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阿Q正传鲁迅又见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诗作名句: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茅盾)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阿Q正传》解读: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阿Q正传》写于1921~1922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的创作,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政治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所以,革命遭到失败。•因此,辛亥革命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仍然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国人思想状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和盘剥。鲁迅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华盖集·通讯》)对帝国主义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各章节内容概括:•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份和地位;(序幕)•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着重描写了阿Q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表现他的痛苦与不幸;(发展)•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高潮)•第九章“大团圆”,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以后,阿Q惨遭杀害。(结局)生字词•舂chōng米口讷nè虫豸zhì•孤孀shuāng托庇bì奚xī落•络腮luòsāi胡子小觑qù唾tuò骂•敌忾kài面颊jiá祠堂cí赏读第一二章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2.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蛮横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3.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4.“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5.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6.“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7.“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8.“他睡着了”有何深意?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赏读第三四章1.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2.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3.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4.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5.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这句话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6.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都要装“假正经”。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以及其灵魂之肮脏,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假道学先生。赏读第五六章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一词写出一个形象。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3.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4.“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5.“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赏读第七八章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二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2.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3.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4.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假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赏读第九章1.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的本质。3.阿Q“画圆圈”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表现阿Q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4.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悲观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阿Q性格的两面性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整个国民劣根性之集大成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只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样形成的。•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小说的典型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看出当时未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况?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不便,人们很少进城。代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洋地主”假洋鬼子等人统治着一切。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人都习以为常,在屈辱中求生存,这便是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典型的概括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其它相关的人物阿Q、小D、王
本文标题:阿Q正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3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