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性及历史意义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性及历史意义论文作者:沈金凤准考证号:032490100470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第二小学指导教师:尹群主考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14年8月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性及历史意义[内容提要]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是小说中塑造得较有魅力的形象。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女儿。原为太虚幻境中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转世。她不仅有倾城的美貌,而且有旷世的诗才。因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的显得孤傲、敏感、多疑、自卑。林黛玉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与贾宝玉的爱情上,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在以贾母、王夫人为首的贾府势力的摧残下,以宝玉的疯、黛玉的死而夭亡。林黛玉这一形象,寄寓着曹雪芹的认知和思考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关键词]悲剧命运旷世诗才自卑敏感历史意义《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鸿篇巨著,由一个以泪还恩的传说铺开,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女性,有的才华横溢,有的贤淑可人,有的冰雪聪明,有的刁蛮可爱……曹雪芹把这群女子置于贾府这样一个已悄然走向颓废的封建大家庭中,使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各尽其能,尽展魅力。林黛玉是曹雪芹着墨最多、最钟情的女子,她原为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而转世,倾其一生之泪报灌溉之恩。她不仅有倾城的美貌,而且有旷世的诗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的显得孤傲、敏感、多疑、自卑。她与贾宝玉真心相爱,但这段美好的爱情,却被以贾母、王夫人为首的贾府势力残忍的扼杀,致使林黛玉在宝玉的新婚之夜含恨身亡。林黛玉的命运是坎坷的,她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一、林黛玉的形象特征1、聪慧。黛玉的聪慧,首先表现在她适应贾府的生活上。在这个人多嘴杂、等级森严的大家庭中,她孤身寄于外祖母家,步步小心,处处思虑,慢慢地熟悉贾府的人与事,特别在她刚进入贾府的诸细节中。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点点谨慎的。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下。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捕捉对象的意向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的聪慧,更表现在她的才气上,那些诗词,充满灵性。即使是平时的调侃,也是才情横溢。她在《红楼梦》中的优秀诗词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题帕三绝》、《菊花诗》等。其中《葬花吟》是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黛玉诗词中最精彩的一首。这首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一幅暗淡而凄清的画面,弥漫着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借花拟人,以花喻人。抒写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道出了她在贾府这个大环境中的艰难生活,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渴望追求幸福和自由,但又明白愿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愤懑和不屈。“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写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词表达了黛玉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与《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2、孤傲。黛玉是个自尊心强的女子,强烈的自尊下掩盖着极度的自卑,这就铸就了她孤傲的性格。她不允许自己像宝钗那样琢磨迎逢贾母的喜与好,也不允许自己像王熙凤那样承欢侍坐,甚至在尊贵的元妃面前也不例外……孤芳自赏,傲气凌然,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低头。当黛玉从傻大姐那儿知道了宝玉要和宝钗成亲的消息后,病情加重躺在潇湘馆,紫鹃等劝她“姑娘的心事我们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然后要来宝玉送的那块题字的旧帕,也不瞧诗,硬挣着狠命地撕那绢子,然后又让雪雁“笼上火盆”,把绢子拿在手中,往上一撂。黛玉倾其生命地爱着宝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宝玉的思念和期待更强烈,然而宝玉却要和宝钗结婚了,黛玉的内心该有多么的痛苦,她该有多少的话要说,该有多少的苦要诉,但她只是“微笑一笑”、“狠命地撕”、“决然地烧”,只是在生命的弥留之际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便气绝身亡。没有指责,没有乞讨,带着失望,带着遗憾,带着无奈,更带着自尊和骄傲,凌然离去。3、敏感。黛玉是敏感的、多疑的,因此她就像一只刺猬,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刺儿竖起来,本能地保护自己。如“送宫花”这件事。薛姨妈把十二支宫花带给姑娘们。薛姨妈的分配方案是:“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到黛玉处,宝玉接过来了,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其实周瑞家的并非有心轻看林黛玉。大家对这种假花也不怎么看重:迎春三姊妹没有亲手接、甚至看都没看,只让丫环收了;王熙凤让平儿安排送两支给秦可卿;黛玉也只是就宝玉手中看了看。说明大家对假花本身都很淡然。但黛玉却是反映如此强烈,她时时都在关注别人看她的眼光。二、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性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她与宝玉的爱情上。虽然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但最终没过贾家家族这一关,甚至连贾母,也是绝决的。决定黛玉悲剧命运的因素主要体现在:1、社会因素。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他们的爱情是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贾氏家族的领导者,是不会容忍宝黛无视他们的地位而私定终身的,在他们看来,宝玉是个不孝子弟,而黛玉的思想作风也违背封建礼教显得很古怪,就像贾母说的“若是她心里头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她了。”2、家庭因素。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与薛家比起来可谓相差甚远,黛玉之父林如海族中无亲,膝下只有黛玉,没有强大的势力背景。而薛宝钗呢?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金陵薛家,是赫赫一世的皇商的千金。此时贾家已开始颓废,急需抓住一棵救命稻草来挽救家族。显然和薛家联姻是最佳方案。3、个人因素。林黛玉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多子多福的封建大家庭来说,黛玉的体弱多病,先天不足似乎无法完成贾家繁衍香火的要求。其次林黛玉不善掩饰,过于自我,过于追求精神生活。而此时贾府在经济上已陷入枯竭,捉襟见肘,家族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急待一个有能力的当家人。而薛宝钗,在别人眼里不仅遵循妇道,而且会处关系,有管家的才干,只有她才能适应贾家的需要,充当挽救颓局的中流砥柱,是贾府最佳的媳妇人选。因此家长们为宝玉选择宝钗,是一种共同的认识和必然的趋势。三、林黛玉形象的历史意义《红楼梦》是曹雪芹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高度的艺术造诣,创造出的一曲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挽歌。《红楼梦》中故事和人物大都从曹雪芹自己的家庭中取材。根据考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亲信,而雍正却视其为眼中钉,欲处之而后快,因此当雍正当朝,曹氏家族的变故可想而知了,并且当时的社会气氛也是混乱的、恐怖的、惴惴不安的,这对曹雪芹的影响是深刻的,曹雪芹的思想中充满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更有着对改变现实的无能为力,他只能借助一个“补天”的“梦”来旁敲侧击式的倾诉。所以,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是寄寓他的认知和思考的,黛玉的身上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意义:1、社会现实的冷酷在封建统治者的眼中,婚姻不是建立真正的爱情上的,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之下的,纯真的爱情在利益的冲突中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和保护,无所谓亲疏,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标准,一律否定,甚至是摧毁。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林黛玉所生活的时代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礼教,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不断强化封建统治对一切新生思想的扼杀,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情被扼杀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宝黛的这份感情,除了黛玉屋里的人,贾府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给予祝福和尊重,上至地位至高无上的贾母,下到身份卑微的贴身丫头袭人。因此宝黛希望他们的爱情和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给自己的婚姻一个合理的理由,是根本不可能的。2、反叛力量的懦弱在贾府中,贾宝玉是个叛逆者,黛玉是他坚决的支持者。这样一对封建制度的反叛者,有着自己的理想,渴望自由和幸福,渴望美好的爱情生活,但他们同为生活在封建家族暖床中的青年男女,却不能完全摆脱阶级所赋予他们的残余的思想桎梏,他们的叛逆精神是不坚决的、不彻底的。林黛玉的身上还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封建思想和不可避免的性格弱点,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显得软弱无力,她最终未能像他钦佩的红佛女那样和心爱的人私奔,冲出这样一个“尸居余气”的贾府,也没能和贾宝玉在一起迫使家长就范,她只能在自怨自艾中我忧我怜,在期待封建家长的理解和同情中,一点一点地失望,在对宝玉的无比信赖中,彻底绝望,最后泪尽血干,留下“宝玉,宝玉,你好……”让人惋惜哀叹,演出了一曲美被毁灭的社会悲剧。她也成了《红楼梦》中一个最丰富、最脆弱的爱情悲剧角色。《红楼梦》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是曹雪芹留给后世的珍贵的精神财富,走进这本巨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还有作者的深厚的艺术造诣,无价的思想意蕴,以及所蕴涵的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这本巨著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鄂著《红楼梦》三泰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2、刘心武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3、张庆善、沈治钧等著《红楼梦中人》中华书局2008年4月第一版4、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译林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5、俞平伯著《红楼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本文标题: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性及历史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5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