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这是一部回忆录。记载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的相聚相守相失的人生旅途。出生日期:1911年7月17日毕业院校:苏州东吴大学、清华大学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作品简介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2003年,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杨绛与钱钟书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都老了.是一个引子。第二部分我们仨走散了。用隐喻的手法记录了钱媛和钱钟书先生缠绵病榻的最后两年的时光。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由欢欣的笔触开始,沉痛的笔触结束,记录了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二十多岁去剑桥留学开始,之后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直到九十年代末,钱媛和钱钟书去世,时间跨度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记忆。钱钟书:“呆萌”的丈夫美满的家庭可以过滤风雨在政治动荡中、在特别困难的日子里,他们的家似乎不受干扰一如既往地坚强,外面的世界好像只是作为他们仨生活的背景,他们各自的处理方式才是他们共享的乐事,在回忆中,她把当时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种种乐趣都写到了。上海沦陷时,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尽管两个人都兼了很多课,家庭教师、小学教员,还要做煤球,劈柴烧火,什么工作都做,钱还是有限。1943年杨绛写的喜剧《称心如意》由黄佐临导演在上海公演,轰动一时,杨绛对此只说那是为了筹米筹钱。有个小秘密是:钱锺书当时看完杨绛的戏说,“我想写小说”,才写了《围城》。我们问她是不是这样,她回答:“那时候我写剧本是为了柴米油盐,不然我想不起写剧本的,而钱锺书的书出来了,我们就可以买肉吃。”1946年,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就说“可以吃肉了”,他们仨的生活好转了,高兴地跑到上海很有名的“万象照相馆”照了一张像,现在就放在《我们仨》里面。他们这个家对外界的纷乱似乎有一种过滤的功能,无论面临什么政治风暴,各自的工作在家里照常持续。反右期间,杨绛完成了《吉尔·布拉斯》的翻译,还写了研究《红楼梦》和李渔的论文。“文革”期间,钱锺书完成了《管锥编》,杨绛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翻译。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的时候,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就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1938年杨绛钱钟书于巴黎卢森堡公园留影钱钟书,钱瑗在北京大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谢谢
本文标题:我们仨--杨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1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