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关于2017年生物高考考纲研读
一、前言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三、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四、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为什么建立双预防体系“风险点”——指明安全管理关注点,如: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风险点所包含的“危险源”——指明了安全管理的细节,解决“想不到”问题。风险点、危险源风险分级管控,通过管控责任划分,解决“管不到”问题以风险点、危险源为核心进行隐患分级排查、分级治理,解决“治不到”问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风险管控治理体系(二)山东省推动该项工作下发系列文件鲁安办发〔2016〕10号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20160405)鲁安办发〔2016〕11号:关于推荐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标杆企业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监发〔2016〕46号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手册》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方法、PDCA循环、基于风险的思维从源头控制危险源,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思路。未明确具体的针对各行业的操作方法。2.安全生产标准化:侧重操作细节符合性管理能消除事故发生的直接隐患;缺乏源头治理的有效思考及系统的思维。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系统管理的两个核心环节;体现PDCA的管理思路4(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化与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之间关系风险点风险点识别评估、分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典型控制措施制定一级风险点二级风险点三级风险点四级风险点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岗位级分级管控若干危险源若干危险源若干危险源若干危险源危险源分级排序制定控制措施危险源分级排序制定控制措施危险源分级排序制定控制措施危险源分级排序制定控制措施隐患排查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管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岗位级隐患分级排查隐患治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岗位级隐患分级治理PDCA(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内在联系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可能性和严重性。固有风险:指该危险源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严重后果的属性。现实风险:是指实际控制状态下,该危险源导致事故后果及可能性的组合。(一)基本概念风险点: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例如,危险化学品罐区、液氨站、煤气炉、木材仓库、制冷装置是风险点;在罐区进行的倒罐作业、防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高温液态金属的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风险分级管控: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1.风险点识别(单元划分)每个风险点可按车间、班组、岗位所管辖的区域,以区域内活动、过程及所包含的设施设备为内容对识别单元再进行细分,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单元。企业模块识别根据特点确定划分模式单击添加生产工艺过程作业活动场所生产工艺过程活动1步骤1步骤3设施1场所1场所2活动2设施2步骤2动力辅助设施厂区内及周边环境(二)风险点识别与分级2.风险点的确定根据以上系统的划分,可明确到特定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作为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即确定的“风险点”。注意事项:a.从利于管控的角度出发,包含的内容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b.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一套装置、一项活动。c.至少应包含一类能量或危险有害物质。d.其风险应是企业需要管控的;低风险的活动或设备、装置、区域等可忽略,如办公活动、电脑。e.同类别的设备、装置是否一并识别不能一概而论“合并同类项”;如同一区域的车床(机加工设备)、不同区域不同型号的压力容器,应考虑不同的位置、类型、危险程度等。3.风险点级别的确定(1)根据《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中的第三条方法步骤——(一)企业层面2.确定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2)参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事故等级的划分,把可能导致较大以上事故风险点确定为一级,一般事故为二级,轻伤事故或财产损失较轻的为三级,不损失工作日的伤害或轻微财产损失为四级。(3)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其风险点直接确定为风险一级。以后果为基础风险点分级标准(建议)一级风险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较大以上事故,即指能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级风险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一般事故,即指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级风险四级风险指该风险点一旦发一事故,可能导致不损失工作日伤害。指该风险点一旦发生发生事故,可能导致轻伤事故(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轻微经济损失。4.诱发事故类型确定参照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说明:在“事故类型”栏中说明危害类型,如“机械伤害、触电”等。后果的表述应可能描述至伤害的具体部位或具体类型,运输皮带造成的机械伤害应描述至挤伤(手臂),起重伤害可描述至砸伤、碰伤等,以利于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针对性。。5.风险责任部门与监管部门确定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风险级别监管责任主责部门一级风险点莱芜分公司(相关部门)生产单位(相关部门)二级风险点生产单位(相关部门)所属车间三级风险点所属车间班组岗位四级风险点班组岗位班组岗位安全风险监管部门与责任部门分工表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公司风险点基本信息表单位:车间:工序:制表日期:年月日负责人:评价人:制表人:序号风险点名称风险点位置诱发事故类型伤亡/财产损失预测风险等级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典型控制措施采取管控措施情况存在隐患情况责任单位风险点基本情况风险点名称风险点详细位置诱发事故类型伤亡/财产损失预测风险等级风险管控责任部门责任人手机号码采取管控措施情况存在隐患情况应急处置主要措施属地监管政府主管部门专业监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登记表根据以上表格填报莱安发【2016】7号文件“一企一册”下列表格: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现场观察查阅相关记录询问交谈获取外部信息事故树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以生产工艺过程为主线进行危险源识别可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以动力辅助设施和厂区内及周边环境为基础单元进行危险源识别可选用”安全检查表法”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或有害物质。如运转着的机械、易燃液体、爆炸品、噪声源、粉尘源等。状态,是指不良的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三)危险源辨识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控制和预防。b.安全检查表法:为了系统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叫安全检查表。可对某种工作系统、某种装置(如除尘系统、煤气柜等)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表。注意:使用安全检查表法识别危险源,首先应制定基础单元内设备设施清单,在统计过程中注意相同或类似性能、功能的设备设施可以合并,但不同设施确保不能遗漏。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3.生产场所周边环境的影响;4.在本单位工作场所所产生的危险源对相邻单位及人员的不利影响;5.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6.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7.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以及人的能力的适应性。2.危险源辨识的范围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供电设备、隧道窑、压力容器等)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煤气发生炉等能量载体(如压缩气体、运转的皮带、运转的球磨机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如煤气、液氨、煤焦油等)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人员高处作业、吊装物等)3.第一类危险源辨识人的因素人的失误物的因素物的故障环境因素作业条件管理因素管理缺陷第二类危险源在识别第二类危险源前,可先判定第一类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后果如煤气发生炉设备内维修或检修,进入密闭空间,可能导致煤气中毒,则第一类危险源为“煤气”,后果是“煤气中毒”,第二类危险源则是导致煤气中毒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可识别出以下第二类危险源:a)吹扫不彻底造成一氧化碳含量超标;b)未携带一氧化碳和氧气监测装置;c)进入作业前未按要求进行有毒气体监测;d)监测装置未校准或失准未能准确监测有害气体含量等第二类危险源。4.第二类危险源辨识5.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要求——对企业内各个生产单位的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尽可能自下而上地开展;——必要的准备,包括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事故案例等的资料收集和学习;工作表格等工具的准备等;——案例引导;——及时对成果进行确认、指导、调整。注:如果企业规模较小,人员的安全素质和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相对较弱的,可以由企业成立的工作小组实施。序号风险点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事故类型典型控制措施风险评价LSR级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确定信息表单位:车间:日期:年月日负责人:评价人:制表人: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其中,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较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在工商贸企业较常用的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23(四)危险源风险评价与分级1.风险矩阵评价法风险矩阵方法给出了两个变量,分别表示该危险源潜在后果的可能性(L)和后果(S)。根据实际经验方法给出了2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L与S相乘,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按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可能性×严重性)2425(1)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S)
本文标题:关于2017年生物高考考纲研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4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