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8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2018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论语》复习高考《〈论语〉选读》考纲范围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论语〉选读》考试要求《浙江省普通高中心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2018年高考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考查形式1、默写题2、简答题复习《〈论语〉选读》的几个步骤第一、知道材料来自哪篇课文(特别记住课文标题)第二、知晓每个材料的意思(内容),也就是能基本翻译句子。第三、找出材料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内容提要:一、试卷结构及难度设计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示例二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示例三:2009年高考浙江卷考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举一反三要点: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分)规范答题小结: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况而答)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示例四:2010《考试说明》参考样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2010高考浙江卷(三)(4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基本观点梳理的思路•1.孔子提倡什么?•2.孔子反对什么?•3.有什么正面事例?•4.有什么反面事例?•5.内涵,理由,做法。政治•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修身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哲学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第一板块政治•1.为政以德:德政思想,均无贫。•2.克己复礼:礼与仁,孝悌。•3.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精神和心态。为政以德•身正(统治者做出榜样)•感化(小人必然被感化,不必采用“杀”和“刑”)•文德(节用爱人,争取信任,反对暴政,提倡教化))道德“德者得也。”“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之以政道千乘之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的关系。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国家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练习:1.不是。“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上下各得其分,构建和谐社会。孔子主张的是均无贫,所以不能表明孔子的主张是君民平等、贫富不分2、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孔子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所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这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一味提倡以法治国,这同样有局限性,要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3、“为政以德”应从何做起?从自身做起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德高望重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4、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三)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4(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2018考试说明参考试卷甲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均、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终极的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有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乙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克己复礼•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复礼办法(克己,正名)礼•“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祭祀祖先和尊敬。“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实际即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周礼•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交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其,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关键概念之一: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为仁。•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不学礼,无以立。•绘事后素。……礼后乎?•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割鸡焉用牛刀?•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为国以礼。•礼之用,和为贵。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1、孔子为何要“正名”?“正名”就是“复礼”。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2、礼是外在的礼节,其核心是什么?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核心是仁仁从孝做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
本文标题:2018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3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