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7章营养与健康教学内容1.营养与免疫2.营养与肿瘤3.营养与高血压4.营养与冠心病5.糖尿病的营养6.营养与肥胖1.营养与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其功能包括:①免疫防御: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或抑制其在体内繁殖与扩散,或者解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②免疫监视:识别、杀伤和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③免疫自稳: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并进行免疫调节,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1.1人体免疫系统简介1.1.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①骨髓:是造血器官,内含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的场所。②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外周免疫器官①淋巴结:是T细胞和B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有: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地;是完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滤过作用,②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也是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脾脏也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地,是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主要场所之一。③其它淋巴组织和器官:主要指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和皮肤相关的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阑尾、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黏膜淋巴小结,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均有免疫细胞存在。免疫细胞:(1)T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胸腺素及胸腺微环境影响下分化成熟为T胞。T细胞的功能主要有:①细胞毒作用:释放穿孔素和丝氨酸蛋白酶,作用于靶细胞并使其溶解或凋亡。②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③分泌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2)B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在受到外来抗原刺激后,经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是执行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3)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多能于细胞,主要功能是:①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并参与移植排斥反应;②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NK细胞可结合并杀伤被抗体IgG包被的靶细胞。③产生免疫因子,调节免疫应答。(4)单核吞噬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主要有:①吞噬杀伤作用。②呈递抗原。③合成分泌免疫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主要有:①白细胞介素(IL);②集落刺激因子(CSF);③于扰素(IFN);④肿瘤坏死因子(INP)。1.1.2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对各种不同的抗原物质产生相同的免疫反应,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它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抗原物质接触而建立起来的,并能遗传给后代。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屏障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体液性防御因素发挥作用。屏障作用机体的生物膜具有半通透性,可以阻挡住某些大分子物质的入侵。人体比较重要的屏障有:皮肤屏障、黏膜屏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体液性防御因素1.1.3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在个体出生后,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物质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异物的专一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掖免疫,是由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刺激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物质。抗原一般需具备异物性、大分子性、具有活性基团(抗原决定簇)及一定的构型。特异性免疫反应(1)体液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应答。1.2营养素与免疫营养因素是机体依存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它是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当机体营养不良时可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使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时由于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素的消耗增加,同时摄入减少又加重厂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蛋白质与免疫:蛋白质与免疫器官蛋白质与细胞免疫蛋白质与体液免疫脂类与免疫维生素与免疫矿物质与免疫增强免疫的食物成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营养素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非营养成分2.营养与肿瘤2.1肿瘤的饮食预防食物要多样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特别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增加锌、硒等矿物质的摄入量增降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摄入量限制饮酒提高饮食卫生质量,减少食品中致痛物质的摄入2.2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物水果和蔬菜大豆茶叶3.营养与高血压(hypertension)血压=血流量×血管阻力×系数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继发性高血压的饮食治疗原则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血压水平的分类(WHO)1999年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120<80正常血压<130<85正常高值130~13985~89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1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3.1膳食营养因素与高血压食盐与高血压钾钙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膳食纤维高血压的饮食治疗原则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限制饮酒以被专家建议作为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①.限制钠盐摄入类型食盐轻度高血压3~5中度高血压1~2g重度高血压咀嚼无盐膳②.控制总能量达到标准体重25-30千卡能量/Kg.BW标准体重(kg)=H(cm)-100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判断标准: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③.摄入适量钾、镁、钙④.优质蛋白质:1g/kg/日左右,鱼类、鱼油、大豆蛋白⑤.限制饮酒量:酒精不超过25克/日⑥.脂肪:占总热量的25%以下选用植物油P/S值应为1~1.5胆固醇300mg/d⑦.碳水化合物:总能量50%~60%⑧.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多吃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3.4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宜用食物降压食物芹菜胡萝卜西红柿黄瓜木耳海带香蕉降脂食物山楂大蒜蘑菇木耳高钙食物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高维生素食物蔬菜水果鲜枣猕猴桃苹果柑橘忌用(少用)食物高脂肪食物动物油脂油炸食物(油条)高盐食品腌制食品4.营养与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素乱。由于胰岛素的不足,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氧化作用降低,造成血糖升高。血糖的升高使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增多,超过了肾脏近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就会含有葡萄糖,因此称为糖尿病。4.1概述发病情况地区:世界各地都有、逐年上升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体型分型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DDM)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其它类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数的预计值Ⅰ型糖尿病与Ⅱ型糖尿病区别项目Ⅰ型Ⅱ型病因免疫与遗传遗传生活方式发病年龄青少年中老年临床症状明显不明显体重偏瘦偏胖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相对缺乏酮症酸中毒*易发生不易发生治疗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4.2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全身症状生化指标血糖、尿:尿糖、尿蛋白、尿酮4.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4营养治疗原则①.控制总热能维持标准体重根据病情、血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决定糖尿病患者每日能量供给量(kcal/kg.d)体型卧床轻体力劳动中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消瘦20-25354045-50正常15-20303540肥胖1520-253035②.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50-60%左右意义:指数越低的食物对血糖的升高反应越小,粗粮低于细粮,多糖低于单糖双糖食物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面积等量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总面积×100%血糖指数=③.脂肪:④.适宜的蛋白质:⑤.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⑥.丰富的膳食纤维:⑦.合理餐次分配:⑧.食物选择:宜用食物忌用少用食物糖尿病人血糖血脂控制目标项目理想控制较好控制一般控制空腹血糖(mg%)<110130150尿糖(24h总量、g)<5<10<1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恢复正常明显好转轻度好转血脂浓度恢复正常明显下降轻度下降胆固醇(mg%)<200<230<250甘油三酯(mg%)<110<130<1505.营养与肥胖(obesity)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体重增加,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肥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分类内因--主要遗传外因社会因素经济发展生活舒适活动减少饮食因素行为心理因素肥胖的分类: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三大类遗传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5.1诊断方法与诊断标准人体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化学测量法5.1.1.人体测量法⑴身高标准体重法⑵皮褶厚度法⑶体质指数(BMI,bodymassindex)BMI的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单位为kg/m2WHO亚洲中国正常体重超重肥胖18.5~24.9≥25~29.9≥3018.5~22.9≥23~24.9≥2518.5~23.9≥24~27.9≥285.1.2.物理测量法全身电传导生物电阻抗双能X线吸收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法核磁共振扫描5.1.3.化学测量法包括:稀释法、40K计数、尿肌酐测定法。5.2肥胖发生情况5.2.1国外一些国家肥胖发生率美国超重率54%肥胖率22%(97年)国家男(%)女(%)年代前东德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泰国20.515125.911.53.026.816.51413.313.23.81992年1994年1992年1989年1989年1991年我国各地人群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差异较大,北方高于南方,大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于男性,经济发达地区偏高,其中以北京最高,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分别为51.1%、8.7%。发展趋势:我国肥胖的特点是:5.2.2我国肥胖的发生情况超重率增长速度肥胖率增长速度1982年28.5%4.4%2.6%3.6%5.2%6.5%1992年43.8%5.95%1998年51.1%8.7%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女男女北京W北京F北京C黑龙江c*河北W河北F山东F1山西F上海C四川C江苏F陕西F浙F1广州W广州F江西F32.718.3--15.75.1--2.11.35.65.90.51.539.723.4--26.715.2--6.64.37.313.61.42.946.241.136.130.931.310.120.219.112.13.26.113.46.49.050.347.741.538.449.633.025.817.024.47.111.420.66.413.551.954.654.651.2-37.241.417.536.225.918.410.517.122.111.98.244.262.342.348.4-51.558.842.336.122.122.315.923.627.111.314.3W:工人,F:农民,C城市居民,F1渔民。*BMI≥25kg/m2成人超重率居民81~84年(%)92~94年(%)98年(%)男女男女男女北京W北京F北京C黑龙江c*河北W河北F山东F1山西F上海C四川C江苏F陕西F浙F1广州W广州F江西F1.92.2--1.5---0.1--0.10.10.10.20.00.047.23.0--4.3--1.8--0.20.10.90.90.40.23.94.42.81.52.8--0.41.30.80.20.00.00.50.70.99.49.26.0-15.1--4.32.40.
本文标题:第7章 营养与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2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