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走进《庄子》解读《逍遥游》1.后人借助《逍遥游》中“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2.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的句子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4.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作者提出“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反面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7.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8.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但仍然有所凭借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9、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0、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2、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3、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局限的句子是“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14、《逍遥游》中“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15、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16、借用《齐谐》来描写大鹏的句子是: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7、作者认为“小年”是: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大年是: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18、作者以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的句子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1、(1)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2)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3)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4)人的“无用”表现为生命对成为工具的拒绝。于是这份拒绝也成为守护生命的智慧。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贾生:指西汉人贾谊。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33岁。李商隐此时27岁,以贾生自比。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李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颈联抒发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此两句,既洒脱,又遒劲,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尾联借庄子寓言既表示自己鄙弃功名利禄,光明磊落,淡泊宁静,又批判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寓言《惠施相梁》,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庄子外篇山木》材不材间——庄子的哲学智慧社会本来就是纷繁复杂,并且有其阴暗面,人若太过“有才”,锋芒毕露,必遭人嫉恨、猜疑、排挤与非议,将自己臵于危险境地;人若太过“无用”则会遭到嘲讽与压榨,将自己臵于不利境地。因而,“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自有其合理之处,甚至达到清静无为之境地。
本文标题:走进《庄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78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