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秭归野外实习报告信息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班02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杨超黄鹰学生学号:===起止日期:2015年08月18日~2015年08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目录2第一章:绪言一、实习地概况...............................................................................................................................3二、实习目的.................................................................................................................................4第二章:实习内容路线一..............................................................................................................................................4路线二..............................................................................................................................................6路线三..............................................................................................................................................7路线四..............................................................................................................................................9路线五............................................................................................................................................10路线六............................................................................................................................................11路线七............................................................................................................1错误!未定义书签。路线八............................................................................................................................................13第三章:实习总结.........................................................................................................................................13第一章绪言3一、实习地概况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秭归全县辖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梯度带大巴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8大溪河水系水电开发潜力巨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7.2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实习区地质矿产调查历史悠久。自1863年,先后有美、德、日本等国的地质学家做过工作甚粗的地址调查,其成果仅供参考;新中国建立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对本区做过开创性的地质调查研究,为峡东地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至1975年,先后有数十个单位或部门进入测区,进行比较深入的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或勘探工作,分别对黄陵背斜岩浆岩、变质岩均做过较详细的研究;对鄂西的铁、煤、汞、金、铬铁矿、黄铁矿等做了不同程度的普查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对峡东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做了详细的研究,其研究程度较高。近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省煤炭局、江汉石油管理局均在区内进行许多专题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是加深了区内的地质研究工作。上述研究工作为教学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实习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二、实习目的4本次我们信工学院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地貌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加深我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下列基本技能: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本次实习自2015年8月18日至2015年8月28日,我们的实习组由116141班和116142班的全体同学组成。指导老师为杨超、孙斌、黄鹰、左泽钧。实习范围包括实习区内的地貌、区域地质、三大岩类、褶皱以及断裂等各个方面。第二章实习内容路线一:基地—高家溪—基地教学任务:一、观察描述莲沱组以三斗坪单元岩体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特征。二、林子趟岩溶地质调查。三、棺材山危岩体调查。教学点一:高家溪新桥点义:观察描述莲沱组以三斗坪单元岩体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特征。点位:高家溪30米山坡上。任务:1.观察描述莲沱组以三斗坪单元岩体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特征。2.观察描述该处为南华系莲沱组与山陡坪单元的角度不整合界面。描述:该点可见下伏三斗坪单元与上覆莲沱组清晰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不整合接触界面之上为莲沱组紫红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砾岩大小比较均一、成分单一,主要成分为石英、燧石岩石矿物。由不整合接触面向上,莲沱组砾岩、含砾粗砂岩粒度逐渐变细,反映沉积岩水体深度逐渐加深同内溶比过程。教学点二:林子趟岩溶5点义:岩溶地貌教材点位:和尚洞任务:1.观测和尚洞的发育特征;2.调查和尚洞的发育条件;3.绘制和尚洞剖面示意图及形成条件。背景:1.发育特征:洞口宽大,呈三角形,高40米,宽21.3米,宽高往内延伸,空间越往内部越大。洞口8米处,测得洞宽23米,高度5米,深度52米。洞壁发育有岩溶裂隙,贯穿洞顶与洞底。洞壁与洞顶发育有石钟乳。洞内可见厚约数米的堆积物,成因有:洞外地表水向洞内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堆积物及溶洞形成过程中的崩塌堆积物。2.发育条件:在灯影组第二层的青灰色薄层的白云岩中,为可溶性岩石。下层为震旦系的陡山沱组(Z2d),成分有薄层的炭质页岩和石煤。构造上为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产状:倾向144度到150度,倾角10度到17度。3.成因分析:此外灯影组白云岩节理断裂比较发育,南东向的小断层与局域的北西向断裂在此相会,大的断裂带给地下水提供发育条件。地下水的循环交替发育了和尚洞。教学点三:雾河村北侧3号洼地外貌特征:不规则椭圆形,长约200米,宽约100米,洼地中央有落水洞(已被掩盖),岩性灰岩和白云岩。产状:倾向135度,倾角9度。条件成因:三号洼地地处分水岭,降水频繁,断裂比较发育,有利于岩溶发育,第一层为震旦系灯影组(Z2dy),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第二层为白云质灰岩,含硅质的白云质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及陡山沱组,岩性为薄层炭质页煤。教学点四:棺材山危岩体点义:观察棺材岩危岩体点位:棺材山危岩体任务:1.观察棺材岩危岩体的发育特征;2.调查棺材岩危岩体的发育条件;3.绘制棺材岩危岩体的示意图;4.了解棺材岩危岩体的治理工程。发育特征:宜昌市夷陵区山陡坪镇棺材山,高层827.3米,山脚公路处高层约670米,高约150米的陡岩。危岩体三面临空,陡峭壁立,坡度80到90度,危岩体高耸,局部反倾,陡岩坡面危石密布,岩顶活石倒挂,危岩体体积140000立方米,直接威胁山路坡下369户人家,1470人的安全问题。发育条件:危岩体岩脚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地层分界处,岩性下部为陡山沱组,粉砂质及碳质页煤。灯影组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硅质白云质灰岩,岩性坚硬,形成陡坎。产状:倾向100度到120度,倾角8度到15度。6构造:位于黄岭背斜南东翼,总体单斜构造,发育有两组,一组与坡面平行,为卸荷裂隙,将岩体切割成柱状,部分与母体分离。成因分析:(1)岩体软硬相间,坡脚抗风化能力弱,为薄层碳质页层。(2)岩体下部碳质页岩被当做煤来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改变结构,使上覆危岩体产生,产生平行坡面的大裂隙。(3)危岩体三面临空,提供空间条件。治理工程:耗资140万,工期2个月。路线二:基地—泗溪外—基地教学任务:一、观察描述张家冲水土保持适应区二、傅家老屋南200米处的民爆站,第四纪沉积物的河谷地貌三、日月坪130米电线杆处观察描述地层坡面四、泗溪桥观察河流形态教学点一:张家冲水土保持实验区点位:张家冲水土保持实验区。点义:观察水土保持试验模型。描述:张家冲水土保持适应区设置有不同梯度坡地,分别为5度、8度、15度、20度坡地农作物。不同坡度对贮存雨水量及水带走的泥沙量有关,通过坡度大小计算可得水量及带走泥沙量对应种植相应植物。在相同坡度上种有不同种类混合种物,如石坎梯田+农作物/柑橘(+植物篱),坡耕地+植物篱+农作物/柑橘,另有裸露坡地。教学点二:茅坪溪点位:茅坪溪-傅家老屋200米处干溪沟的民报站。点义:观察洪积物的地貌特征。任务:1.观察洪积物的地貌特征;2.观察洪积物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描述:洪积物是山区溪沟间歇性洪水携带的碎屑物质,一般堆积在山前沟口。属快速流水搬运,因此一般颗粒较粗,除砾、砂外还有巨大的块石,分显性也差,大小混杂。因为洪流搬运距离不长,碎屑滚圆度不好,多呈棱角状。层理面不清,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特点:分显性差-大小混杂磨圆度差-搬运距离小7教学点三:泗溪日月坪村130米电线杆处点位:泗溪日月坪村130米电线杆处。点义:观察描述莲沱组(Nh1l)的岩性。任务:观察描述南华系莲沱组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从底往上依次为:第一层:灰紫色中厚层砾岩;第二层:中厚层含砾石英粗砂岩;第三层:紫红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粗砂岩;第四层:褐黄色砂岩和紫红色砾岩相层;第五层:紫红色中厚层粗砂岩;
本文标题:秭归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5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