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 3-6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与教育
3-6岁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教育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幼儿语音的发展•语音是幼儿赖以表现的媒介和物质体现,3~4岁是幼儿掌握语音的关键期,语音发展成为幼儿口语发展的首要因素。•3岁左右的幼儿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仍有不少幼儿不能精确分辨近似音,在发音时会出现相互代替的现象。同时,幼儿还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或者发音方法不正确,因而还有发音不准确的情况。例如:把“四个”说成“是个”,“吃饭”说成“期饭”,“老师”说成“老西”,“海狮”说成“海只”。•小班•儿童的唇和舌的运动不够有力,下颚不够灵活,说出来的往往是两个语音(zh和z)之间的音•吐字不够有力,如“f”•4岁以后的幼儿,发音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如果坚持练习,进行反复的语言实践,幼儿就能掌握全部的语音了。但这时还会有个别的幼儿对个别难发的音或某些相似的音感到发音困难,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反复练习。•中班•具备了控制发音与听音的胜利条件•对语音的学习和掌握速度较快,配合普通话教学•个别儿童在“n”“l”“r”“y”•6岁左右,幼儿在成人的正确教育下,能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并能按照语句的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调节自己的音调,能清楚地分出四声。他们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发音,同时也喜欢挑剔其他小朋友和周围成人的错误发音,并能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大班•言语器官已发育成熟,具备了正确发出全部音节的生理条件•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语音中的不同•会调整和修补自己与他人语音中的错误•吐字清楚、发音准确,分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二)幼儿词汇的发展幼儿时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掌握的词汇量也会迅速增加。一般来说,3岁幼儿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到6岁能增加到3000~4000个。•3~4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大多以名词、动词为主。那些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和具体动作的动词是幼儿生活中常常经历和感知到的,所以容易掌握。这时幼儿运用形容词的能力虽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只能掌握表明事物具体形态或性质的词,如大、小、多、少、高、低等,运用起来也不够准确。至于数词和量词就更难掌握了,他们常常用“个”来代替所有的量词,或者把量词混用。•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对词义的理解较以前深刻了,对形容词的使用也能做到理解词义并较为准确、恰当地使用。但对量词的掌握仍感到很困难,只有那些能经常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量词,才能熟练掌握,如“一辆汽车”“一只鸡”“一头牛”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幼儿运用起来还不够准确,经常混淆。•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发展,6岁幼儿的词汇已经相当丰富,各类词汇都能掌握一些,对词义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和具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的词汇。(三)幼儿语句的发展•掌握大量词汇后,还必须将这些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才能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含义,实现交际的作用。•幼儿语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完整句的出现、复合句的发展、语句的复杂程度提高、句型有所变化、具有明显语法意识等方面。幼儿掌握语句规则是在与成人交往中,从自然地模仿成人的语言习惯逐步过渡到掌握语法规则,将词组成句子来表情达意而实现的。•3岁左右的幼儿已能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句子经常不完整,常出现没有主语的短语或用词颠倒的情况,如“妈妈,玩”(缺少主语“我”)。这时幼儿的语句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即使能说出“小白兔”“大灰狼”等短语,实际上也是将这些短语作为一个词来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并没有区别出修饰词和被修饰词。•4~5岁幼儿已经能正确地运用简单句说明自己的意思或描述见闻了。这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呈现出由单句向复合句发展的趋势,复合句比例有所增加,但由于他们对关联词语运用还不够自如,所以常常省略关联词语。随着句子中所含词汇量的增加,有修饰的语句开始占优势。同时,幼儿对某些词义不完全理解,对句子形式的掌握也不准确,所以还常出现用词不当、逻辑混乱的现象。这时的幼儿对语法有明显的意识,能发现别人说话时的语法错误,也怕因自己表达错误而被别人笑话。•6岁左右的幼儿知识经验比较丰富,抽象思维也有了相应发展,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语言形式,学会了运用各种复合句。幼儿都已掌握疑问句的所有形式,但对被动句的理解比较晚,这时只能初步了解,还不能灵活运用。(四)幼儿口语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口语理解能力指幼儿能安静、有礼貌地倾听别人的讲话,理解准确,能知道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口语表达能力指幼儿利用语音、词汇、语句正确完整地表达思想,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这两种能力是在幼儿与他人交往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是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幼儿阶段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大约在3~4岁时,幼儿在与成人、小朋友交往中往往出现有趣的“集体讨论”现象。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很热烈地交谈着,但实际上内容是毫无联系的,或者由他人的谈话很自然地联想起自己所要说的内容,其中却没有任何逻辑顺序。•这时,幼儿已有了向别人独立表达思想、讲述自己经验的愿望,但他们常常不敢或不善于在大家面前讲话,所以说起来断断续续,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另外,他们的讲述还表现出明显的无逻辑性,如主题不明确,只罗列具体事物或现象等。•4~5岁的幼儿,他们逐渐能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谈话,并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讲述的重点。幼儿能独立讲故事或叙述各种事情,连贯性、完整性也有所增强,在叙事物时有了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与结果的概念。•5~6岁幼儿讲话的连贯性、逻辑性更为突出。在连贯性、逻辑性发展的同时,幼儿也能逐渐掌握和运用一些说话的技巧,如表情、语调、速度等,这一时期,有些幼儿已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了,但这些能力的获得,主要来自成人的培养和教育。3-6岁儿童语言的教育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一)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创造无所不在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幼儿需要有很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在真实而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课”的重要性?日常随时存在的语言机会••﹤(二)关注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采用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方式组织活动•《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符合学前儿童学习规律的三个基本特征。•(1)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组织幼儿语言学习活动的核心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兴趣,让幼儿带着乐意的、愉快的心境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从而达成积极主动、卓有成效的学习效果。•(2)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幼儿连接个人的经验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包括早期阅读和读写的动机愿望,不断获得学习的快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3)在创造中学习语言•给幼儿提供质疑提问的机会,让幼儿大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想想,在学习诗歌时仿编自己的诗句,在理解故事之后可能想象表达自己的故事结尾,在阅读图书之后可以画画自己的小书;•允许幼儿表达不同于别人的意见。(三)关注高质量的早期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做好终身学习的读写准备•早期阅读与口语发展•在帮助幼儿获得高质量的口语词汇、口语表达和倾听能力的基础上,提供机会让幼儿获得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经验。•选择适合幼儿阅读需要的学习内容•高质量的图画书•高质量的图画书:•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的有效结合,可以多维度地帮助幼儿在学习阅读中获得全面发展;•为幼儿提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统整学习和运用的机会•图画书还应包括儿童故事图画书、儿童诗歌图画书、儿童散文图画书、儿童科学图画书早期阅读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如何通过图画书阅读来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一,幼儿在阅读中通过细致观察逐渐读懂图画书的内容。(1)学习观察图画书的关键画面形象,能够从中发现人物、动作、背景(2)学习观察图画书的关键情景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3)学习观察关键细节表情,能敏锐地观察图画中的细节•第二,幼儿在观察图画书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图画书内容。•能够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或重点内容,会逐渐理解需要联系前后页图画信息进行理解的事件,并能用口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分享•妙招一:材料的巧用,让习惯养成变得自然有趣。•在早期阅读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始终是教师们的首要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们之后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开始接受早期阅读教育时,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起始阶段,我们按照《3-6岁幼儿发展指南》,帮助孩子建立了以下几项习惯。•1、每天阅读图书的习惯•2、正确翻书的习惯•3、仔细观察画面的习惯•4、爱护图书的习惯•针对这四点习惯培养的要求,老师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阶段,因此仅靠语言提出要求或问题出现后的指出和提示,还是无法确保每个孩子习惯的自然养成。有时甚至会出现两难的情况。如在小图书阅读活动中,个别幼儿出现了翻书方法错误时,老师若是立刻介入,解决这一问题,那么这一孩子的翻书问题是解决了,可故事情节却被割裂了。更多地孩子会因此而“出境”,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若是老师在发现问题后,不及时介入,又会使得这个孩子无法在必要的情景中建立正确的习惯,因此失去了很有价值的一次教育契机。面对这样的矛盾,徐老师灵机一动,在小图书的页脚上动了动手脚,让这本小图书成为会时刻提醒孩子如何翻书的精灵。有了这一成功的经历后,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材料的调整对教学活动产生的直接作用。•经过了几次大胆尝试,我意识到:在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仅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并适时的提醒与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材料的小改变,来帮助孩子们建立必要的条件反射。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情境中,让习惯养成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而使教育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妙招二:方法的多样,让观察理解变得轻而易举。•随着对早期阅读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似乎明白了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关键原则,即“手不离书,眼不离图”。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观察绘本中的画面,并能积极理解画面所表现的意义呢?•带着这个思考,我观察着。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集体教学活动中选择怎样的图书呈现方式,还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因为合适的呈现方式会帮助孩子更好的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孩子年龄特点的把握上,和对孩子阅读现状的了解上,只有针对当前孩子的阅读水平,选择适宜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们更好的投入阅读活动。•是否清晰,有时稍稍改一下,一切就不是原先这样了。•妙招三:提问的巧妙,让幼儿表达变得确切生动。•提问是老师在集体教学中用来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好的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积极的思考,还能引发师生间、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李慰宜老师在指导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设计时,曾经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好的提问如同一根丝线,柔柔的,恰如其分的将所有的珠子一颗颗串连起来,使整个教学活动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而不恰当的提问仿佛是一把利刃,将好端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的确,提问的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活动目标达成。•当发现孩子们在表述上不够积极,或是无法针对你的提问进行清晰的表达时,你首先应该仔细审视你所设计的提问,思考提问的出现时机是否正确、提问的表达
本文标题:第二章 3-6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与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7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