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精讲
涟源六中颜灿玉制作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到欧洲、非洲。(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朝鲜:新罗留学生,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大化改新,建筑,教授儒学印度:天竺;文化双向交流;玄奘义净西游西亚:隋与波斯互遣使节,唐时国王及儿子、商人波斯店、造纸术传到大食、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第二,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扩大,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第四: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指南针、火药及武器传到阿拉伯和欧洲。特点:第一,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第二,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开发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俞大猷,1565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略2、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往(1)与朝鲜的关系a两汉与朝鲜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辰韩就有“秦韩”之称。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b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隋炀帝三征高丽(2)日本a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个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b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已出土)。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c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d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e①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②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③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④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f频繁的贸易往来①日本同唐贸易往来频繁。②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g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高僧鉴真。h明朝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3)印度a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b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d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e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4)东南亚a隋唐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b华侨与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徒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华侨从祖国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他们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5)与中亚西亚的交往a汉朝与安息的交往①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②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b隋唐和波斯的往来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c隋唐和大食的往来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②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d唐宋元时许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长期杂居、通婚,元朝形成回族(6)与欧洲的往来a汉朝与大秦的往来①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受安息等国的阻隔。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后汉书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b隋唐和东罗马的往来①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②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③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C元朝时,意马可.波罗来到大都,D明徐光启与传教土合译西方科技书籍,利玛窦等来华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坤舆万国全图,西学东渐,把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7)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1、汉朝所说的“安息”,是指西亚的古国,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2、汉朝所说的“大秦”,是指罗马帝国。3、唐朝称印度为天竺。4、唐朝称伊朗为波斯。5、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6、明朝时,称今天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为西洋。7、中国古代提到的南洋,是指东南亚地区。3、原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上述时期(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4、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四条渠道进行(1)经济贸易往来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2)政治交往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3)科技文化交流。(4)宗教传播: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5)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5、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技术进步。②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③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④我国传往国外的事物品种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特产,尤其以四大发明和丝织品、瓷器闻名世界。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6、认识:(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往就越频繁·两汉时期中国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汉初年,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中国,光武帝还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97年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派使来中国,中国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唐朝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中国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那时与唐朝通使友好的多达70余国。外国的商人贸易往来完全自由。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明朝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发达。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跨越亚、非两大洲,对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并进行贸易,其足迹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要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以上史实都说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加强对外交往的基础。当然,频繁的对外交往,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2)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甘薯,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3)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划,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家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中国文化的外传(1)科学技术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2)生产技术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明朝时华侨从祖国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秦韩”之称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各级学校教授儒学,吉备真备、高僧鉴真。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玄奘、义净西游,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耶稣会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2、、外国文化传入中国(1)农作物品种唐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2)生产技术明朝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3)科学技术唐朝时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4)宗教佛教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义净西游印度,明朝,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来华。3、认识: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精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5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