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公民幼儿健康素养的培养的研究1 (1)
中国公民幼儿健康素养的培养的研究一、课题概述幼儿作为一个国家及民族的希望,其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成长环境无不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点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以“智”为先的教育理念逐渐被以“康”为先的教育理念所替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渐向健康维度倾斜。日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出台了新修订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其中诸多内容与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契合,如健康饮食、健康运动、健康生活习惯、安全知识与技能等。《中国公民幼儿健康素养的培养的研究》课题以幼儿健康教育为核心,总结幼儿健康教育经验,针对现阶段幼儿健康教育所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摸索出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幼儿健康教育路线,实现幼儿教育从“智慧”向“健康”过渡。二、课题关键词健康素养幼儿健康幼儿健康素养培养三、概念解析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幼儿健康:是指幼儿期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发育,能够较好地抵抗各种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幼儿健康素养:幼儿期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对各种疾病有抵抗能力,心理健康,能够对健康有所认识,在人为作用下能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识别安全标识,保护自身的能力。培养:培养是一个过程,是幼儿顺利成长的见证。幼儿健康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健康教育,更是帮助幼儿树立一种健康意识,塑造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获取并健康安全知识的能力。幼儿健康素养:的高低对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人均健康指数的走向起着关键性影响,幼儿健康素养是国家、民族未来健康的基础。四、研究背景《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一)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1990年-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城乡差异一直较为明显,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而贫困地区农村又为一般农村的2倍,2010年贫困地区尚有20%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2006年卫生部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东部地区的2-3倍[4]。(二)农村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呈现脆弱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容易受到经济条件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如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贫困地区农村12月龄以下婴儿生长迟缓率上升了近一倍。汶川地震使儿童营养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灾后3个月,四川省北川和理县2岁以内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9.6%和78.8%[6]。(三)2岁以下儿童贫血问题突出2000年-2009年5岁以下各年龄段儿童贫血患病率情况分析结果显示,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最高,2-3岁儿童贫血患病率是一个平台期,3岁以后逐渐降低。2010年,6-12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28.2%,13-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0.5%。(四)流动、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亟待改善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由此带来的留守在农村的5岁以下儿童数量超过了1500万,还带来大量跟随父母的流动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差、看护人教育水平低等原因,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2009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约为非留守儿童的1.5倍。多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儿童,体格发育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区儿童。(五)超重和肥胖问题逐步显现2005年,城市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5.3%和3.9%;2010年,城市和农村分别升高到8.5%和6.5%。不仅城市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也逐渐显现。2015年6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六一国际儿童发展论坛”上,诸多幼儿健康领域专家,根据目前我国幼儿健康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从身体、心理、行为、技能、适应社会等各方面为亲子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儿童未来全面成长“新观念”,也给予婴童同行启示和方向。《2015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显示:药物中毒是儿童中毒的首要原因,且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三个就诊的中毒孩子中,就有两个孩子是药物中毒;儿童自己误服是儿童药物中毒的首要原因,并呈上升趋势。根据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健康状态存在以下问题:1、儿童健康水平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十分显著。2、部分疾病仍在威胁着儿童的健康。由于儿童尚处于发育阶段,身体比较娇嫩,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袭,肺炎、腹泻、营养不良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儿童患恶性疾病的比例也有所上升。3、儿童生存环境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并且影响到出生人口的素质。这些因素包括不安全的饮水饮食、环境污染、被动引诱、意外伤害和艾滋病等,儿童意外伤害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4、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我国儿童身体健康的损害是较为严重的,我国0—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微量元素缺乏患病率为15.8%。在全国普及碘盐的情况下,我国8岁—10岁儿童因缺碘引起的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仍达9.6%。我国儿童钙摄入量仅为膳食推荐供给量的40%左右。由于缺乏钙和维生素D引起骨骼发育不良,我国0—3岁儿童佝髅病患病率为16.9%。儿童维生素A缺乏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农村地区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高达60%,夜盲症和角膜干燥症在一些地区仍有发生。以上问题的出现与幼儿健康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2016年初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其中多项内容与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健康部分相契合,这也意味着幼儿健康素养的培养被列为国家健康事业的重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与幼儿园工作指南比较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讲究饮水卫生,每天适量饮水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膳食应当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参照《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为幼儿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搭配。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午睡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化和个体差异适当减少。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当主动寻求帮助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看护和教育,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要尽早干预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识,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五、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针对幼儿健康教育均作了诸多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研究与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1、幼儿健康教育表面化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身心和谐发展。家长往往将孩子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作为判断幼儿园教育成效的标准,而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却具有一定滞后性,为了迎合家长知识本位的需求,幼儿园及教师会潜意识地偏重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活动,追求在幼儿身上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很多幼儿园为了生源考虑,在上级教育部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纷纷迎合家长心态,以各种特色教育来吸引家长眼球。这些情况导致幼儿健康教育实践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2、幼儿健康教育实施条件欠缺幼儿园活动场地有限,园内设施不足。越来越多幼儿园在招生时过多考虑经济利益,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少而小,活动面积远未达标,限制了幼儿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大多数幼儿园只有一个综合娱乐设施,放置在唯一的活动场地,一般可供滑滑梯、荡秋千等小游戏使用,其他体育设施基本没有。当全园幼儿一起进行早操活动时,有些班级只能在走廊上活动,在场地内的班级也比较拥挤,无法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3、对幼儿健康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健康教育知识了解整体良好,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较为缺乏;同时,教师对幼儿健康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幼儿园健康教育开展缺乏统一性。4、教学开展形式的单一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模式大部分还是以机械化的授课为主,或者是在生活中随机教育,致使幼儿健康教育效果平平。5、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足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并且直接关系着孩子的身心安全,现在虐童案高发,正是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过关造成的。6、家庭与幼儿园配合不够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倾注全部的爱,但过分溺爱却有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反作用。譬如孩子在幼儿园可以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但是回到家,缺少了监督,养成的良好习惯就荒废了。六、研究目的针对现阶段幼儿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国家卫计委出台的《国民健康素养66条》及《幼儿工作指导》的有关精神,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下:1、提高幼儿园对于幼儿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真正将健康教育摆在幼儿工作的首位。2、提高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的健康意识,规范健康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让孩子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3、加强幼儿园基础设置建设,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运动空间,让孩子在多样的游戏中养成健康运动的习惯。4、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促进等。5、促进家园共建增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建立稳定、高效、平等的沟通渠道,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七、研究主旨健康饮食,快乐运动,让孩子健康、安全、全面、幸福成长。八、研究方向1、幼儿健康饮食方面(1)幼儿园营养师(保健医)按照幼儿健康饮食需求及规律,规划制定符合幼儿饮食健康的均衡营养食谱。(2)制定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计划。(3)家园共建计划,制定易于家长与老师联系的沟通机制,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健康饮食习惯。(4)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健康意识,纠正家长的不良饮食习惯,为孩子营造健康饮食环境。2、幼儿健康运动方面(1)根据幼儿身体发育特点制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运动课程或运动计划。(2)制定幼儿园未来规划建设计划,以使幼儿园基础设施与幼儿健康运动需求相匹配。(3)制定幼儿教师培训计划,提
本文标题:中国公民幼儿健康素养的培养的研究1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7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