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58城市文化概论讲义
1课程内容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缘起第一节城市的形成第二节城市的发展第三节城市文化的缘起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与传统文化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理念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文化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文化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精神文化第三章汉字文化圈与城市文化第一节汉字文化圈的由来及其意义第二节汉字文化圈与日本城市第三节汉字文化圈与朝鲜半岛的城市第四节汉字文化圈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第四章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文化第一节文化全球化与城市文化第二节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文化第三节城市文明的冲突与共存教学参考书1.《城市发展史》[美]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世界城市史》[意]L.贝纳沃罗著,科学出版社,20003.《人类学》[美]泰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王瑞成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5.《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陈立德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关于考试与成绩1、书面考试(开卷)2、成绩:平时20%(主要依据:出勤率)考试80%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缘起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是什么1、陌生人的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陌生人”的概念表明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人口的构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城市的人口不再是血缘成分的繁衍,或者说不具有血缘繁衍的功能;二是出现了以居住而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也即社区性的管理组织代替了族权组织。2、秩序与制度的社会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摩尔根《古代社会》3、人类生活方式升华的空间(1)大型居住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乡村居住方式。(2)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公共生活导入了人际关系。(4)城市让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升华。二、城市形成的时间1、中国城市1)原始社会晚期说。2)商代早期城市说3)春秋初年说4)战国年代说2、西方城市(源于中近东古埃及)1)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之初城市因素萌芽2)公元前3000年有较完整意义的城市三.城市形成的原因1)防卫说。2)礼仪说。3)王权说。4)商业贸易说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人口的发展1、中国城市人口的发展。(1)人口数量的发展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赵策》)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战国策.》)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史记.苏秦列传》)徙天下富户十二万户居咸阳汉平帝元始二年,长安人口:“有户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隋唐以降,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隋唐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人口近百万。在郡县一级的地方城市中,人口超过十万者也不少。北宋都城东京(今之开封)的人口更是登峰造极。据说人口最高年份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达一百四十万左右。(2)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出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殡妇,化治丝巢;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周礼.天官》今察洛阳,浮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沫,……天下百郡千县,类皆如此。——王符《潜夫论》2、西方城市人口的发展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四个:巴勒莫、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人口超过五万的城市五个:米兰、苏黎世、巴塞罗那、科隆、伦敦二、城市规模的发展1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左传.隐公七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考工记》)公侯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方三里。(《周礼》)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三辅黄图》)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三辅黄图》)隋唐长安:84平方公里,达到顶峰。南宋都城临安:60平方公里2、西方城市规模的发展。古罗马时期的名城庞贝,长1200米,宽700米,呈椭圆形。古罗马城营建之初,市区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而公元一世纪后,罗马帝国各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宏大建筑,使城市面积扩大了2倍。随着罗马帝国的势力扩展,欧洲各处出现了一批一批的新城镇。按照罗马设计师的理想设计,这些新城镇的规模应为2400X1600英尺,当时的都灵与奥斯塔(意大利西北部古城)即符合这个标准,但大部分新市镇却大小不一。巴塞尔(现属瑞士)为12英亩,斯特拉斯堡为和奥尔良(现均属法国)为50英亩,伦敦为330英亩,尼姆(现属法国)为660英亩。中世纪佛罗伦萨:200英亩→1500英亩15、16世纪后的伦敦:扩大10倍三、城市功能的发展1、中国城市功能的变化发展。(1)原始城市:祭祀、墓葬中心(2)西周城市:王城——首邑——采邑:行施王权政治(3)秦统一天下,设36郡,辖800~900县,迄西汉孝平帝时,凡郡国103,县邑1314,道32,候国241。(《汉书.地理志》)秦汉以后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以国都为中心,以郡县为据点的更为稳定的行政中心体系。城市的政治职能有所强化。从秦汉至隋唐,我国城市体系基本形成一种以政治职能为主,兼具经济功能的传统。同时有一些特征也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某些城市的经济功能在一定时期内十分突出,几与政治职能分庭抗礼。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史记.货殖列传》)然邯郸亦漳、河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史记.货殖列传》二是出现了一些宗教职能或军事职能十分强化的城市。洛阳佛寺:西晋42,北魏初1300,北魏末30,000余汉代:朔方、武威、酒泉等;唐代:边陲城市高昌、交河(高适诗: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4)宋: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群体: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府、梓州和兴元府为中心的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以永兴军、太原和秦州为支点的西北市场从宋代开始的这场革命至少带来了这样两个成果:一是大城市的转型与代谢。一批原先的地区行政中心城市,如饶州、真州以及后来的苏、杭、湖州等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盖过其政治功能,转型为商业化都市。此外,藉着海外贸易又产生了泉州、上海、广州等新兴的商业大城市。二是新经济都市——市镇的兴起。如以转口贸易著称的临清镇、朱仙镇,以传统工矿业勃兴的自贡镇、景德镇皆此类。(5)近代:沿海城市成为新兴的经济通商城市;内陆城市逐渐衰微。2、西方城市功能的发展。(1)古希腊、罗马时期:宗教、礼仪中心(2)中世纪后:城市复兴,以经济功能为主,生产型经济功能。中国:消费型(3)15世纪至近代: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与资本投资需求日益突出(4)近代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城市打破自身局限,积极向外开放四、城市发展史的启示1、城市文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它造福人类非浅。2、城市的发展也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正视。“但是,城市文明除了这改善的一面,我们必须看到它的较黑暗的一面: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过细,在许多地方总是在走向死亡。这些组织制度和活动组成了一种“消极的共生关系”,从过去的历史看,它在大部分时间内伴随着城市,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个形式变得更为野蛮残忍,它原有的宗教上的约束力已荡然无存,成了人类发展最大的威胁。”——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我们时代的人,贪大求多,心目中只有生产上的数量才是迫切的目标,他们重视数量而不要质量。在物质能量、工业生产率,在发明、知识、人工等方面,都出现愚蠢的扩张和爆炸。……现在,为了挽救人类自己,人类必须集中他的注意力于控制、指导、组织、统辖的各种手段,使各种没有理智的残忍的力量服从于人类自己的生物的机能和文化的目的,否则,这些没有理智的力量,由于数量实在太大,将会摧毁人类的生命。”——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3、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人文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现在必须设想一个城市,不是主要作为经营商业或设置政府机构的地方,而是作为表现和实现新的人的个性——“一个大同世界的人”的个性——的重要机构。”——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第三节城市文化的缘起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但我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划分出众多的亚种或层面。基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将划分出三个文化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怀特《文化的科学》)技术系统:是由物质、机械、物理、化学诸手段,连同运用它们的技能共同构成的。这个系统将人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比如生产工具、技术手段、建筑材料等都属于这个系统。社会系统:是由表现集体与个人行为规范之中的人际关系所构成。比如社会、血缘、经济、伦理、政治、军事、教会、职业和专业、娱乐等均属于这个系统。思想意识系统:是由语言以及其它符号形式所表达的思想、信念、知识等所构成。比如神话与科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格言和常识性知识等属于这个系统。二、城市文化的缘起1、缘起的标准:柴尔德提出的10条标准是:(1)大型居住区(2)人口构成和功能与任何村庄都不同(3)剩余财富的集中化(4)巨大的公共建筑(5)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6)文字(7)历法学和数学(8)专职艺术家(9)对外贸易(10)以居住区而不是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古梁耶夫提出的8条标准是:(1)统治者及其居住的宫殿群(2)出现宏大的寺庙和住所(3)最重要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与平民的房舍隔离开(4)圣区与住宅区明显不同(5)具有奢华的王陵与墓群(6)产生了大型艺术品(7)有了文字(8)大型广场、公共建筑以及大量的住宅和居民。2、城市是集合了各种新文化要素的组合体。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1)泰勒的三阶段说。1)蒙昧阶段:人类,人类生活的特征是“人靠植物和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不耕种土地,也不驯养动物以供食用。”2)野蛮阶段: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野蛮阶段的生活特征是“为了保障食物的储存,是指保留到下一个收获期,于是就建立了村庄和城市的生活,并在技术、知识、习惯和管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果。”3)文明阶段:则是“随着书写技术的出现而开始了。这种技术牢牢地记下了历史、法律、知识和宗教以利于将来的世纪,它把过去和未来连接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智力和道德的锁链。”摩尔根:把蒙昧、野蛮阶段划分的更细化,分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以及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和高级野蛮社会。他把农业生产以及定居生活的出现定在中级野蛮社会,而把文字的发明使用定在高级野蛮社会。三、城市文化的结构与类型1、城市文化的一般结构物质文化:建筑、道路、通讯设施、住宅、水源、各色商品、绿化环境等。制度文化: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精神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城市文化的类型美国学者克拉克.威勒斯:特征综合体:言语、物质性特质、艺术、神话、宗教、社会制度、财产、政府和战争。自然地理学:丛林文化台地文化冻土文化城市的特征综合体即城市文化的类型,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地理位置、生态布局、职能分类(1)从城市的
本文标题:58城市文化概论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1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