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乐府诗苑的一朵奇葩——《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docx
乐府诗苑的一朵奇葩——《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摘要:本文大赞《蜀道难》文笔之雄奇奔放而富有章法,构思瑰奇恢宏而紧扣主题,语言层次错落,韵律铿锵高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认为是一首“奇之又奇”的乐府诗,那“奇之又奇”在什么地方?《蜀道难》是李白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奇之又奇”的乐府诗。诗中,诗人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地山川的雄奇险峻。其情感之奔腾起伏,笔法之变化多端,想象之奇幻莫测,语言之参差错落,韵律之锵锵高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唐人殷璠就称赞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蜀道难》“奇”在何处?下面就诗的文笔和构思两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一、文笔雄奇奔放而富有章法李白诗歌思维如狂飙,形式如闪电。文笔腾挪变化,神诡莫测,但法度谨严。就本诗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歌节奏在整齐中求变化。《蜀道难》全诗以七言为主,又有不少杂言句,包括三字句(如“噫吁嚱”)、四字句(如“一夫当关”)、五字句(如“锦城虽云乐”)、八字句(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九字句(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十一字句(如“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短句遒劲有力,如见临阵挥剑;长句奔放激越,如闻登高长啸。个别地方诗人还使用了散文式的句子,突破了一般七言歌行的常规。这些长短相错之句构成了这首诗节奏上的奇特之美,读来参差错落,强弱有变,疾徐得当,富有节奏感,有一种自然美。第二,诗歌音韵在和谐中求变化。从韵律上看,这首诗也是错综多变的。前人写《蜀道难》这个旧题都是一韵到底,李白这首《蜀道难》则不然,而是多次变换韵脚。具体地说,天、然、烟、巅、连、川、援为平声“先”韵,盘、峦为平声“寒”韵,攀、间、山、颜为平声“删”韵,尺、壁为仄声中的入声“陌”韵,豗、雷、嵬、开为平声“灰”韵,才为平声“佳”韵,蛇、麻、家、嗟为平声“麻”韵。在一首篇幅并不算太长的诗歌中,换韵这样频繁,这在古代的诗作中,还是不多见的。它和诗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奇清新的语言相辅相成,给人造成奇之又奇的印象。第三,诗歌形象在统一中求变化。这首诗形象丰富多彩,远古蜀国中的蚕丛鱼凫,神话传说中的五丁羲和;绝壁上的古木枯松,山谷间的瀑布激流;天上的参星井星,地面的天梯石栈;凄鸣的子规悲鸟,愁苦的黄鹤猿猱;千回百转的青泥岭,横绝云表的峨眉山,峥嵘崔嵬的剑门关;杀人如麻的虎蛇,狠似豺狼的叛将,心惊胆战的行人……这些形象的覆盖面从古到今,从人到神,从鸟到兽,从山到水,从天到地,从动到静,种种形象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但并不杂乱,都统一在一个整体形象———蜀道难之中。二、构思瑰奇恢宏而紧扣诗题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第一,用不同凡响的起句、结尾总括蜀道之难。开篇用“噫吁嚱”起句,发语惊人,前所未有。三个叹词连用,加强了语气。看似无实在意义,其实蕴含无限情:似惊似奇,似惧似爱,似忧思喜,令人百感俱生。以“侧身西望常咨嗟”收尾,有无限遥情。本诗以惊叹之语开篇,以长叹之语作结,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第二,用迷离的神话传说渲染蜀道之难。诗人借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和五丁力士开山的神话故事,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浓缩在几句诗中。这既渲染了蜀道的神奇气氛,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更重要的是诗人用力士的生命映衬了蜀道开辟之难。第三,用鸟兽行人的特殊感受烘托蜀道之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飞的黄鹤飞不过蜀道,善攀援的猿猱为度蜀道而发愁;“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行人攀援在蜀道上更是胆战心惊;“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常年生活在蜀道的鸟儿也倍感孤寂。这样就烘托出一种寂静、凄冷、悲凉、空旷的气氛,无处不在表现蜀道之难。第四,用惊心动魄的夸张词句突出蜀道之难。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他是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来描绘蜀道上的奇山异川的。本诗一开始就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下面围绕蜀道难这一中心,写出山势的高峻、山路的艰险、环境的恶劣,都是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刻画的。说山的高峻,就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来描写。蜀道险阻,连给太阳神驾车的龙都无法越过,其山高可想而知。写蜀道之难,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加以渲染。善于高飞的黄鹤不能飞过,最会攀援的猿猱畏难,蜀道之难行,不言自明。关于青泥岭的高峻和行人惊心动魄的情景,诗人用“扪参历井仰胁息”来加以刻画,行人在山巅可以手触星辰,这一夸张更是生动传神。民间谚语以“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来形容山高,作者却说“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更进了一步。所有这些夸张的描写,再与五丁开山等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这些雄伟壮丽的山川具有一层神奇瑰异的色彩,让读者时而惊诧,时而叹息。第五,用骇耳炫目的正面描写印证蜀道之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通过短短几句话,诗人便化万山于尺幅之中,悬飞瀑于笔尖之上,起雷霆于字句之间,使诗中有山有水、有形有声、有静有动、有景有情,有山之形、有水之声、有静中动、有景中情,处处都显现出蜀道之难的主旨。正是通过这些正面描写,才掀起了诗歌的高潮。高潮之后,作者发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第六,用剑门关塞的特写场面补充蜀道之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用民谚描绘恐怖图景,用蜀道蜀地人世之险补充说明蜀道之难。第七,用高度凝练的反复咏叹强调蜀道之难。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强化了诗歌感情。三次重复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情感的又一次深化。开篇处咏叹主旨句,是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一声长叹,直逼主题,直抒胸臆,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蜀山的高危张本。诗的中间再次咏叹主旨句,有勾连前后的作用,既绾结前一层“蜀道高危骇人,凄凉万状”,又开启下一层“蜀道极其险恶,易守难攻”。结尾第三次咏叹主旨句,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既将“蜀道之难”的主题概括无余,又借助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留下深长意味,让人读来有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之效。
本文标题:乐府诗苑的一朵奇葩——《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0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