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研究方向《红楼梦》学生姓名薛莲学号201001020546指导教师姓名韦宏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3年6月20日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I摘要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而身为女主角的黛玉却似乎是一个另类:“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鹤立鸡群,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因此她才“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她与宝玉虽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成了知己,然“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自由恋爱遭到扼杀,他们也很“自然”的成了那个封建体制的叛逆。因此,她最终只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的悲惨结局,成了那个社会的牺牲品。林黛玉的个性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对当今女性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关键词:自尊;敏感;聪慧;娇弱;娴静;叛逆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IIAbstractCaoXueqin'snoveladreamofRedMansionscreatedaseriesoftruetolifelikenesstheimageofawoman,andastheheroineLinseemstobeanoffbeat:awakenedmindonemorethanthandry,diseasessuchasWestwinsthreepointsshestandheadandshouldersaboveothers,shelookeddownhighofficialpositionsandriches,self-cleaningaloof;don'tloveneedlework,butpoetryonthenon-daughterpartofFu'sobsession.Soshecanthisresentmentwithwhomv.,Moblamethewindwhenthesigh;sheandBaoYualthoughagreeinopinionyoubecamefriends,butamooninwater,isaflowerinthemirrorofthem,inthateraoffreelovekilled,theyare“natural”hasbecomethethefeudalsystemofrebellion.Therefore,sheeventuallyendupsweetawispofwindscattered,melancholymidnightdream.thetragicending,avictimofthesociety.LinDaiyu'spersonalityhasenlighteningsocialsignificance,butalsohasacertaineducationsignificanceformodernwomen.Keywords:Self-esteem;sensitivity;intelligent;delicate;quiet;rebellious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III目录绪论………………………………………………………………………………………1一、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一)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1(二)与众不同的卓越才情……………………………………………………………1二、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2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4四、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5(一)明里暗里亲上作亲的“自以为”………………………………………………5(二)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潜规则”………………………………………………6结论………………………………………………………………………………………7参考文献…………………………………………………………………………………8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绪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正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所说的“在众多的明清小说当中,没有哪一种能够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而单就林黛玉这一形象就具有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部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展开一个封建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从而揭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有的刚烈、有的懦弱、有的虚伪、有的真诚、有的阴险狡诈、有的温柔善良,而身为女主角的林黛玉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大观园的众多姐妹中,她似乎是一个另类,鹤立鸡群: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她与时代格格不入,也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叛逆,从而也遭到了来自历史、社会以及家庭反对,也因此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一、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在通篇《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精致的美丽形象。我们可从“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在小说开头就以美丽的寓言神话赋予了林黛玉以独特的象征意蕴。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呢!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二)与众不同的卓越才情黛玉初进贾府时,众人见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而“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更是在把她上下打量一番后赞道:“天下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儿,我今儿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的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中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像是个“捧心西子”。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得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美来暗示其惹人怜爱的不幸命运。当然,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一身病态的黛玉与后来的“更有一种妩媚风流”的宝钗,“竟形容不出来”的宝琴、李纹等相比的确占不了上风,但她却被赋予了卓越的才情:一首《唐多令》,几首菊花诗就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击节称妙。二、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的身世决定了黛玉的性情,黛玉的性情决定了黛玉的命运。本来,她初进贾府时,贾母便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痛哭,后来对她更是“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了”,况且众人一方面碍于贾母,另一方面出于对她身世的同情也是相当照顾她的。因此,她只要稍稍使一些手段,命运将是另外一番天地,但她却偏偏选择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选择了保持自己固有的高洁品质而不肯委屈自己的心态去巴结讨好别人。正如虎子所评“黛玉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她不能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也不想去适应,宁可被环境压迫而死”。[1]她不允许自己像宝钗那样琢磨迎逢贾母的嗜好与喜欢,也不允许自己像王熙凤那样承欢侍坐,甚至在尊贵的元妃面前也不例外……宝钗能在自己的诗中竭力歌颂元妃,并通过细心观察指点宝玉选词以讨元妃开心,黛玉却只是想借此机会“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诗应景罢了”,[2]完全不把元妃及其省亲当一回事。因此这自然就决定了她以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3]的悲惨境遇。黛玉虽是贾母的心头肉,却并不十分受尊重。到贾府这么多年,从没有人给她做过一次像样的生日,仅有一次也只是贾政高升了而应个景而已。贾母曾捐20两银子给宝钗做生日,办了几桌酒席,在外面特意请了一班戏子来唱戏,也曾主动喊来宁荣二府的人捐钱给凤姐办生日。而在凤姐提到黛玉的生日时,却只轻描淡写的一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3句“可见如今我老了,什么事都胡涂了”。湘云、李纹、李纨都让她(黛玉)上首坐,黛玉只是不肯,贾母笑道:“今日你坐了罢。”薛姨妈站起来问道:“今日林姑娘也有喜事么?”贾母笑道:“是她的生日。”[4]如此的一笔带过,如此的冷冷清清与早几天就吵得沸沸扬扬的宝钗的生日可真是大相径庭。难怪探春在算生日时单单把黛玉抛到了九霄云外。在看戏的时候,大家还把黛玉拿来比戏台上的戏子加以取笑(戏子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职业),这怎么不令她伤心呢?因此,她对宝玉说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黛玉体弱多病,宝玉曾当众人之面要王夫人给他360两银子为她配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却不问究竟,马上斥责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不了了之。贾府是拿不出这区区三百多两银子吗?当然不是(贾母就曾因贾赦想娶鸳鸯做小妾之事而对邢夫人说:“他要什么,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他们只不过不愿花在黛玉身上罢了!抄检大观园时,凤姐儿先就和王善保家打了招呼“要抄只抄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不得的”。那么潇湘馆呢?照抄不误!袭人曾说黛玉“只不是咱家的人”当时并无一人持异议,而此时,黛玉却又成了“咱家的人”这变化也未免太快了吧?再者,在那个并非自由恋爱的时代,那个连《西厢记》、《牡丹亭》也会被列为禁书的封建社会,人们却时常拿她与宝玉的恋情来打趣: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5]在宝玉被赵姨娘所害,好不容易省了人事之后,黛玉放下心来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托佛”,竟又因起了宝钗的打趣:“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病了,又要烧香还愿、赐福消灾;如今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6]想当初,黛玉只同袭人玩笑而呼她为“嫂子”,袭人便推她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胡说。”并在心里永远记住了这次伤害,最终在具有决定权的王夫人那里对她投了否决票。再则,宝钗也因为薛蟠一时喝醉了说的“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捡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行动护着他。”而“气怔了”、“满心委屈”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直到次日早晨也不梳妆打扮就到母亲房中,又“由不得哭将起来”。想想,连宝钗这么个一向大度,少见眼泪的人都为此而哭得天昏地暗,便可知“爱情”对当时的女儿家来说是何等敏感而又受辱的一个话题,也便可知她们对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4黛玉是何等的偏待,这让在场而又敏感的黛玉心理会是怎样一种滋味呢?怎么不令她感到备受屈辱呢?在人格和尊严时常遭受如此的伤害的情况下,也就怨不得她会在人人皆喜花开时,独怜花谢的悲哀,并吟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7]的哀婉绝唱。也许只有潇湘馆里那几竿幽幽翠竹能读懂她的委屈和忧伤,而一篇《葬花吟》更是倾吐出了寄人篱下的悲哀与无奈。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林黛玉短短的一生,为爱而生,为爱而死。黛玉从小因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与宝玉耳鬓斯磨,心心相印。可正当“昼则通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娇如漆”的时候,不想来了一个宝钗不说,
本文标题: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45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