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学分:2适用专业:本科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一、课程教学目标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水产动物疾病学特点;学会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方法。2理解病理学,药理学及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3理解水产动物各种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水产动物养殖中病害的发生。4理解水体及生态调控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性质和任务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是一门比较系统的水产动物医学,包括疾病概论,寄生虫学,药理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引起水产动物各种疾病的详细阐释。在水产养殖上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学科。随着水产养殖的日益发展,其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常规养殖鱼类疾病的研究,也包括其它特种水产品疾病的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学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加深研究内容,提高诊断和防治水平,从而使其更完善地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服务。水产动物疾病学运用动物学知识,流行病学原理,微生物技术系统地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和控制的科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水产养殖和病害控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具有应用性学科自身的教学特色。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翔实的材料,丰富的图片和具体的示范,向学生传输病害控制的理论。水产动物疾病学是四年制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必修课,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寄生虫学基本原理、病理学基本原理、药理学基本原理、疾病的预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细菌引起的疾病、真菌及藻类引起的疾病、原虫引起的疾病、蠕虫引起的疾病、甲壳、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病因不明疾病。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按照计划教学时数66学时,安排理论课教学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了解和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史,病理学,药理学和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疾病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学会识别各种病原和治疗各种疾病,学会制备疫苗和免疫预防。本教学大纲以《水产动物疾病学》(黄琪琰教授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为基础教材而制订,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同时要求广泛阅读其它水产动物控制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四、预修课程动物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水化学、鱼类学、鱼类生理学、水产养殖学五、学时分配:36学时章节讲授内容讲授学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寄生虫学基本原理2第三章病理学基本原理2第四章药理学基本原理4第五章疾病的预防4第六章病毒引起的疾病2第七章细菌引起的疾病4第八章真菌及藻类引起的疾病2第九章原虫引起的疾病4第十章蠕虫引起的疾病4第十一章甲壳、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4第十二章非寄生性疾病及病因不明病2六、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了解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的对象及任务、发展简史2.了解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明确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教学内容:1.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定义。讲述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2.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简史。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服务于水产养殖生产,是随着水产养殖生产发展而发展的,简要介绍国内外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历史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我国养鱼历史悠久,关于鱼病的记载,可以考证到公元前2000年,但水产动物疾病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则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开始的。3.水产动物疾病学的任务。运用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知识,直接指导渔业生产上鱼病的诊断及防治,从而提高鱼产量,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工作。第二章寄生虫学基本原理教学目的:1.了解水产动物寄生虫寄生的概念2.了解寄生虫与寄主的联系形式及寄生生活的起源3.理解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1.寄生的概念。如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仅一方获利,另一方遭到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动物谓之寄主。2.寄生生活的起源。寄生生活的起源推想有两个途径。由共生生活方式到寄生;自由生活经过兼性寄生到真寄生。3.寄生方式及寄主种类3.1寄生方式按寄生虫寄生性质可分为:①兼性寄生(作详细介绍);②专性寄生;按寄生虫寄生部位则可分为体外寄生和体内寄生。3.2寄主种类很多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许多阶段,它们不仅形态特征不同,而且对生活条件要求也不相同。另外,对寄主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仅需一个寄主,有的则要一个以上的寄主,有中间寄主与终未寄主之分。被寄生虫幼虫和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称为中间寄主。寄生虫性成熟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谓之终未寄主。寄生虫的传染原称为保虫寄主。4.寄生虫感染。讲述寄生虫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寄主体表(内)。5.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5.1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机械性刺激及损伤;②压迫和阻塞;③夺取寄主营养;④毒素作用;⑤其它疾病的媒介。5.2寄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是阻滞寄主生长、发育、抗病力减低,甚至造成寄主死亡,但往往寄主也会显著地影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这方面特别在水产动物上研究不多,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组织反应,体液反应及寄主年龄、食性、健康状况的影响。5.3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作用。了解外界环境直接对寄生虫作用。第三章病理学基本原理教学目的:1.理解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2.了解基本病理过程,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诊断及防治疾病提供依据教学内容:1.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1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指机体(水产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病理过程。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和机体反应特性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1.2水产动物发病原因水产动物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寄生物侵入水产动物而引起的。当水产动物受到病原入侵后,如果水产动物的抵抗力可以抑制寄生物的生长,则水产动物不发病;反之,就会发生疾病。因此,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水产动物、病原体和周围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错综复杂的表现。另外,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的生产活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①机体(水产动物)的状况;②周围环境(包括病原体);③人为因素。1.3水产动物疾病的种类根据病原重点介绍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1.4疾病经过和结局①疾病经过:病因作用于水产动物,疾病并不是立刻就表现出来,一般需要一个过程,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充分发展期。②疾病的结局:疾病经自然发展或采取治疗措施后,其最终结果不外乎有三种情况:1)完全恢复;2)不完全恢复;3)死亡。2.基本病理过程学习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病理过程。第四章药理学基本原理教学目的:药理学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和方法,阐明药物和机体(水产动物)间的相互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药物在机体内所经过的变化。从而指导我们合理用药,开辟寻找新药和改进现有药物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药物在防治上的最大效能。教学内容:1.药物作用的类型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可产生机能活动上的一系列的改变。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选择作用和一般原生质毒作用;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2.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药物作用是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综合性表现。因此影响药物作用包括药物与机体两方面的各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药物的剂量,水产动物防治上的内服药的剂量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外用药按水体体积计算,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少了起不到杀灭病原体的作用,多了则会造成水产动物死亡);给药方法:给药方法不同,吸收的速度就不一样,体内浓度也有区别,从而影响药物作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目前常用的给药方法;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机体的机能状态;环境因素。3.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常用药物着重了解在水产动物防治中各种药物特性、抑制杀灭病原体的原理、防治疾病种类、所需浓度及使用方法。第五章疾病的预防教学目的:1.了解水产动物疾病预防重要性,对水产动物疾病必须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及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措施。2.理解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原因,它是水产动物疾病,病原体的生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表现。因此,预防水产动物疾病不能从单一方面考虑,要从三方面着手,既要增强水产动物的抗病力,又要消灭病原和敌害,还要改善水产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利于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抑制病原和敌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3.理解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和加强饲养管理的关系。如果孤立地去做防治工作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特别在目前条件下,要想消灭一切病原体沿尚不可能,因此,设法改进饲养管理,发挥水产动物的内在作用,提高抗病能力是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根本措施。教学内容:1.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鱼生活在水中,发病早期不易觉察,正确诊断和治疗也较困难,家畜、家禽可采用口灌式、注射等方法治疗,而对病鱼(特别是苗种)则无法采用。治疗鱼病以鱼池为单位,即使是特效药,对于已丧失食欲的鱼,也无法进入体内。大面积的水库、湖泊和河道,用药成本高,也难于使用。因此,防病工作在养鱼业中就显得特别重要。2.鱼病预防措施鱼病预防应是从饲养管理角度出发,首要的应是考虑怎样增强水产动物机体的抗病力,另一方面,是消灭发病因素,这两项工作要贯彻到整个养殖过程。2.1科学管理增强鱼体抗病力当病原生物作用于不同的水产动物,有的发病早,也有的发病晚,有的则不发病,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水产动物本身抗病力的强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培育优良、健壮的水产动物以增强抗病力,是预防水产动物疾病极为重要的措施。如何培育优良苗种及成体,这在养殖课程中会详细讨论。对本教材中所提内容也要深刻理会。2.2控制和消灭病原任何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一定有病原(因)存在,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因)着手,大致有下列几点:彻底清塘消毒;坚持四消措施,内容包括1)水产动物机体消毒,2)饵料消毒,3)工具消毒,4)食场消毒;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消灭陆生终寄主及带有病原的陆生动物。3.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在水产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常可见到一些发病严重的水产动物,养殖饲养池中,大多数水产动物患病死亡。因此,要想达到预防和消除某些水产动物疾病,利用这种个体的差异,有目的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也是比较有希望的途径,其内容包括:选育自然免疫的水产动物品种;杂交培育抗病力强的水产动物品种及人工免疫。第六章病毒引起的疾病教学目的:1.理解水产动物病毒病的定义及特点2.了解病毒病对渔业的危害教学内容:本章着重介绍:草鱼出血病、青鱼出血病及痘疮病的病原、症状及病理变化、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这3种是国内已发现的病毒性疾病。国外已从养殖水产动物中发现10多种病毒性疾病,分别在不同的国家流行,而这些病在我国尚未发现,鉴于鱼类病毒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国际间有关水产方面的交流增加,很可能将这些病传入我国。有必要将国外一些主要病毒性疾病介绍一下,其中有:病毒性出血性腐败病(VHS),传染性造血器官坏病(IHN),鲤春病毒病(SVC),鲤鳔炎病(SBI),传染性肝脏坏死病(IPN),河鲇病毒病(CCVD)。第七章细菌引起的疾病教学目的:1.理解细菌病的特点2.理解细菌性疾病对渔业的危害教学内容:1.细菌
本文标题: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7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