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40社会体育管理1.社会体育及其特点1.1社会体育的兴起与在我国的发展1.1.1社会体育的兴起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分类中,人们普遍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大部分。社会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人们为了达到健身、医疗、娱乐、健美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体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体育人口的迅速增长。如日本在1957年的体育人口为14%,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化日益明显:城市人口增长,人们余暇时间增多,生活价值观念的转变;同时人们也开始被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据专家预测21世纪初我国的老龄人口约占10%),各种慢性疾病的出现等一系列问题所困绕。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把视野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类本身,将工作的重心从改造客观环境移位于改变人类本身。人们渴求健康、长寿、快乐的生活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所以人们把目光投向体育,并从新的角度审视体育。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日益被强化,由此将带来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自1993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健身热潮,加上全国各地对体育的宣传以及社会对体育场地设施和用品的不断投入,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设施基础。1.1.2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形成和发展初期(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造衰弱的民族体质,脱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使之适应国家建设和国防的需要,社会体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51年试行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同年由国家机关9个单位发出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的联合通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41知》,在全国掀起了开展广播操的热潮,并形成了制度。1955年全国总工会设立了体育部。各系统基本建立了行业体育协会,体育人口急剧增加,并且建设了9000多个体育场地设施。(2)停滞期(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呈无序发展态势。(3)恢复和快速发展期(1978---至今):1978--1995年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城市职工体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共有职工体育组织机构10万多个,全国工会系统已有专职体育干部2万余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5000多万人,体育活动的内容向多样化方向发展。1995--至今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时期。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总数的40%以上;城市街道60%以上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有效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得到大力扶持,其内容形式已挖掘和整理2000多项;残疾人体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社会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馆62万多个,人均体育场地0.65平方米;体育人口为31.4%。1.2社会体育及其特点1.2.1社会体育的概念社会体育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大的范围上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都是大社会体育的范畴,但它们又都分别属于三个特殊的领域。我们所讲的社会体育是狭义上的,它是除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以外的体育活动。因为社会体育其内容、形式、目标及主体都和其他体育有着严格的区别。一是社会体育的内容广泛:可依据时间、空间的变换,参加主体的不同变换活动的方式、方法,易于操作,并且是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类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低负荷、随意性强和轻压力感,没有较严格的约束。二是形式灵活多样:可因时、因地不断变换。三是目标趋同、淡化功利:人们在宽松、闲适的环境中健身、娱乐,追求的是一种现代的轻松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全过程中参与者随意性较大,基本无心理压力,世俗的成败利害关系没有生存的土壤,相对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42而言,社会体育是人们缓解职业压力、淡化人际关系矛盾、身心适度放松的理想存在。四是参与主体:它包括(1)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国家机关的公务员,(2)乡村的农民(3)城乡的自由职业者(含短期失业者、民工等)(4)城乡成年无职业居民(主要由离、退休者和长期失业者构成)。社会体育行为属于职业性行为之外的行为,其行为动机主要表现为善度余暇、娱乐身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体育的概念应定义为:社会体育是人们以娱乐身心、增进健康为目的,广泛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2.2社会体育的特点(1)行为主体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较为复杂,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性别和职业的人群,也涵盖了在余下时间内从事体育活动的学生、运动员和军人等,相对而言其边界具有模糊性;由于人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自身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好,不同的人群或个人会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方式,所以,总体上讲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2)行为目的的趋同性,功利思想的淡化性。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从而满足人们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人们把从事社会体育活动作为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远离了对各种物质利益、权利等多方面的追求。(3)组织机构的网络化,管理的法制化。社会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由各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的各社会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的金字塔式的网络结构;由于社会体育活动内容和主体的复杂性,活动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必须以法制化为主。(4)时间的余暇性,参与的自愿性。人们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是在无任何强制下的自愿自觉行为,是在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1.3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1.3.1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43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在1996年,我国将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人口作为体育人口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为31.4%。其中男性为16.9%,女性为13.6%。而体育人口的分布呈马鞍状,其中61--75岁占体育人口的46.1%,16--20岁占体育人口的31.8%。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1)老龄人口比例增大(2)城市人口增多(3)受教育人口增加。1.3.2生活水平与闲暇时间:生活水平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闲暇时间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1.3.3余暇生活方式:余暇生活方式是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1.3.4居住条件、环境及体育设施:居住条件、环境及体育设施是影响人们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1.3.5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传播媒介与渠道:1.4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1998年在对社会体育发展总结的基础上提出:(1)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2)进一步推行国民体质检测制度(3)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4)进一步加快体育健身场地的建设与开发(5)进一步建立全民健身表彰制度和科学评估体系。1999年关于社会体育发展问题,伍绍祖指出《2000--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继续强调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优先发展社会体育。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加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群众性健身娱乐体育设施的建设,建立国民监测体系,加快社会指导员队伍培养,重点发展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和农村体育,对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实行“三优”政策等。2.社会体育管理2.1社会体育管理及其特点2.1.1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社会体育管理是指为实现社会体育发展目标,增强人民体质,对社会体育活动所进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44行的宏观调节和微观指导的综合管理过程。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战略有着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社会体育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国家对社会体育的宏观调节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宣传手段进行管理。而微观指导则依靠体育行政部门、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及体育民间组织交织成的网络体系,对社会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和管理。2.1.2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由于社会体育参加主体的复杂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社会体育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国家宏观计划为指导(2)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3)以分散灵活的组织形式为主要管理方式(4)以检测为主要的评估方法。2.2社会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根据社会体育的特点,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2.2.1社会化原则社会化原则是指鼓励和动员各级各类部门、行业、社会团体和组织共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使社会体育活动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深入家庭,走进人们的生活。实现体育的社会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之一。社会化原则的依据是(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转轨时期,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对体育的投入十分有限,为此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2)社会体育涉及的范围广泛,各种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搞好我国的社会体育建设,需要各种社会力量与体育系统共同办好社会体育,以实现社会体育由体委一家办向大家办的转变。(3)社会体育的参与主体结构复杂,要实现体育的普遍化和生活化,需要人人为社会体育的出谋划策。贯彻社会化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提高人们对体育社会化的认识和强化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2)协调好与各种组织和团体的关系,鼓励他们参与对社会体育的同抓共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45管。(3)打破条块分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2.2.2激发性原则激发性原则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激发人们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社会各界及人们的积极性主要靠宣传、教育、启发、诱导等多种形式进行。贯彻激发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2)激发自觉锻炼的信心。2.2.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社会体育的组织、内容、形式及开展社会体育的计划、方案、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作到切实可行。贯彻可行性原则应注意:(1)从我国经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2)从我国人民身体实际出发,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3)从我国民族习惯出发,形成我国社会体育的特色。(4)从我国体育发展的状况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2.2.4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指为了照顾各参与主体的需要、地域差异、季节变化等,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竞赛方式,保证社会体育活动持久地生动开展。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1)活动内容的多样性(2)组织形式的多样性(3)竞赛方式的多样性。2.2.5分类指导原则2.3我国对社会体育的管理1996年初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2.3.1明确社会体育管理目标⑴社会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或体育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的最基本指标。⑵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开展社会体育需要相应的资金,社会体育管理组织一方面要广开财源,争取政府部门增加对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体育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多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⑶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用于社会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46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体育管理的目标既要求提高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又要求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以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⑷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社会
本文标题:社会体育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6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