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操作风险金融风险分类1操作风险法国兴业银行案例法国兴业银行小交易员捅出的大窟窿2005年6月,该银行的交易员热罗姆·科维尔躲过了严密的监控系统,开始进行违规越权交易。2007年到2008年年初,他擅自动用了高达500亿欧元(合733亿美元)的衍生品头寸,投资欧洲股指期货(做多欧洲股指期货)。科维尔的欺诈行为暴露之时,正值2008年年初欧洲股市暴跌之际。法国兴业银行进行了紧急平仓,整整抛售三天之后将损失定格为49亿欧元。此次欺诈案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巴林银行倒闭案2008年1月18日,银行一名经理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邮件内容是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问题是法国兴业银行早已限制和这家银行的交易往来。很快,银行内部组成了一个小组进行清查,指出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科维尔。19日银行连夜查账20日早晨,所有的头寸都被最终确认,当天下午,总体盈亏程度被确认。在18日(周五)交易日结束时,兴业银行损失接近20亿美元21日(周一)重新开盘,开始在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之中,对“欺诈案”中头寸进行紧急平仓,整整抛售三天1月21日到23日,开始在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之中,对“欺诈案”中头寸进行紧急平仓,整整抛售三天1月24日将相关头寸全部平仓之后,才首次在公告中向公众披露,轧平这些仓位直接导致了其多达48.2亿欧元的损失。过程漏洞在哪里?从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的大多数风控系统自动针对科维尔的各种交易发出了75次报警。其中,2006年科维尔的交易引起了5次警报,而2007年发布的可疑交易更多,共达到67次,随着交易量的膨胀,警报越来越频繁,平均每月有5次以上。而在2008年1月的3次警报的最后一次,欺骗终于败露。高绩效文化无视风险信息沟通得不够及时和畅通内部监督的缺失低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类似事件对比加强操作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交易人员的薪酬体制应与银行的稳健文化保持协同金融机构必须理性认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作用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必须“行”胜于“言启示一是要树立全面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二是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三是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四是健全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为有效进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严密的亏损控制和善后程序,合理把握信息披露的时机,加强危机管理,是中资金融机构的一堂必修课。如何塑造一种健康、积极、稳健的企业文化,并使这种文化与员工的薪酬体制相协同,以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一如何从部门、职责和人员上严格执行前中后台的分离,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之一。二针对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授予交易员不同的权利要努力防范和克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特别是在市场起步时期,必须有效控制交易规模,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坚持“安全第一”原则2流动性风险贝尔斯登案例•贝尔斯登是一家成立于1923年的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有8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历经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多次经济起落,但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风暴中严重亏损,濒临破产。2008年3月28日,摩根大通正式并购贝尔斯登。2010年1月,摩根大通决定不再继续使用“贝尔斯登(BearStearns)”的名称。贝尔斯登公司(BearStearns)正式消失。贝尔斯登投行IT领域的罗马帝国贝尔斯登2006、2007年关键财务指示数据帝国的余晖繁荣衰弱2006ROIC2.68%WACC1.40%ROIC-WACC1.28%销售增长率34.62%自我维持增长率15.66%销售增长率-自我维持增长率18.96%2007ROIC2.64%WACC3.22%ROIC-WACC-0.58%销售增长率3.86%自我维持增长率0.52%销售增长率-自我维持增长率3.34%逐步崩塌2006年,贝尔斯登次贷支持CDO销售额达21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50%;10月,美国持续上涨了11年的住房价格开始下跌,房地产交易市场持续降温,次贷危机开始显现。2008年3月10日,美国股市纷纷传言“贝尔斯登可能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出现了客户挤提潮,贝尔斯登的超额流动性很快就从200多亿美元下降到30亿美元左右;3月14日,美联储决定通过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5月,摩根大通以总价约22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的方案获股东批准。2007年7月,贝尔斯登宣布两只陷于困境的对冲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华尔街金融机构中首批遭到冲击而被迫清盘的基金,两只基金的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9月,贝尔斯登宣布季度盈利大跌68%200820062007破产原因内部原因资产端冲击融资端冲击母银行遭到冲击回购-抵押物链条内部监督与沟通缺陷风险控制活动缺陷1、美国经济整体下滑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个人消费开支疲软,零售或汽车消费开支下降,住房市场疲软,价格和销量均下跌,加上通胀压力大,食品、燃料和其他能源价格不断走高,要求工人工资上涨2、次贷危机爆发2002-2006年美国房价上涨了82.9%泡沫严重;美联储2004年开始提高联邦基准利率,直至2006年,贷款投资成本上涨终于超过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爆发外部原因破产后的反思•公司应将收益分散化,别将受益集中于某一项,讲风险分散化,不要过度重创次级债,也不要过度应用金融杠杆放大风险。2、有效应对市场不利言论•抵押支持证券与CDO市场的崩溃引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严重资产减计,资产负债变严重恶化,去杠杆化的流程不断进行,限制居民和企业贷款。•提前联系政府,向政府寻求资金、言论上的帮助。及时请求政府救市干预,稳定市场信心,并修改某些政策,再贴现政策协助。•应及时对财务风险作出正面回应,公示充足流动性。积极和灭提联系,释放对公司有利的信号,同时寻找有有影响力的金融人士(如巴菲特),对自己公司作出有利的评价。有效应对市场不利言论及时和政府沟通金融产品管理预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恶化目前国内债市体现出的风险特征与贝尔斯登的案例有部分类似。而主要的风险点在于:激进的期限错配(matched-book),隔断的银行流动性-影子流动性体系,非银负债挤兑以及最后贷款人失声。3利率风险英国公平人寿事件1762年,公平人寿成立,它是英国乃至全球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相互人寿保险公司。它改革了原有不合理的保费收取制度,首次运用生命表技术并采用长期均衡保险费方式计算保费,使人寿保险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英国公平人寿保险公司(TheEquitableLifeAssurance30ciety)(以下简称公平人寿)因为销售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选择权的高预定利率分红养老金保单,最终导致了其在2000年底停止销售新的保单。这一事件在英国和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促使英国着手修改其偿付能力监管体制和指定精算师制度。1873年的公平人寿大厦1968年公平人寿公司的股票公平人寿在1960~1988年间销售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转换权的高预定利率分红养老金保单20世纪末,市场利率逐步下降,这些业务给公平人寿带来了巨大的利差损。1998年,公平人寿决定降低执行保证年金转换权的保单分配的红利,并低于未执行保证年金转换权的保单分配的红利。由于未能出售公司部分业务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公平人寿于2000年底停止销售新保单。1234公平人寿签发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选择权的养老金保单,但公司管理层和指定精算师对此类保单的风险认识不足,准备金提取不充分。公平人寿在1960~1988年间销售了约十万份平均预定利率为7%、最高预定利率达到11%的含有保证年金转换权的分红养老金保单。过高的分红水平和不恰当的保单计划书给保单持有人造成了过高的预期。20世纪80~90年代,公平人寿在行业中的分红水平一直较高,给保单持有人造成了过高的红利分配预期。同时保险计划书中没有任何关于保单价值会根据客户是否使用保证年金选择权而不同的提示。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基础利率不断下降,股市大跌。公平人寿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股票投资遭受巨大损失。这期间,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断降低利率水平。这就意味着英国寿险公司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全球股市大幅缩水,股指一路下滑。公平人寿在2001年前6个月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4.7%,前9个月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9.1%,全年的投资损失约为12.7亿英镑。公平人寿在2000年前所拥有的股票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与分红养老金保单有关的续期保费收入的投资收益已远远达不到公司所保证的保单预定利率。追根溯源探成因英国FSA从2001年6月开始推出全新的实际偿付能力(RealisticSolvency)监管体系的第一个草案,逐步取代原有的法定偿付能力(StatutorySolvency)监管体系,并与业界不断协商和探讨,对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第四个版本。在2004年底,实际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将取代原有的法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以求更加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公平人寿事件发生后,英国加强了指定精算师的职责和权力,对指定精算师的任职资格要求更为严格。2001年12月,英国颁布了《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对金融监管体系作了较大调整。在新的法律和监管体制下,指定精算师的职责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英国FSA依据该法令推出了被许可人制度。公平人寿事件之后,英国对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把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统一于一个监管机构之下,即由英国FSA负责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给监管的重大教训指定精算师应当充分发挥实时监控职能静态的法定偿付能力监管方式暴露出很多问题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要与时俱进英国公平人寿事件的发生,对于国际保险业影响甚大。英国是保险发源地,保险监管比较完善,而公平人寿又是英国寿险业的骄傲。发生此类事件,引起人们深刻反思:无论哪个国家,也不管什么样的公司,都要谨慎地预测未来,更好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于寿险公司来讲,未来不确定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精算师要更加审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中国寿险业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市场主体都应从公平人寿事件中吸取教训。。公平人寿事件给保险公司、保单持有人和监管部门都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教训。如何再次树立保单持有人的信心、寿险公司如何更为谨慎地经营、监管部门如何更为谨慎地监管,这些都将是寿险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4信用风险印度大博电厂项目•印度大博电厂(DabholPowerCompany,缩写DPC)。是以美国安然(Enmn)公司为主投资近30亿美元建成,是印度摄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和项目融资项目,也是目前在印度最大的独立发电厂lIPP)项目。从2000年底开始,不断出现该电厂电费支付纠纷的报导。到2001年初,大博电厂与马哈拉斯特拉邦(Mahatashtra,简称马邦)的电费纠纷进一步升级,电厂无奈中只好停止发电事件90年代初,正当项目大张旗鼓地开始建设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危机很快波及到印度,卢比对美元迅速贬值40%以上。危机给印度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直到1999年,一期工程才得以投入运营,而二期工程到目前才接近完成工程的延期大大增加了大博电厂的建设费用,因建设风险而导致的成本上升使大博电厂的上网电价大幅度提高2001年初马邦政府无法承担继续兑现其承诺所需的巨额资金,因而不得不拒绝继续拨款。至此,该项目运营中的信用风险全面爆发。2000年世界能源价格上涨时,这一差价上升到近4倍。到2000年11月,马邦电力局已濒临破产,因而不得不开始拒付大博电厂的电费。经济周期和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各国政府为缓和投资压力、提高行业效率发展经济多元化和吸引外资,同时也相应减少政府大规模投资的风险,多鼓励企业、私人开展项目融资项目;通过政府提供的特许合同,保证项目较好的收益,促进项目融资项目的发展。改革的配套博电厂项目的失败与印度国内投资环境管理体制
本文标题: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0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