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28讲物质的推断鉴定和鉴别除杂和分离专题试题知识梳理【复习重点】一、物质的推断题1.物质的推断题的特点:考查的知识面广、题型多变、综合性强。此类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考查学生在解题方面的熟练程度,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解答物质的推断题:一是要熟悉物质的性质和各物质间的反应规律,二是要有科学的解题思路。2.解答推断题的基本方法:仔细审题,找出题目中的明显条件及隐含条件,抓住其中的关键(如物理特征、化学特征)作为突破口推断出其中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然后根据该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及变化情况推断出其他物质,最后对求出的物质进行检验,看看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二、物质的鉴定与鉴别1.鉴定与鉴别的概念不同。鉴定是根据物质的特性,用化学方法对它的组成成分加以确认、证实。若待检验的物质为酸、碱、盐溶液,则对阴、阳离子都要加以鉴定。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之区分开来。2.常见物质的鉴定与鉴别方法(1)常见离子的鉴定与鉴别。要求记住初中阶段常见离子的鉴定方法。如H+和OH-可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鉴定;lC、NHCOSO42324、、等可凭借与其他离子反应能产生沉淀或气体等现象进行鉴定;Cu2+、Fe2+、Fe3+等可根据溶液中不同的颜色进行鉴定。(2)物质的鉴别方法:选用鉴别方法时,先简单后复杂,先考虑物理方法后考虑化学方法。①物理鉴别方法是利用物质的颜色、光泽、状态、溶解性、硬度、磁性等物理性质进行鉴别的,如铜和铝、铁粉与氧化铜粉末、CuSO4溶液和FeSO4溶液等都可以用物理方法直接鉴别。②化学鉴别方法是通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呈现的不同现象,如颜色变化、出现沉淀、逸出气体等进行鉴别。三、物质除杂的要点1.除杂题的注意点:(1)一般情况下所加的试剂要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若所加试剂会和要保留的物质反应,则最后要产生需要保留的物质,即除去杂质后要恢复要保留的物质的原有状态。如除去NaCl溶液中的FeCl3,步骤: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的稀盐酸。(2)除杂过程中不能增加新的杂质,也不能减少要保留的物质。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要保留物质的方法,即可以将杂质转化为要保留的物质的方法。(3)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优先考虑物理方法,不行再用化学方法。2.除杂的常用方法:(1)过滤法:即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如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泥沙,可将粗盐溶解于水,充分搅拌,然后过滤,再把滤液蒸发、烘干,即可得到不含泥沙的食盐。(2)结晶法:当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差很大时,可利用结晶的方法将杂质除掉。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3)溶解法:将杂质用化学方法溶解。如用化学方法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可往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得不含铁的铜粉。Fe+2HCl=FeCl2+H2↑(4)沉淀法:加入某种试剂,跟杂质反应形成沉淀,滤去沉淀,即可除去杂质。如要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可加入适量的石灰水,滤去CaCO3沉淀,即可达到除去Na2CO3的目的。Na2CO3+Ca(OH)2=CaCO3↓+2NaOH(5)化气法:加入某种试剂,跟杂质反应,化为气体逸出,即可除掉杂质。如用盐酸除去NaCl中的Na2CO3。Na2CO3+2HCl=2NaCl+H2O+CO2↑(6)加热法:通过加热,使杂质分解,从而除掉杂质。如要除掉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就可以用加热的方法。(7)吸收法:用某种物质作吸收剂,把杂质吸收。如实验室用锌跟盐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氢气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欲得纯净干燥的氢气,可用下列洗气装置将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吸收,以达到除杂的目的。【复习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推断题如何从题目中找到“突破口”。2.物质鉴别和检验过程的先后顺序,如何使逻辑性更严谨、更缜密。3.不同的除杂题如何选择最科学、最简易的方法和步骤。【易考点】本专题所述题型是中考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注意要多加练习。考点一利用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推断物质(表格式推导题)例1、A、B、C、D分别是HCl、BaCl2、AgNO3、Na2CO3四种物质的无色溶液中的某一种,先将它们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A、B、C、D依次是()【解题思路】此类题通常以产生最多或最少的物质为突破口:HCl、BaCl2、AgNO3、Na2CO3四种无色溶液中只有HCl和Na2CO3反应可以产生无色气体,因此B和D应为HCl和Na2CO3中的一种。又因为Na2CO3还可以与另外两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对照表中现象分析,可知B为HCl,D为Na2CO3。在四种物质中能与另三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的是AgNO3,由此可以推知A为AgNO3,则C为BaCl2。【参考答案】D【方法归纳】解答此类推断题时,应该注意解题方法。解答推断题的一般思路如下:印象→寻找突破口→推测→验证。首先要寻找代表性反应或比较熟悉的题目所给信息,其次要大胆假设,最后要仔细验证。【易错误区】在解答这一类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但是通过验证自己的结论,可防止疏漏或错误。考点二物质的除杂和分离例2、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中,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均足量)()【解题思路】A选项中,CO2中混有HCl气体,若选用NaOH溶液,则把两种气体都吸收了。B选项中,NaCl中混有Na2CO3,加入足量的稀HCl,Na2CO3与稀HCl反应生成NaOH、H2O和CO2,因此得到的是NaCl溶液,然后蒸发、结晶即可。C选项中,CaO中混有CaCO3,CaCO3不溶于水,虽然过滤可除去,但CaO跟水反应变成了Ca(OH)2。D选项中,H2SO4中混有HCl,如果加入BaCl2溶液,反而把H2SO4反应了,生成了杂质HCl。【参考答案】B【方法归纳】本题考查物质的除杂或净化,又结合了操作方法,属于难度比较大的题型,也是经常出错的题型。要牢记除杂的条件,并认真分析,综合把握,从而突破本难点。【易错误区】把括号内外哪个是杂质搞错,结果把杂质留下,把有用的物质给去除了。考点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相互反应的规律推断物质(文字式)例3、【鄂州】有Na、S、O、H四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四种常见的化合物。其中甲能跟氯化钡反应生成一种硫酸盐和另一种盐,乙能跟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丙能跟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丁呈中性,且可跟氧化钙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碱或酸。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多选)()A.甲一定是硫酸钠B.乙一定是硫酸C.丙一定是氢氧化钠D.丁一定是水【解题思路】甲能跟氯化钡反应生成一种硫酸盐和另一种盐,那么甲一定是盐,即硫酸钠;乙能跟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乙可能是硫酸、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丙能跟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丙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氧化钠;丁呈中性,且可跟氧化钙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碱或酸,那么丁一定是水。【参考答案】AD【方法归纳】本题属于物质的推断题,综合性比较强。做本类题时,要注意题目给出的信息,利用已知条件来解决相关问题。【易错误区】本题有两个选项,常错选其中一个。考点四利用酸碱盐的性质、相互反应的规律推断物质(图表式)例4、现有A、B、C、D、E、F六种物质的稀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K2CO3、BaCl2、Ca(NO3)2、NaCl、H2SO4、AgNO3中的某一种溶液。如下图所示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如下图所示的空格内用“↓”“↑”或“—”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2)F是。【解题思路】根据图中的反应现象尽可能地推断出各物质:由于其中条件最足的是B物质,这就是本题的突破口,根据它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现象,可推测B是H2SO4。由此,与B反应生成气体的C是K2CO3,与B反应生成沉淀的A是BaCl2。剩下的物质中与A反应生成沉淀的D物质应该是AgNO3。再根据剩下的NaCl和Ca(NO3)2中与C物质混合没有现象的是NaCl,因此E是NaCl,那么F是Ca(NO3)2。根据推断出的物质和小资料,在空格中标出其他物质间相互反应的现象。【参考答案】(1)如下图所示:(2)硝酸钙[或Ca(NO3)2]【方法归纳】在做这一类的推断题时,我们首先写出所有物质的化学式,放在一条直线上,将能反应且生成的沉淀或气体标注出来,然后根据图示对应出各物质的名称。【易错误区】找不到突破口,无从下手。考点五常见气体的鉴别例5、为了鉴别空气、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实验如下图所示,请将各气体的名称填入方框中。【解题思路】根据各种气体不同的性质分析,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参考答案】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或氮气D:二氧化碳E:氮气【方法归纳】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易错误区】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探究提升例、【宜昌】老师在实验桌上放置了六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盐酸、氯化钠、硫酸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为了区分它们,老师给六瓶溶液编号为A、B、C、D、E、F。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步骤一:【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结论】A是(填化学式,下同)溶液,B是溶液。步骤二:【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结论】C是溶液。小组同学发现利用A、B、C三种溶液可以确定D、E、F溶液的成分。他们进一步展开如下探究:步骤三:【实验步骤】【实验现象】D、E、F溶液中的现象分别是。【实验目的】确定F溶液的成分。步骤四:【实验步骤】【实验现象】D、E溶液中的现象分别是。【实验目的】确定D、E溶液的成分。【解题思路】A与B反应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并且B过量时,加入C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A是盐酸,B是碳酸钠,C是硫酸锌或是氢氧化钡;由步骤二D、E、F之间均无明显现象,排除C为氢氧化钡的可能性,故C为硫酸锌;把硫酸锌分别加入D、E、F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即F;再向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中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钡,无变化的是氢氧化钠。【参考答案】HClNa2CO3ZnSO4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D、E中的现象可交换)【方法归纳】本题属于较典型的物质鉴别题,需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并能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找到突破口,从而逐步推理出正确答案。【易错误区】误将C判断为氢氧化钡,以至于后续答案也跟着出错。【考点范围】酸碱盐的鉴别及实验探究。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29讲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计算专题试题知识梳理【复习重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3.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或验证实验。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作化学式。本知识点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算术关系。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求出某物质的化学式。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间的“·”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加”而不是“相乘”。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本文标题: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28讲物质的推断鉴定和鉴别除杂和分离专题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2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