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三明市建宁县濉溪河段,全长为13.4公里,濉溪属金溪水系,在袁庄注入金湖后,经将乐至顺昌,汇入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建宁县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景色优美,素有“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等美誉。二、设计任务与规模设计任务:本项目旨在于利用现状滨水自然基底、结合原有和设计防洪设施,对现有的河道进行整治提升,充分发挥建宁县的特色和文化,塑造一个集生态、安全、自然、科教、玩赏、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走廊。设计规模:本项目起点位于建宁县渡头大桥,终点为建宁县高沙洲,改造设计河道总长13.4公里,本项目将结合建宁县的历史文化和现有的自然景观,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式,对河道沿线景观进行综合整治,力求实现水系、道路和绿化三通,打造安全、生态、自然、优美的建宁县安全生态水系示范河段。三、相关规划及解读1.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市域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区定位为安全、生态、自然的示范河段。本项目属于建宁主要重大河道。根据区域规划要求,城市建设生态区应加强公园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强化和提升生态功能。设计将对区段进行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河道两侧设置滨水步道的同时进行生态净化涵养,并对其中的农田耕地进行保护及提升。2.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建宁县将大力促进红色旅游和客家祖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故项目将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延续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革命文化精神。3.《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形成“一带、四廊、多斑块”的绿地系统结构。促进中心城区周边山体生态绿地相融,内外联动、共同交织渗透。(1)一带:纵贯濉溪溪河沿岸的滨河绿地。(2)四廊:四条连接建宁县城区绿色交通廊道,包括西部快速通道、东部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江滨路。(3)多斑块:城区和组团之间的生态控制斑块。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濉溪生态绿廊,连接濉溪水源保护区与下游河道。4.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中心城区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规划构建“一带、五楔、多廊道”的景观结构。(1)“一带”是指贯穿中心城区的沙溪景观带。(2)“五楔”是指依托城区周边的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绿地,构建五个大型山体景观绿楔。(3)“多廊道”指以道路或控制绿化带为依托,规划多个城市中心区节点和自然山体背景之间形成的景观廊道。根据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的规划定位,设计依托河道宜打造生态滨水型景观,串联区域内的生态节点,形成连续的生态绿色链条,同时满足周围人们郊野游憩、休闲、亲水等功能需求。四、基地分析(1)溪水项目区域内部分区段水源保护较为完整,水质干净清冽,部分区段有存在河道垃圾漂浮、堆积现象,河道边有农业种植区存在农业污水直排,水质较差。(2)河滩项目区域内有部分河滩保留自然河滩,完整性较强,周边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肌理良好;部分河滩裸露杂乱现象,生态肌理凌乱。(3)重点改造节点现状五、SWOT分析(1)优势(strength)该项目区域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资源丰富。(2)劣势(weakness)该项目区域内部分河段水源条件差,河道景观杂乱,现状生态景观单一脆弱,滨水可达性较差,水环境缺乏治理现象。(3)机遇(opportunity)该项目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保护和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势在必行。(4)威胁(threats)该项目恢复生态秩序难度高;综合治理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协调难度高。六、设计构思(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4.《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5.《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6.《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1755-2008)》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建设部,GB50286-2013)8.《河道整治规划设计规范》(水利部,GB50707-2011)0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10.《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2.《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13.其它相关国家、省、市规划与建设的法规条例、规范标准。(2)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空间的整体性、功能布局的整体性、构筑小品造型的整体性、滨水空间的整体连续性、人行交通路线的整体性。2.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场地现状地形、地貌、植被特色,合理布局、营造特色。3.以人为本原则;功能、现代、生态三结合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强调滨水环境的可达性、舒适性、参与性、娱乐性。4.生态性原则;以植物生态群落的演替为原则,采取整体性、连续性的手法营造片区的植物生态环境系统,构建“可生长”的滨水生态环境。5.经济性原则;因地制宜进行分区规划设计,尽量采用乡土材料,合理设置设施,降低工程造价。(3)设计目标构建城市人居回归乡野自然,自然生态反哺人居空间的滨水生态综合体,串联城市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和平衡,构建濉溪流域生态和谐。通过综合整治、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滨水同行、休闲游憩、康体健身于一体的濉溪溪生态综合体。(5)设计元素(6)设计手法人们在享受城市绿化的同时,相比以往更加重视环境的保健功能。尽可能的结合人类的感官系统,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本案利用人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综合作用,从而产生对滨水环境的体会。利用五感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集中起来,投设在环境之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7)设计策略1.河水整治改善提升改善河水主要是为了使项目区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量满足生态需求,使河道水流满足感官要求的同时兼顾使用功能。具体措施包括净化水质和保持流量两大部分。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生态涵养、曝气复氧等生物净化措施改善河流水质;保持流量主要通过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措施解决河道水流不畅、水量不足的问题。存在严重点源、面源污染的河段,应由相关责任部门提出水环境综合整治、点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作为改善河水的前提和基础。项目中结合濉溪的实际情况,共采取包含点源、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涵养等三种措施。首先,面源生态净化措施建议在近远期的水系连通综合整治中,可实行多尺度的水质处理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在河流交汇处建造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水质处理设施以净化来自支流的污染物;以水质检测数据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在滩地上种植具有净化相应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及低矮乔木灌木,形成生态净化区;利用现有的浅滩作为净化措施来处理浮于河流表面流的污染;通过生态净化的方式来保障河流的可持续的生态功能,实现河水的自我稳定、自我净化、自我循环。其次,点源治理措施建议建议东牙溪两岸居民带完善截污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纳管,提高截污率,减少污水流入河道,改善东牙溪水质。最后,生态涵养措施建议依据场地现状,建议在流速较缓或有大面积滩地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系统修复滩地植被,形成涵养区,河水在涵养区内经较长时间的缓慢流动、贮存,通过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的代谢活动,使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污水得到净化。作为仅处于预处理阶段的生态涵养区往往种植挺水或浮叶植物,由于水生植物的作用而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效率。2.河道生态环境提升丰富河道空间的生态多样性,提升绿化景观,通过对河滩的改造处理,恢复自然生态的河滩,打造多元化的空间。3.河滩修复生态植被涵养带:利用原有水系、滩地构建涵养净化带,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涵养净化功效,有针对性的在淌水滩地上种植具有净化水中超标氮磷的水生植物以及低矮乔灌木,形成生态净化带和涵养带;或利用现有条件较好的浅滩作为净化措施来处理浮于河流表面的污染物和水中超标的物质。通过生态净化的方式来保障河流的可持续生态功能,实现河水的自净化,自循环。4.植物配置设计植物配置上根据不同水位进行多层次复合式设计,区域内部,枯水位以下配置沉水植物,枯水位至正常蓄水位配置挺水植物,正常蓄水位以上配置湿生植物,局部配置中生植物,并且各类植物均针对性地选择氮、磷净化效果好、抗冲性较强的品种。七、总体设计(1)设计布局:一溪:建宁县濉溪,规划设计长度13.2km;两带:东、西两侧滨水景观带;四区:自然生态涵养区、清新花香廊道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生态休闲观光区。1.自然生态涵养区规划设计面积:约7.95公顷,主要打造自然、生态的河岸线,结合环境整体优化,统一协调,满足生态水系对河畅、水清、岸绿、生态的基本要求。2.红色文化旅游区规划设计面积:约5.26公顷,根据建宁县红色革命区的主题特色,打造成具有红色文化色彩的滨水休闲旅游区,建设多级亲水滩地,打造开敞式的休闲空间,将原有河道对称型驳岸截面调整为非对称复合型驳岸截面,结合河道消落带的景观化处理,在保护河道的生态景观的条件下,构建多样性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带。3.清新花香廊道区规划设计面积:约6.31公顷,根据功能分区和游人活动需求,在河道沿线设计以花为特色的绿色廊道,并贯通复式慢行系统,进行两侧花树植被的分区设计。定位以“清新之乡,醉美之地”主题,随着四季更迭,河道两岸的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等四季开花植物,将相继吐艳绽放。春天,“千千万蕊,不叶而花”的梨花香气沁人心脾,花瓣飞舞的桃花林则给人“桃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的浪漫之感。夏天,朵朵荷花盛开,花开如红霞。秋天,花朵饱满、颜色绚丽的木芙蓉,或让人勾起“薛涛笺”的美丽传说。冬天,暗香浮动的梅花,更将给河道两岸带来丝丝灵气雅致。4.生态休闲观光区规划设计面积:约3.5公顷,结合建宁县的特色文化,打造滨水休闲观光河岸风景线,通过自然手法和生态设计手段,改善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增设亲水设施,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生态休闲滨水观光区的人气,带动休闲旅游的开发和周边经济的发展。(2)总体结构设计依托生态水系,强调滨水步道的连贯性,沿主要视廊设置节点,打造最佳水环境绿廊。形成集生态休闲、历史风貌、红色主题、观景漫步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游览空间。(3)总体交通设计依据现状地形及新建防洪堤,沿水系设置滨水慢道,局部腹地较宽处设计节点,形成完整的漫步交通系统,实现滨水可达性。(4)节点景观设计1.十里花廊该节点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区,规划长度5km,以“春意、浓夏、秋画、冬语”四个季节为主题打造环形生态滨水廊道,在植物配置分别选取四季开花树种进行种植,打造一个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廊道。2.花香沁园该节点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区,规划面积为1200㎡,以建宁“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五朵金花为主题的园区,搭配有色相变化的矮灌和芳香型的乔木,打造出空间层次丰富,且满足视觉嗅觉体验的郊野游憩节点。3.古韵流芳该节点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区,规划面积为500㎡,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通过一些景观设施和小品来体现和重塑建宁的历史文化足迹,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古韵长廊的生态景观。4.翠堤雅径该节点位于生态休闲观光区,规划长度1.2km,根据原有堤岸现状,结合原有的步道,进行堤岸绿化景观的提升,沿水设置亲水步道及亲水平台,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为设计思想,营造滨水漫步,感受优雅的滨水生态环境。5.花落观鱼该节点位于生态休闲观光区,充分利用原有空旷可提升的平台,设置木栈道的亲水平台,感受水波不兴富有诗意的景观意境,打造生动的小品景观,增加空间的延展性和舒适性,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空间。6.菇古涵今该节点位于红色文化旅游区,规划面积325㎡,建宁县是全国重点中央苏区之一,具有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通过设计手法,利用红色革命历史一系列故事为主题打造红色主题文化园,材料采用相对环保、鲜艳、突出主题特色的材料进行塑造,让整个休闲区域充分彰显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让人们行走在红色记忆的红色廊道中,汇成集科普、教育的文化底蕴滨水环境节点。7.夕阳落日该节点位于红色文化旅游
本文标题: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1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