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两种现代化模式
1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十月革命基本要求:1、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3、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发展要求:了解二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2.革命方式: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3.理论: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革命阶段性: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基本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4、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发展要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斯大林模式基本要求:1、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3、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发展要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复习。1、经济方面(1)集中体现: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2)积极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消极影响:从长远看,影响农业、轻工业发展,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方面(1)集中体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终集中于斯大林手中。(2)积极影响: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3)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方面(1)集中体现: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2)积极影响: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3)消极影响: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项目西方模式(以英国为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农场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三)苏联的改革基本要求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2、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3、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4、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5、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说明:本课的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B▲“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根据材料判断上述言论的提出者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D注意从改革的背景、改革者的素质、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正确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并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行联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受挫。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得到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5)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12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基本要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影响,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3、体会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适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发展要求: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材料1929年,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间跌至500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1930年9月与1929年3月相较,8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下降37%…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日本经济为何会出现材料中所述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解决?(8分)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各国高筑关税壁垒,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日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海外市场,因此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4分)解决:对内实行军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转嫁危机,走向法西斯侵略扩张之路。(4分)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罗斯福新政基本要求:1、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4、感受罗斯福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说明:1、要注意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辩证地分析其影响,更要抓住新政的关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的新模式。2、了解经济大萧条的后果、罗斯福新政的成果,领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的风采。3、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多角度地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4▲罗斯福新政不只是经济新政(一)经济新政:罗斯福政府为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和。(二)社会保障新政:新政时期最具深远影响的《社会保险法》,确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三)环境保护新政:1935~1936年先后颁布《土壤保护法》和《土壤保持和国内分配法》、《民间护林保土队救济法》,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垦殖、建设国有公园和森林环境。(四)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在外交上罗斯福日渐偏离“中立”,并最终参战,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罗斯福极大地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总统为核心的大政府。结合所学,比较苏、美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点。(12分)主题: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某同学成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背景:苏联……的背景是当时苏联举全国之力实现工业化;美国……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4分)目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同点在于,苏联……具体目的是为了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美国……具体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6分)手段:都是国家调控经济。(2分)18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基本要求: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2、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3、体会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说明:本课的关键词是“新变化”,可以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日本)政府通过营造适宜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氛围、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采用恰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生产目标、分配好生产发展的次序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配置等措施,……在政府的主持下,日本还于1964年建成了高速火车线路。……通过实行外汇分配、掌控各个部门的配额,以及建立防止本国资本遭受外国资本威胁的贸易障碍等措施,日本政府达到了有效引导投资资本流向的目的。——《日本文明史》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8分)特征: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2分)作用: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6分)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两种现代化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2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