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六章__风险管理工具
第六章风险管理工具――风险控制第一节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第二节风险控制的措施第三节风险控制的成本与收益风险控制指为了降低损失频率,缩小损失幅度的各种措施而言。在这个定义中,应注意三点:第一,风险控制措施,目的在于直接改变风险暴露体的损失特性,使我们更能控制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第二,风险控制措施的效应,因经济个体不同而不同。第三,任何风险控制措施均有其专属功能。第一节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一、骨牌理论(TheDominoTheory)二、一般控制理论三、能量释放理论四、TOR系统理论五、系统安全理论一、骨牌理论(TheDominoTheory)海因里希(H.W.Heinrich)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许多工业事故,他发现其中80%的意外事故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而其余的则是其它因素,如有缺陷的机械设备。他把意外事故的发生图解为一系列因素的连续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意外事故的发生,依据其因果关系,由5张骨牌构成。社会环境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工作态度及工作方式;人的过失是指因人的工作态度、认识能力局限可能造成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则是人的过失的直接表现,也是意外事故的直接原因,最终导致伤害的后果。以上五个阶段的连续作用和相继发生是造成意外伤害的整个过程,缺一不可。如果消除前面几环中的任何一个,伤害即可避免。而减少意外事故的最容易的方法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损失控制应重视人为因素管理,即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向员工灌输安全意识,以杜绝容易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二、一般控制理论强调意外发生的原因,危险的物质条件或因素比危险的人为操作更为重要。三、能量释放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哈顿(W.Haddon)提出了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他认为人员或财产损失基本上是能量的意外破坏性释放的后果,如飓风、闪电、车祸、火灾等。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机械或物的因素的管理,即为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物质环境。为了预防或减少意外伤害,他提出了10种控制能量破坏性释放的策略:1.防止能量聚集;2.减少已聚集的可能引发事故的能量;3.防止已聚集的能量释放;4.减慢能量释放的速度;5.从时间或空间上把释放的能量与易损对象隔离开;6.用物质屏障使能量与易损对象隔离;7.改变接触面的物质以减少伤害;8.加强易损对象对所释放能量的抗护能力;9.减轻事故的损害;10.事故后的恢复与复原措施。四、TOR系统理论(TechniqueofOperationsReviewSystem)该理论认为,组织管理方面的失误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管理方面的失误主要有8类:1.不适当的教导与训练2.责任的划分与赋予不明确3.全责不当4.监督不周5.工作环境紊乱6.不适当的工作计划7.个人的工作失误8.不当的组织结构设计基于此,该理论提出了5项风险控制原则:1.危险的动作、危险的条件和意外事故,是组织管理系统存在缺陷的征兆2.应当彻底辨识和控制可能产生严重损害的情况3.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功能一样,应当设定目标,并借助计划、组织、领导和空制来达到目标4.有效的风险管理,关键在于赋予管理人员明确的责任5.风险管理的功能是在规范操作错误导致意外发生可容许的范围。该功能可以通过二个途径达成:(1)了解意外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2)寻求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五、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工程创始于美国,并且首先使用于军事工业方面。该理论认为,万物均可视为系统,而每系统均由相关的系统或较小的系统组合而成。当系统中人为或物质因素失去其应有功能时,意外事故就会发生。第二节风险控制措施一、风险规避二、损失控制三、控制型风险转移一、风险规避(一)风险规避是指有意识地回避某种特定风险的行为。(二)风险规避的方法通常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根本不从事可能产生某特定风险的任何活动。第二,中途放弃可能产生某特定风险的活动。(三)局限性第一,有些风险是无法回避的。第二,回避了风险,也可能失去获利的机会。第三,回避一种风险,可能产生另一种新风险。(四)适用情形第一,当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极高时,规避风险是适切的。第二,当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措施所花的代价甚高时,可考虑规避风险。二、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指通过降低损失频率或者减少损失程度来减少期望损失成本的各种行为。按风险管理的目标,损失控制可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按执行损失控制的时间又可分为:损失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措施按措施的实施方式可分为:工程法、教育法和程序法(一)工程法工程法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物质性风险因素的处理,以达到损失控制目的的控制技术。工程法的特点:每一项处理风险因素的措施都与有形的工程技术设施相联系,其手段比较直观,效果比较明显。十大措施: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学会会长小威廉·哈顿从能量释放理论出发,提出了十条具体的处理措施1.预防风险因素的产生2.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3.防止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释放能量4.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和限制释放能量的速度5.在时间和空间上把风险因素与可能遭受损害的人、财、物隔离6.借助物质障碍将风险因素与人、财、物隔离7.改变风险因素的基本性质8.加强风险单位的防护能力9.救护被损害的风险单位10.医治受伤人员、修理或重建被损害的物体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第一,在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措施选择第二,不能过分相信和依赖损失控制第三,某些材料一方面能抑制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因素。(二)教育法海因希里认为:损失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方面,即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消除认为风险因素,以达到损失控制的目的。不安全行为: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劳动生产规则的不合理行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表现:忽视或违反规章制度、工作联系中断或确认不充分、操作人员错误或操作错误、不安全的姿势或动作、安全装置失效、无知、生理缺陷等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技能因素、管理因素、教育训练因素、设备和环境因素、社会因素风险管理教育:消除人为风险因素,防止不安全行为的出现以达到损失控制目的的最基本措施,包括安全法制教育、风险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态度教育风险管理教育可以采取解释、劝慰、说服、感染、奖惩和社会舆论等形式,考虑优先效应、近因效应、心理暗示、逆反心理等心理效应的影响,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三)程序法程序法是指以制度化的程序作业方式进行损失控制的方法损失预防措施: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通常有以下几项1,运用安全检查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2,制订安全管理制度3,制订设备定期维修制度4,拟订降低损失概率的详细计划,并层层落实,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损失抑制措施:1,拟订减少损失幅度的规章制度2,应急计划: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而制订的控制风险的方法。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故发生时的施救方案;二是如何克服事故后经济活动中断所造成的影响。3,隔离法:将某一风险单位分割成许多独立的、较小的单位,以达到减小损失幅度的目的。三、控制型风险转移控制型风险转移是指借助合同或协议,将损失的法律责任转移给其他个人或组织(非保险人)承担。(一)出售(二)分包(三)签订免除责任协议第三节风险控制成本与收益一、风险控制成本二、风险控制收益一、风险控制成本直接成本:第一,安全设备的购置。第二,安全设备改良成本。第三,安全设备的保养维护费。第四,安全人员的工资。第五,安全训练讲习费。间接成本:必须花费的机会成本或其他间接的花费。二、风险控制效益:直接效益:第一,保险费因损失控制的加强,得以节省的支出。第二,可以抵免的赋税。间接效益:第一,未来平均损失的减少。第二,追溯费率带来的当期保费节省数第三,劳资关系、生产力与公司形象的改善。
本文标题:第六章__风险管理工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1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