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体系.ppt之文字版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廉政体系胡鞍钢问题的提出如何看待过去几年中我国腐败形势的变化?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廉政制度建设的基本脉络和方向是什么?腐败的结构性根源是什么?如何看待“国家的悖论”与党和政府的转型?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廉政体系?内容提要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廉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和评价腐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体系社会评价1)专家的评价。根据社科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百名专家的调查,2003年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前三位分别是:“三农”问题依然严重;腐败现象依然突出;经济发展中的隐患显著;2)党政官员的评价。根据上述课题组2005年在中央党校对百名党政领导干部的调查,在当前我国社会形势存在的问题中,腐败已经跌出了前三名;3)城市居民的评价。根据社科院“当代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对对当前我国反腐败形势的总体评价31省市15000多名城市居民的调查,2003年对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判断前三位分别是:失业下岗;腐败问题严重;收入差距拉大。领导干部对社会问题的判断调查结果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问题比例问题比例问题比例2000腐败70.3国有企业50.1收入差距47.72002腐败66.8失业64.5收入差距57.12003失业58.7腐败50.9收入差距42.32004收入差距75.7腐败58.8地区发展差距42.02005收入差距75.6地区发展差距44.8社会风气44.1城乡居民对城市社会问题判断的调查结果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问题比例问题比例问题比例2000失业下岗88.9腐败问题严重79.5收入差距拉大71.62001腐败问题严重79.1失业下岗75.1收入差距拉大64.52003失业下岗70.4腐败问题严重54.7收入差距拉大40.4国际组织的评价透明国际中国进入90年代末期以来,腐败程度进入一个平台期,没有明显好转,也没有显著恶化,但总体属于比较腐败的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政府面临着不断增加的腐败挑战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腐败不仅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威胁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他们的评估是,总体来说,当前中国反腐败工作是有效的,但仍然存在三大问题:对行贿者的处罚要远比受贿者轻;举报人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腐败案件查处工作容易受到干预。清廉指数对我国腐败状况的评价(1996-2006)00.511.522.533.54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全国检察机关立案职务犯罪案件数量变化情况腐败案件更加复杂、严重1992-2005年期间594个腐败要案的分析(过勇,2006):腐败案件平均案值增大平均潜伏期增加“带病提拔”的比重较高窝案、串案比重提高高级领导干部腐败行为主要是通过其他案件牵连被发现,通过举报被发现的比重较低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立案件数立案人数腐败潜伏期不断变长阶段1980-19881989-19921993-19971998-20022003-2004ABABABABAB样本数532560242352515370最长潜伏期41136811141510-最短潜伏期101010313-平均潜伏时间1.802.191.802.133.172.676.445.008.00-“带病提拔”现象严重在案例库A中,1990年之前的9起案例,所有的腐败官员案发时的职务与其开始进行腐败行为时的职务相同;而在1990年之后的59起案例中,有32名腐败高官在首次进行腐败行为之后,到案发前的这段时间内升了官或调任,占56.1%。在案例库B的526个案例中,有142个腐败官员的职务发生了变化,占27.0%;有84人的级别提高,占16.0%,其中69人升了1级(相当于从正处级升到副厅级,或是副厅级升到正厅级),14人升了2级,1人在10年内连升3级。这说明我们的干部考核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离任审计也没有有效发挥作用。高官腐败主要通过案件牵连被揭露在案例库A中可以查到数据的46件案例中,有37件是因案件牵连被发现的,占80.4%;有6件因举报,占13.0%;其他原因的有3件;在案例库B中腐败行为被发现原因可查的294个案例中,有166起是因案件牵连被发现,占56.5%,比重明显下降;有96起因举报,占32.7%,比重显著提高;这表明,目前对于高级官员的外部监督明显低于对中级官员的。我们的评价以上三个方面的评价(中央的评价、社会评价和国际组织的评价)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最大政治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不是来自政治分裂(如“文化大革命”),而是来自经济腐蚀。我们赞同党中央的“两个仍然”的基本评价: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仍然是繁重的。同时,我们也认为,存在“两个紧张”的重要判断:党和人民政治关系紧张、政府与公民政治关系紧张的时期。反腐败应当成为“从严治党”的,廉政建设应当成为“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内容提要对当前我国反腐败形势的总体评价腐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廉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和评价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体系第一阶段:制度重建(1978-1991)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为党的基本制度;1982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制定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1982年《党章》和《宪法》重建的历史意义第一个贡献就是建立了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的基本制度,以《党章》治党;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制度,以《宪法》治国。这是两个互补性的制度,也成为中国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基础。第二个贡献是确保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尽管发生过1989年政治风波事件,但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政治团结,中国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第三个贡献是在制度重建过程中,确保和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廉政制度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中央纪委并重建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之后相继恢复和建立了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根据中纪委办公厅编的《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在1978-1991年期间制定的廉政规则有204条,反映了我国廉政制度在迅速重建。第二阶段:制度深化(1992-2001)我国在原有制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议》(50条),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在经济转型期间,由于旧的制度体系被打破,而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完善,这种制度“真空”和漏洞为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空间。廉政制度建设1993年1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开始合署办公。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标本兼治”的思路,逐步加大制度预防的力度。根据中纪委办公厅编的《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在1992-2001年期间制定的廉政规则有217条,反映了我国廉政制度建设不断深化。与早期的制度重建相比,制度深化时期建立的廉政规则更深入,也更细致。在与腐败做斗争的过程中,我国逐步摸索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的反腐倡廉的基本制度和经验。第三阶段:制度完善(2002-)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事业不断走向前进。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42条),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入完善阶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目标,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目标的重大转变,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进入不断完善的阶段。廉政制度建设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3年12月,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标志着在经济全球化和腐败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反腐败工作实现了从关门反腐败到开放地反腐败的重要转变。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我国廉政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它首次提出了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到2010年,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这突显了廉政制度建设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制度建设的相匹配,也是对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反腐倡廉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经验总结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转型期我国廉政制度建设的主要脉络制度建设是一个连续的制度变迁过程,其本质是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收益。从过去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和反腐廉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建设始终是一条基本主线。在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新的执政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执政党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应对党内、国家内部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各种互补性的廉政制度。简言之,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廉政体系。尽管我国的腐败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腐败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是基于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并且正沿着制度变迁的自身逻辑发展的,即从制度重建,到制度深化,再到制度完善。对我国廉政制度变迁的基本评价第一,各种制度建设之间具有互补性。一项制度的建立、改进和完善有利于其他制度的建立、改进和完善。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的变迁有助于促进廉政制度的变迁;而廉政制度的变迁又会进一步补充和强化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的变迁。第二,从中国国情特点来看,无论是党和国家基本制度还是廉政制度,制度变迁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仅是诱致性的,更是强制性的;不仅有强烈的政治意愿,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制度建设是国家现代化的无形基础设施(或软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又是一种无形投资(或软投资),必然会带来长期红利。我国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党有强烈的反腐败意愿,并作出了公开的政治承诺。党中央领导人带头履行承诺,主动接受人民公开监督。党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模式。内容提要对当前我国反腐败形势的总体评价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廉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和评价腐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体系发展的挑战:中国的四大转型中国不仅出现了持续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而且也引起广泛而迅速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变化,正在经历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转型过程。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社会转型,即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同时还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社会加速转变;三是政治体制转型,即从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转变;四是开放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经济社会向建立开放经济和全面开放社会转变。四类转型的涵义、特征与社会后果转型类型转型涵义挑战特征社会后果经济转型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不平衡经济增长不稳定影响弱势群体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转型从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同时向知识社会转变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信息控制放松信息传播工具普及信息流动成本降低传统的濡化
本文标题: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体系.ppt之文字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9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