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研究
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研究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李英杰2003年至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SAAE)语文项目组7000人——28万人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建立科学的语文学业质量测量、分析和反馈系统评价框架的建立测试工具的研制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反馈对评价的整体、系统设计通过评价框架的设立保证测量的科学性评价框架的建立过程建立评价框架:考查内容考查能力语文积累与运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义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阅读为了获取信息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合理使用信息并做出评价为了获得文学体验为了完成任务写作根据一定的目的写解释性或者说明性的材料能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的需要,选取恰当的作文材料能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评价框架的建立过程把握“学业质量评价”性质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形成三级评价框架分析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把握“学业质量评价”性质常模参照测验:根据个体在某个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解释个人表现的测验方法。主要目的是对考生的能力作出区分,为选拔升学等提供依据。标准参照测验:参照一个事先规定好的尺度或标准来解释个体行为表现的测验方法。主要用于反馈。例:A校5年级语文平均成绩分数常模判断标准判断排名第一次8010不合格17%,合格52%,良好23%,优秀8%第二次858进步不合格17%,合格52%,良好23%,优秀8%基于课程标准的标准参照测试。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不断的修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个性品质,包括内在的心理品质和外显的行为品质特征。从经验论的观点看,“素养”是人的经验。素养的高低,与人的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组织化(或称“结构化”)的程度密切相关。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经验越丰富,且这些经验的内在联系性越好(即组织化或结构化程度高),这个人在这方面的素养也就越高。“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活动的经验语文素养高的人总是在较为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不断地组织、优化着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人不断地修习语言的过程,是与人的言语实践过程相一致的过程,是人的言语经验的终身发展过程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言语活动课程标准中相关目标的描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总目标中可转化为评价内容的要求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字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内400万以上。识字写字阅读和积累总目标中可转化为评价内容的要求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写作口语交际基本框架的建立识字与写字能力语文积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非纸笔测验可检测)积累与运用习作阅读“积累与运用”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以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反映学生语文积累的水平。识字,理解运用词语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古诗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对课程标准推荐读物的了解水平(主要情节、人物等主要信息的识记水平)字词课外阅读古诗文识字与写字能力的测试目标课标对小学(一、二学段)的相关规定: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一学段为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不容易转化为外显形为细化识字与写字能力的测试目标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一学段为“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合并识字与写字能力的测试目标(归并)识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汉字(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写字:正确工整美观对“读准字音”的分析汉字形、音、意的关系以义为核心,形-意联系紧密;音相对独立音的可变性高,受时代、地域的影响较大构成:声母、韵母、声调借助汉语拼音注音或识别汉字正确的注音方式由形而声由义而声方言四声和声调的掌握能读准多音字能分辨常见误读能用汉语拼音纠正地方音对“读准字音”的分析根据不同的意义选择恰当的读音字形、字音相近;形声字;生活习惯等的影响结合测试地区“读准字音”的测试结构能按普通话的读音标准认读(拼读)常用汉字的字音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测试点认知水平读准字音能纠正地方音声母:zh,ch,sh,\z,c,s……识记韵母:o\e,i\ü……识记声调识记能读准多音字因意义变化读音变化,例:参考、人参、参差,识记/理解能分辨常见误读例:纤维、膝盖、机械识记阅读评价框架的形成对阅读能力的构成,国内外不同学者有着多种不同的描述方法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目标的描述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角度的系统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共46条,在评价建议中强调: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国外相关研究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alProgress)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Programm-er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inInternationalReadingLiteracyStudy)NAEP对阅读的认识读者、文本以及阅读目的三者是互动的,是动态的互相影响的:每一个读者都会将先前的阅读经验(对流派的认识,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策略的理解)带到当前的阅读中;读者如何理解文本与文本类型有关;阅读目的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影响阅读策略、技巧的使用,影响个人已有知识与文本内容相联系的程度NAEP的阅读测试框架为获得文学体验而阅读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为获取信息而阅读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为完成任务而阅读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整体感知就是要求读者必须将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这种整体感知的考查,也许会让学生为文章加个题目、解释文章的写作目的、思考故事的主题问题示例:写一段话讲述故事内容下面哪个选项最恰当地表说了故事的主题这个文本想告诉你什么形成解释就是阅读时读者不能局限于初步印象,要对读物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特定的信息,而且要把前后文的信息联系起来。测试阅读的这一方面的问题包括:推理两点信息之间的关系、为行动的原因找到证据。问题示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观点暗示了什么?联系自身要在读者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读者必须将文中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背景相联系。这可能包括:将文本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所有学生的回答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才能得满分。通常这类问题如下:为什么牛蛙吃蜻蜓?你觉得他们还有别的可吃的吗?运用文中的信息或你已有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移民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至少举出其中的两点。作出评价就是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地衡量、对比和比较,并了解反语、幽默这类手法的效果这类问题要求读者跳出文本,客观地看待它测试问题会要求读者能根据具体目的决定文本的用处,能评估文本的语言及其结构要素、能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行文风格有些问题要求读者联系一篇文章的前后文或联系不同的文章来回答。例如,要求学生比较同一主题下的一首诗和一个故事,或者比较一下对同一事件,当事人的叙述与一篇文章中的描写有什么不同PISA的阅读测试框架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PISA将阅读情境分为以下四类:为个人应用而阅读为公共应用而阅读为工作而阅读为教育而阅读PISA的阅读测试框架1•形成广义的、总体上的理解2•获取信息3•形成解释4•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内容5•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形式形成广义的、总体上的理解:广阔的视角、整体获取信息:关注细节,把所提问题与文本中的具体信息建立联系形成解释:在全面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各部分相关信息,扩展对文章的理解,形成更为具体和完整的理解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内容:能把文本信息和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知识建立联系,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评价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形式:能不受文本影响,客观地评价它的性质和适用性PIRLs的阅读测试框架阅读是“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和对个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过程”对国际阅读测试项目的分析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设置阅读情境关注整体感知文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对文本进行解释、对文本进行评价的能力阅读测试框架测试情境4种基本阅读能力1为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2为获取信息的阅读3为完成任务的阅读1从文本中获取信息2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3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4对文本的内容或表达做出合理评价或利用文本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活动过程非线性阅读测试框架提取信息提取信息是基础包括提取单一信息、多个信息提取位置、显隐程度不同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感知和初步的概括实际上是信息的整合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吃饺子自然是只能挨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顿饺子,就成了全家人的节日。一般,妈妈总是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带肉的,一种素的。这时候,妈妈会包花边饺子。她将包好的饺子沿边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都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妹妹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那些艰苦的岁月,花边饺子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包括表层的感知和深层的感知理解表层意义: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深层意义:能够分清主要观点和次要细节、能够理解文章各部分相互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够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形成解释能将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能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对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观点、态度等做出解释,能够运用文本中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能结合具体语境解释重要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做出评价以自己的价值观念为基础能对文章中的事件、形象、情感等有自己的看法能对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意义和价值等做出评价和判断能对文章的形式(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写法等)做出评价目前形成的阅读测试框架做出评价形成解释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对形式的评价•对内容的评价•对复杂事件的解释•对具体词语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