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记念刘和珍君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翻译科技文科技文2默写语用作文主观总分客观题总分二(1)6.91.98.011.729.057.428.185.5二(2)6.41.87.611.628.155.623.579.1二(3)5.11.96.610.727.251.522.574.0二(4)5.81.97.610.526.552.422.674.9二(5)7.01.97.812.428.557.627.485.0二(6)6.32.07.811.027.854.925.280.1二(7)6.12.07.39.927.953.322.976.1二(8)7.22.08.012.029.658.826.985.8二(9)5.81.88.59.928.654.623.778.32016.9月考626258586262606463《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①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②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一件小事》《拿来主义》《祝福》1918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所学文章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君:是对人的尊称。阅读课文,注意字音字词读音:追悼(dào)编辑(jí)菲(fěi)薄赁屋(lìn)创chuāng伤羽翼(yì)噩耗(è)屠戮lù浸渍(zì)思考:文章哪几节是重点写刘和珍的?其他几节各写了什么内容?一二节说明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缘起。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六七节写惨案的教训和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课文记述了刘和珍生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程,黯然至于泣下;→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追求进步思想富有斗争精神富有责任感和蔼,善良,乐观刘和珍的遇难经过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何作用?①刘和珍欣然前往,中弹,没有便死。②张静淑君想扶起她,被击,立仆。③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被击,立仆。④但她还能坐起来,胸部及头部被猛击两棍,死掉了。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阅读第三节第1段:“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作者先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否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并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第四节抒写了鲁迅先生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与义愤。在这部分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虚词。朗读原文;删掉虚词朗读。体会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无限愤慨之情第四节抒写了鲁迅先生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与义愤。在这部分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虚词。朗读原文;删掉虚词朗读。体会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无限愤慨之情第四节抒写了鲁迅先生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与义愤。在这部分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虚词。朗读原文;删掉虚词朗读。体会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无限愤慨之情对第四节最后一段你是如何理解的?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b、“沉默”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启示人们:事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阅读第五节,如何理解下边这段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a、“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B、“文明”“伟绩”“武功”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c.“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朗读一二节,思考: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几个“必要”意思相同吗?三个“必要”各指:①悼念死难者;②揭露反动派;③针对忘却的救主唤醒庸人。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一节1段)“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深深悼念之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一节3段)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如何理解“哀痛者和幸福者”?(2节)哀痛者——忧国忧民,为国家前途和人们生活而哀痛。幸福者——奋然前行,英勇斗争,并以此为幸福。和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哀痛,却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第六节1段)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空谈》鲁迅沉痛地告诫青年们,要用“别种方法的战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朗读第7节第2段这段文字共三句,请概括这三句话的意思。第一句: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歌颂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崇高品质。句子主干成分是:“事实为明证。(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用“阴谋秘计”压抑她们,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惨案中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可证明这一点。)第三句:总结上两句的意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于此”。段意: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最后一段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表达出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意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鲁迅“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作业:完成《作业本》34页——36页
本文标题:记念刘和珍君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0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