材料,科学设计问题情景,为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开展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其次,多元史观也能够改善作业方式。与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学生的课后作业形式也应形式多样,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为此,我们要使作业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不仅有答案唯一的习题,也有答案具有多样性的习题,不仅有全体学生的必答题,也有能彰显个性和特长的选做题,甚至还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第三,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认识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常此以往,我们就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反拨功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历史教学要特别重视多元史观的运用,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其批判性历史思维,这既能提高应试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法。
本文标题: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29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