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Crundall,Underwood,Chapman,2002)驾车包括生理技巧,如控制方向,换挡。还包括认知过程中的知觉活动,你须很快地辨认相关物体,如禁止通行标志,行为,迎面而来的汽车。需要心理努力和集中注意力——注意。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所需注意的多少,部分取决于你周围环境的复杂程度:在没有其他车辆的宽阔马路上行驶,一般比高峰时段在拥挤的快车道行驶容易。你集中注意力的水平同样取决于你在驾车方面的技术和知识第三章注意一、注意概念与功能二、注意的分配功能三、注意的选择功能(一)、注意概念每个人都知道注意是什么。它是以清晰和生动的形式对可能同时呈现的物体中的一件、或一系列思想中的一种进行心理占据。意识的聚焦化和专注是它的根本所在。它意味着为了有效地处理某些事情,就必须从另外一些事情的参与中撤退出来,它是截然对立于混淆、混乱,脑力不集中状态的一个条件。(James,1890)(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者:2、放大器:被选择的信息处于注意的焦点3、指南针:引导方向4、分派者选择的功能强调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任务,而暂时阻断来自其他途径的信息;分配功能强调个体如何将注意力分配和转移,以便同时有效处理多项任务。而多项任务同时进行,则有些任务是控制加工,有些任务是自动加工,几乎不占用认知资源。而自动加工是练习获得的。从中枢能量理论来看,练习改善了能量分配方案,使能量分配更适合当前任务需要,同时有改善了完成作业的操作过程,减少对能量的需求。二、注意的分配功能(一)、斯特鲁普效应与自动加工(Stroop,1935)刺激:各种颜色的长方形色块和有关颜色的单词(red、blue、green等),这些单词的打印颜色与其语义(红、蓝、绿等)所指的颜色相冲突。如用绿色墨水打印表示红色的单词“red”作业:最快速说出印刷这些色块和单词的墨水颜色结果:被试能很好地报告色块的墨水颜色,但在报告颜色单词所用墨水颜色时显得非常困难,常不由自主地读出单词本身。上述的Stroopeffect可因练习而放大。如麦克劳德Macleod,1991,总结了斯特鲁普效应发现50多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发现该效应在儿童开始学习阅读的同时相伴随着出现,在儿童读小学二、三年级时达到高峰,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直到大约60岁。也可通过练习出现降低效应:如,上述的斯特鲁斯实验,再经过长达8天的训练,结果发现,被试们报告颜色单词的墨水颜色时受到单词语义的干扰显著降低,速度大大提高。对颜色单词的阅读反应是种自动加工。波斯纳、斯奈德(posner,snyder,1975)提出自动化的三个判断标准:个体没有进行该加工的意图;个体没有意识到正在进行该加工;该加工不能干扰其他心理活动(在特殊的Stroop任务中对其它不熟练的任务造成了干扰)。(二)、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施奈德、希夫林1977)1、控制加工:需注意,受意识控制,容量有限,可灵活适应变化着的环境。2、哈歇尔和查克斯(Hasher&Zaeks)把自动化加工分成两种:由遗传获得:如婴儿出生时能完成的一些活动;由学习获得:如骑自行车、书写、阅读。3、视觉搜索实验: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结果:(1)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2)经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种现象称为搜寻的目标物数量效应。练习后,效应消失。希弗林等认为,因经反复练习,被试对于搜索目标物已经形成了自动化。实验Shneider,Shiffrin条件: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A、不同范畴条件:(从数字中发现是否有字母)识记项目无关再认项目有关再认项目字母数字字母数字字母数字B、相同范畴条件:字母字母字母数字数字数字程序:识记项目1-4个,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结果:1)同范畴:识记与再认1个,要达到80%正确率,再认项目呈现时间120ms;识记与再认均4个,要达到70%正确率,再认项目呈现时间800ms2)不同范畴:无论识记与再认数量多少,要达到80%以上正确率,再认项目呈现时间80ms表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识记和再认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相同范畴条件下,随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增多,判定所需时间也增加。解释:相同范畴:控制性加工,一一比较,直到匹配。不同范畴:自动加工,在长期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4、Kahneman综述前人关于自动化的标准,提出:①、自动化加工是一种不随意的加工,它的激发不需要意向的支持,一旦发动,就不能随意地停止。②、自动化加工不要提取一般的资源,它不受注意活动的干扰,也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③、几种自动化加工间不互相干扰,它们可以平行地操作,而不受容量的限制。④、自动化加工是无意识的。5、Kahneman把知觉的自动化区分为三种:①、强自动化,如知觉过程的一种动作,这种动作既不受注意集中的加强,也不受注意转移的削弱;②、部分自动化,当注意从刺激物上转移时,知觉动作也能正常完成,但它会由于注意而得到加强,动作的速度也会加快;③、非经常性自动化,知觉过程一般需要注意,但有时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也能够完成。6、错误的来源之一——自动加工里森Reason,1990年总结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认知、行为上与自动加工有关的错误。错误类别定义实例俘获错误本打算在熟悉的环境中执行一项例行任务时对某个细节作一定的改动,但在实际执行时却忘记了应做的改动,因为执行到这个环节时没有及时得到注意,从而习惯成自然地继续原来的例行行为。詹姆斯James,1890:一次,他脱下工作服,自然而然地穿上睡衣,并躺倒床上,这时才想起,原来本打算脱下工作服后出门吃饭的错误类别定义实例遗漏错误自动加工中途受到干扰后,遗漏以后的个别剩余环节固执错误描述错误在去另一个房间取东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分心刺激(如电话铃响),接完电话后忘记取物,直接回到原地重复执行已经完成的自动加工中的部分环节发动汽车后,如果受到分心刺激干扰,尽管汽车没有熄火,你也可能会重复做发动汽车的动作对有意行为的内心描述造成将正确的行为施加与错误的对象上放置买来的食品时,将冰激淋放进碗橱,将汤料罐头放进冰箱。错误类别定义实例材料驱动错误在自动加工程序中,正在输入的感觉信息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原来的意图未能实现在拨打一个熟悉的电话号码时,听到别人报出另外另外一组数字,你可能会按下几个当时听到的数字,从而拨错号码联想激活错误强烈的联想造成自动加工的错误等人来访时听到电话铃响,你可能会说“请进”丧失激活错误自动加工激活不足,使其不能进行到底本打算去一个地方拿东西,到了那里却糊涂了:我到这儿来干什么?直至得到提示,才想起要做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你往往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三)、特征整合理论1、1967,Neisser最先提出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加工,前注意加工是自动化的、平行加工,集中注意是系列加工。并着眼于注意和知觉操作的联系,指出注意在概念驱动和数据驱动的共同作用下引导知觉,知觉是主动的、灵活的。2、1980,特瑞斯曼、吉拉德(Treisman,Gelade)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知觉事物经过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登记,如颜色、形状,这是自动化、平行加工。第二个阶段,特征整合阶段,集中注意将某些特征“粘合”成为一个可辨别的完整的客体,进行系列加工。实验:刺激:颜色、形状不同的字母任务:找出特定的字母(粉红色的字母或字母T)结果:如被搜索项与背景项在关键特征上有所区别(如在绿色或棕色项中的粉色项,或字母O项中的T),那么目标项能从呈现中凸显出来,背景项的数量不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解释:对个别特征的侦测是自动的证据。上述实验改变条件任务:寻找综合特征(粉红色的T)而构成背景的事物具有一个或其他的特征(粉红色的非T和非粉红色的T)。结果:被试的反应时随背景数量的不同而改变解释:寻找一个联合或组合的特征需要控制的、非自动的加工。(四)、双作业与中枢能量理论1、双作业斯贝科、赫斯特、奈塞尔Spelke,Hirst,Neisser,1976,用两个大学生被试,每天一小时,一星期五天,持续17周的练习,这两学生学会了一边听写单词一边阅读故事。在第6周末,不管只阅读故事(假设所有注意力放在阅读上)还是边听写边阅读,在阅读理解测验中的得分是相当的。解释:(1)、被试将注意在两项任务上来回转移,且转移的时间间隔无法测量。Spelke,Hirst,Neisser,1980发现反对证据(2)、两项任务中的一项是自动化的。但是被试能对听写的单词分类,且不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这不符合自动化发生没有意识的标准。(3)、被试学会将两项特定任务加以组合。练习在执行、确定工作所需注意多少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因素。2、中枢能量理论/单一资源理论(1)提出与支持者:卡里曼(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中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得到巴德勒、希奇(Badoleley&Hitch,1974),约翰斯顿、海因斯(Johnston&Heinz,1978)的支持。(2)观点:注意资源的分配方案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个人长期倾向:一般,可及能量会更多的分配给个体较感兴趣的、喜欢的或重要的任务。B、暂时倾向:抓红A(当前意愿与任务)C、对能量需求的评价D、唤醒作用:中等程度唤醒有效容量多。唤醒又依赖于焦虑、恐惧、愤怒、性兴奋、肌紧张、药物效应、强烈刺激等因素。E、任务难得:一般复杂、难度高的活动对资源的要求高。F、个人体质单一资源论对双作业的解释中枢容量有限,双作业完成的情况,依赖于每个作业使用了多少资源。如果双作业对资源的要求超过了中枢的容量,那两者必互相干扰,干扰程度取决于有效资源的分配方式。干扰取决于双作业对中枢能量的一般要求,与作业的相似性没有关系。道森、谢尔(Dawson,Schell,1982)发现大脑半球可及能量和分配策略上有不同。优势半球由于语义加工的需要占用较多资源,非优势半球则需要较少的或不同的资源。优点:可较好解释双作业,以资源分配来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关于过滤装置/选择机制在加工阶段设置的对立。缺点:主要的资源分配着眼于加工过程的整体,没深入过程的内部。不能解释作业的性质对注意分配的影响。(Allport1972,斯培尔克Spelke,等1976发现,相似的作业易发生干扰)3、多重资源理论(1)提出:奥尔波特Allport、纳旺Navon、戈菲尔Gopher等1979(2)西加尔Segal,弗西拉Fusella1970,发现干扰作用大小更取决于感觉通道的性质,如试或听(3)每个通道有自己的容量,在单位时间内储存、转移、加工信息的数量有限,同时完成双作业最佳策略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相同资源。优点:能解释作业相似性对作业完成的影响缺点:没说明多重资源的性质种类;过分强调不同加工机制的独立性,取消了中枢控制、调节的作用;不能解释作业复杂时,完全不相似的作业也常相互干扰。三、注意的选择功能(一)、过滤器模型1、提出: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年2、观点:高级中枢对各通道输入的大量外界信息加工能力有限,选择一些信息通过过滤器,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被识别、存储。容量有限的过滤器通道只有一条,也称单通道模型。3、信息选择取决于: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信息等4、实验依据1:程序:双耳分听材料:左耳(6、2、7),右耳(4、9、3)被试任务:①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②按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再现结果:正确率分别为65%、20%解释:每只耳朵是单独存储、过滤信息的通道。方式①只需转换一次通道。Cherry1953:追随程序任务:复述事先规定的耳朵(追随耳)听到的项目结果:非追随耳语种变化、顺序变化都不能察觉;但能察觉语音男女等物理特征的变化。Moray1959发现非追随耳的刺激重复达35次,被试仍不
本文标题:第三章--注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8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