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QCAF01-0300-P-117-2009一轿空调软管总成技术要求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CAF01空调软管总成技术要求2009-11-30发布2009-11-30实施企业机密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发布Q/CAF01-0300-P-117-20091前言为规范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奔腾B70车型空调软管总成的技术要求,为轿车空调软管总成性能试验提供依据,特制定此标准。本标准由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电气空调科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明。Q/CAF01-0300-P-117-20092空调软管总成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空调软管总成性能试验规范。2本标准适用于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奔腾B70车型的空调软管总成技术要求。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JISK6258《硬化橡胶液体有效性的试验方法》JISZ2371《中性盐喷物试验方法》JISZ8703《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4技术要求4.1定义:4.1.1公称直径:表示每一个软管的内直径,见下表:直径对应表公称直径标准内直径公差(mm)最大外直径(mm)87.5至8.5不包括8.52198.5至9.5不包括9.523109.5至10.5不包括10.5241110.5至11.5不包括11.5251211.5至12.5不包括12.5271312.5至13.5不包括13.5281413.5至14.5不包括14.5291514.5至15.5不包括15.5311615.5至16.5不包括16.5±0.5324.1.2最小弯曲半径:在评价时,弯曲半径与公称直径对应如下:直径对应表公称直径最小弯曲半径(mm)895910010110111151212013125141351514016145Q/CAF01-0300-P-117-200934.2评价标准:表1(1/3):性能评估项目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备注性能致冷气的渗透性应达到如下(1)至(3)项(1)不应有致冷剂泄漏情况(2)橡胶软管(a)高压情况下使用:31g/mmax(b)低压情况下使用:13.5g/mmax(3)尼龙软管(a)高压情况下使用:10.3g/mmax(b)低压情况下使用:3.0g/mmax备注:以上值是公称直径11(内直径=11mm)的软管的指标,对于公称直径不为11的软管,值应与软管内直径成比例。5.2.1在减压情况下外直径的变动在“U”弯曲区域对外径的挤压变化最大为减压前外直径的20%5.2.2提取物软管内橡胶每10cm2最多为120mg5.2.3清洁度在异辛烷中杂质的干重应为软管内橡胶和管内表面每1000cm2最好为27mg5.2.4水气通道(1)橡胶软管:3.0mg/cm2或更少(2)尼龙软管:1.0mg/cm2max5.2.5柔韧度15Nmax5.2.6振动传透性评估结果应达到图纸要求。5.2.7Q/CAF01-0300-P-117-20094表2(2/3):性能评估项目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备注强度气密性无泄漏5.3.1抗压能力(1)无泄漏(2)无异常破损或变形5.3.2在加压状态下,长度和外直径的变动(1)长度上的变动:±3%或更少(2)外直径的变动:±5%max5.3.3破裂压力无破损或泄漏5.3.4抗拉强度无断裂或金属管接头脱落现象5.3.5旋转强度(1)高压软管:4.4N·mmin(2)低压软管:5.9N·mmin5.3.6抗弯折能力(1)压缩最小为60%(2)尼龙层不应有剥落或裂缝5.3.7耐久性重复抗压能力(1)无泄漏(2)无破损或过度变形5.4.1振动耐久性(1)无泄漏(2)无破损或过度变形5.4.2振动耐久性(1)软管、堵塞区、管连接处不应有泄漏(2)不应有破损或过度变形5.4.3振动耐久性(高温)(1)软管、堵塞区、管连接处不应有泄漏(2)软管的内、外表面不应有剥落或裂缝(3)无破损或过度变形5.4.4耐环境能力高压软管的抗老化能力(用方法a时的气密性)(1)无泄漏(2)软管的内、外表面不应有剥落或裂缝现象5.5.(1)高压软管的抗老化能力(用方法b时的气密性)(1)无泄漏(2)软管的内、外表面不应有剥落或裂缝现象5.5.1(2)高压软管的抗老化能力(柔韧度)20Nmax.5.5.2Q/CAF01-0300-P-117-20095表3(3/3):性能评估项目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备注耐环境能力低压软管的抗老化能力(气密性)(1)无泄漏(2)软管的内、外表面不应有剥落或裂缝5.5.3(1)低压软管的抗老化能力(柔韧度)20Nmax.5.5.3(2)耐低温性(1)无泄漏(2)软管的内、外表面无剥落或裂缝现象5.5.4耐油性软管容量的变化范围应为-5至20%5.5.5耐臭氧能力无裂缝气密性无泄漏5.5.6·5.3.1耐腐蚀性(试验开始后为120h)(1)基片上无腐蚀,及涂层上无起泡现象(2)如果在边角、焊接部分、连接部分和橡胶胶结零件上2mm宽度范围内发生母料腐蚀和涂层起泡现象是可以的。上述(1)和(2)指标不适用于铅合金材料。·气密性(试验开始应为48h)无泄漏5.5.7·5.3.1填料(1)软管末端金属管接头应密封,以免杂质、污染物质、潮气等进入。(2)为防止裂纹情况发生,管接头处应加帽。目测5.评估方法5.1一般评估条件5.1.1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除有特殊说明外,标准温度应为20℃(20±15℃)和标准湿度应为65%(65±20%)。5.1.2试件设置条件:当试件设置条件为图纸要求的“模拟机上条件”时,应用图纸所示方法将试件安置在有足够刚度的试验夹具上。5.1.3试件的调整:在组装后应将试件闲置至少24小时,除非有特殊说明,试件在试验前应闲置在5.1.1节所示标准条件下至少1小时。5.2性能5.2.1致冷气的渗透性:准备自由长度为0.45至0.9m的4个软管,然后用图纸所示的致冷气进行致冷气渗透性试验。将其中三根软管充上致冷气0.73g/cm3(总充量±0.5g),对于高压软管,将试件静置在100±2℃的恒温器内,对于低压软管,将试件静置在50±2℃的恒温器内各30分钟,测量每一个软管总成的质量,并将其视为初始质量,然后将试件静置在同样恒温器条件下96h,在此期间,每隔24h,取出试件,测量质量并用卤素漏电检测仪检查致冷器泄漏情况。关于试件条件最初24小时,视其为不稳定状况,在最终计算时应忽略质量损耗。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用如下公式计算质量损耗:Q/CAF01-0300-P-117-20096⎟⎠⎞⎜⎝⎛−=21LCLBA在这里,A=质量损耗B=充有规范图纸所示致冷气的软管的质量损耗(g)。C=未充规范图纸(g)所示致冷气的软管的质量损耗。L1=充有规范图纸所示致冷气的软管的长度(m)。L2=未充规范图纸所示致冷气的软管长度(m)。说明1.用“B”和“C”表示24小时后和96小时后质量差异。2.96小时后软管内致冷气剩余物质量应大于试验温度下饱和蒸汽的质量。5.2.2将软管折成U形:使直径成为软管外径的5倍,将软管内压力降至81kPa。静置3分钟后查看软管外径的复化情况。5.2.3提取物:将软管总成充上如图纸所示的致冷气并加以清洗,在标准温度下,将致冷气充入软管总成,充入为软管内体积的70%,并将软管置于60℃恒温器内24小时。将液体致冷气注入一个烧杯中并将其蒸发,将烧杯静置在70℃条件下1小时并测量提取物质量。5.2.4清洁度:将软管总成弯成“U”形,将异辛烷装入软管总成,用纸质滤清器或玻璃滤芯滤清器过滤异辛烷(筛孔尺寸最大为10μm),将滤清器弄干并测量杂质质量。5.2.5水气通道:(1)将自由长度为0.45至0.9m的软管总成的4个软管弄干,使其在干燥情况下保持在70±5℃条件下保持30分钟。(2)分分子筛3A(1.6mm的颗粒)将软管注满,容量为图1所示软管外露部分内容量的70%,软管内容量包括颗粒间的空间。(3)将4根软管置于气温为50℃及RH为95%的条件下并分别在120,240,360和480小时后将软管分别取出并测量分子筛质量的变化。(4)根据通过上述(3)4个测量点的直线的斜度,确定软管外露部分内表面的每24小时后的单位面积上的水气通道。软管外露部分金属管接头图15.2.6柔韧度:按图2所示,将软管的一端固定,并拉另一端,当软管半径弯曲达到最小时,测量拉伸载荷。说明1.对软管容易弯曲的趋向加以考虑,对软管弯曲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作出评估,取最大拉伸载荷。2.用具有最小弯曲半径的芯杆进行评估,此时拉软管末端直到芯杆和软管间的按触角达到180°时。Q/CAF01-0300-P-117-20097软管芯杆图25.2.7振动传透性:将软管总成置于规范图纸所示的模拟机上条件下,将其一端固定并在图3所示软管的堵塞区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在表2所示条件下,振动另一端(压缩机侧),并检测堵塞区的加速度。表2:评估条件项目说明振动频率20至250Hz循环1mm或更长时间(对数曲线)振动加速度98m/s2振动方向垂直高压软管2.9MPa压力低压软管1.5MPa周围温度-40℃,7.1.1节所示标准温度120℃管加速度传感器软管振动器图35.3强度5.3.1气密性:将软管总成的金属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在试验仪器上,用帽将金属管接头的另一端密封,在表3所示条件下,在20±5℃的水箱中,用空气或氮气给软管总成加压5分钟。Q/CAF01-0300-P-117-20098表3:评估条件分类高压软管低压软管试验压力MPaHFC134aspec:3.5HFC134aspec:1.65.3.2抗压能力:将软管总成的金属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在试验机上,并用帽将金属管接头的另一端密封并使之处于自由状态,在表4所示条件下,在软管总成的一端施加液压5分钟,就如下(1)和(2)项进行评估。(1)7.3.1的气密性(2)破损和过度变形表4评估条件分类高压软管低压软管试验压力MPaHFC134aspec:5.3HFC134aspec:2.55.3.3在加压条件下,外直径和长度的变化:用足够的水将软管总成注满。在加压前,按图4所示按惯例在软管中央置入100mm的线,在这些标志线间的固定点处测量外直径,在软管总成上施加指定内压五分钟,检查是否有漏水现象发生,并测量标志线间的距离和软管外直径减压之后进行测量,降低内部压力,直到内部完全解除压力,然后将其静置10分钟,然后测量标志线间距离和外直径,对于高压软管指定内压应为2.9MPa,对于低压软管指定内压应为1.5MPa。使用如下公式计算长度变化和外直径:长度变化比率:100112×−LLL△L=在这里,△L=长度变化比率(%)L1=加压前线间的距离(mm)L2=加压情况下线间的距离或减轻压力后线间的距离(mm)外直径变化比率:100112×−DDD△D=在这里,△L=外直径变化比率(%)L1=加压前外直径(mm)L2=加压情况下外直径或减轻压力后的外直径(mm)标志线图4额定线5.3.4破裂压力:将软管总成的金属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到试验仪器上,并将其固定,用帽金属管接头的另一端密封,并使其处于自由状态,从一端施加如表5所示的试验压力并检查是否有破损及泄漏情况发生,施加压力速度应为每分钟100至200MPa.Q/CAF01-0300-P-117-20099表5:评估条件分类高压软管低压软管试验压力MPa15105.3.5抗拉强度(1)将软管总成置于试验仪器上,在表6所示条件下以每分钟25mm的最大速度拉软管总成,并检查金属管接头是否有破损和分离现象。(2)如果软管总成的管是直的,且管接头的形状适于试验仪器,则软管总成可作为试件加以使用。表6:评估条件张力kN公称直径高压软管低压软管82.06-92.16102.261.08112.301.18122.401.27132.451.37141.47151.57-161.675.3.6将插入在堵塞的管固定:旋转堵塞金属管接头并测量在此时所获得的旋转转矩。5.3.7耐扭结能力:(1)将软管弯曲成半径为图5所示软管直径三倍的U形,并将其静置1小时,并测量此种情况下的压缩比(B/A)。测量点180°minB(窄直径)软管(宽直
本文标题:QCAF01-0300-P-117-2009一轿空调软管总成技术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39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