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东北经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东北经济由盛而衰的原因及未来方向历史上东北也曾经历过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后三省GDP增速水平长期高于全国水平,并持续到2011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东北经济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经济结构单一,转型效率低,活力不足。随着经济的下滑,人口流失、老龄化,及企业违约问题也陆续出现。我们认为东北经济问题的核心是营商环境较差,1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改善营商环境的三项举措,我们认为有望成为未来的改革方向。同时我们认为东北地区的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旅游业、部分中游化工、设备制造业未来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东北当前不仅面临经济衰退,人口流出、老龄化和企业违约状况相伴而行•人口问题和企业违约问题与经济衰退相伴而行。当前东北的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出生率下降、优秀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等等,人口成为制约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东北对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更为到位,80年代以来出生率持续低于全国水平,2016年三省份自然增长率均已降为负值,且人口流出问题也逐年恶化。虽然东北的人口抚养比较低,劳动力人口比重更大,但抚养比低主要在于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相比全国更高,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经济状况恶化与企业违约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东北企业违约状况频发。•东北经济衰落的核心原因是营商环境较差,长期原因是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经济自2010年三季度进入波动下行的“新常态”,经济回落并非东北独有,但东北经济增速从高于全国到低于全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东北经济回落的长期原因是其政府主导、国企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及重工业、农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而根本的原因则是营商环境较差,我们认为只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我们不认为气温原因是拖累东北经济的主要原因。•东北振兴前提是优化企业营商环境•2008年后,中央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振兴政策逐步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财税金融政策数量减少,产业、人才政策增多。我们认为,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才是头等大事。东北振兴重在改善营商环境,提高“造血”政策的执行效率。根据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改善营商环境的三项举措,我们认为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可能会从设计企业、获得施工许可、电力建设、注册资本、获得银行信贷、投资者保护、税收、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和破产保护十个方面进行考核,同时我们认为具体到国内实际情况,对不同指标可能会有所侧重。•未来东北经济的几个潜力发展方向•我们认为东北地区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农药化肥、食品加工业可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土地改革、规模化运营将提高土地运作效率;更高的森林覆盖率、天然的气候优势使得东北在滑雪等旅游产业方面大有可为;同时也应继续发挥好东北的工业基础,我们梳理2017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累计利润总额增速数据发现,东北的化工、设备制造行业的盈利均得到了大幅修复,我们认为相关行业竞争优势有望继续逐步显现。•风险提示:东北经济持续下行,拖累全国经济增速;企业投资意愿低,招商引资难度大;改革不彻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前的报告中我们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蕴含着较大的投资机会,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针对“补短板”。近几年,东北经济增速下滑明显,数据造假、债务违约事件频发,东北经济不仅是我国经济不平衡的领域,也是急需补短板的领域。那么,东北经济是否始终是一路下滑的?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目前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未来东北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可能在哪里?•一、东北经济由盛而衰•1.1东北经济增长趋势一路下滑?历史上东北经济也曾繁盛一时•东北三省经济并非始终一路下滑,历史上东北也曾经历过高速发展时期。实际上,2000年后三省GDP增速水平长期高于全国水平,2006至2008年,东北三省更是经历了高速发展,吉林省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保持16%以上的高增长,2007年吉林省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二位,辽宁居第八位。东北经济的高速增长持续到了2011年。•我们认为,2003-2011年间的东北经济高速发展与其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密不可分,更是乘了国家政策支持、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东风。1998年起,经历了国企改革的东北经济缓慢回暖,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发布。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建国后,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因此形成了东北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化工业比重大的经济结构。2003年国务院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彼时我国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如火如荼,东北经济在此后几年内迅速发展,并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达到高点,并持续高于全国整体水平。•2012年起东北经济增速开始显著下滑,并在2014年降至全国增速以下,辽宁省2016年四个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速均为负值。2017年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6.9%,低于全国增速水平的8个省及地区中,东北三省均在其列,其中,辽宁省经济增速2.1%,虽然转正,但仍为全国最低水平。•1.2人口流出、企业违约与经济衰退相伴而行•东北当前不仅面临经济衰退,人口流出、老龄化和企业违约状况相伴而行。其中,人口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直接制约经济潜在增速。当前东北的人口结构问题严峻,主要包括出生率下降、优秀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1.2.1东北地区出生率持续低于全国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的出生率持续低于全国水平。我们认为实际上,其主因同样与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相关,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政策上传下达的效率更高,使得东北对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更加到位。近几年东北地区出生率仍然持续下降,不仅与上述原因有关,也受年轻人口流出的影响。从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来看,三省份2011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统计局数据显示,辽宁省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首次由正转负,黑龙江省、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分别于2015年、2016年转为负值,分别为-0.60‰和-0.05‰。•1.2.2人口外流问题严重•出生率低迷、自然增长率为负并不是东北仅有的人口问题,东北还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流。总人口的变动是一定时期内该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死亡净值,即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以及人口净流动之和。因此,通过总人口变动值减自然增长人口,即可得到该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净流动。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存在持续的人口净流出,2014年后有所加速,2015年、2016年分别净流出人口18.7、10.93万人,吉林省此前人口流出状况相对温和,但2016年大幅流出人口20.15万人,辽宁省在2014年之前的年份基本都是人口净流入,但2014年起出现人口净流出,2014-2016年分别净流出0.14、6.76和3.81万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的流出,东北人口占全国比重呈现逐年下滑的走势。•2016年东北人口占比已经降至7.89%,低于土地面积占比8.17%,也就是说东北的人口密度已经低于全国水平。•1.2.3人口年龄结构相比全国更优,但老龄化程度更深•值得注意的是,东北的人口年龄结构相比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大优势,劳动力人口比重更高,但老龄化问题更严重。2016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总抚养比分别为28.19%、30.72%和31.34%(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虽然处于上升期,但远低于全国37.91%的水平,说明东北劳动力人口比重更高。但从结构来看,东北地区的抚养比较低主要是儿童抚养比较低,老年抚养比仍然较高,尤其是辽宁省,2014年老年抚养比持续高于全国水平,2016年黑龙江省老年抚养比也走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4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辽宁省信用违约事件频发。我们对2014年以来全国信用债违约和债券主体评级调低相关数据(156项)进行了整理,从地区角度来看,债券违约事件发生最多的是辽宁省(22笔),其次为广东省(17笔)、北京市(16笔)和上海市(14笔)等地区。微观层面,2014年以来我国债券主体评级调低事件发生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65家)、辽宁省(61家)、山东省(54家)、四川省(54家)、和北京市(51家),评级调低的企业更加容易出现信用债违约的情况。辽宁省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主要是由于整个地区经济状况萎缩,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债务风险更易暴露。2016年东北特钢半年连续违约9次,本金违约金额高达58亿元。2017年10月30日,辽宁省再爆违约事件,丹东港集团发行关于“14丹东港MTN001”未按期足额兑付本息的公告,10月31日,联合资信将丹东港主体和债项信用评级等级调降至破产级“C”。•2017年有1家东北上市公司退市,IPO通过率也大幅低于全国水平。2017年发审委审核结果显示,全年498个首发项目,通过380项,IPO通过率76.3%,其中东北三省审核项目仅有6项,只有2项审核通过,3项未通过,1项暂缓表决,通过率仅1/3,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尽管近期证监会优先支持东北地区企业IPO,但我们认为企业效益和信用状况才是决定首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1.3三大需求角度:东北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消费拉动,贸易是薄弱项•从三大需求的角度,东北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进出口贸易是薄弱项。从三大需求来看,东北三个省份经济下滑的主要成因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辽宁GDP增速下行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拖累,其中又以投资下滑为主,表现为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的降低和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的提高;黑龙江主要是进出口的拖累,消费和投资增速相对稳健,两项占支出法GDP的份额逐年增加;吉林三驾马车表现较为一致,同上同下,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均较为稳定。二、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分析:营商环境是更需要改善的领域2.1长期原因:体制机制及经济结构问题•我们认为东北经济衰落的长期原因在于东北的经济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跟上全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节奏,地区差异和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我国经济自2010年二季度达到高点12.2%后持续波动下行,这是外部需求低迷、人口红利消失、社会投资意愿不足、“三期叠加”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等多种客观因素共同带来的结果,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因此,经济增速下行并非东北独有,但东北经济增速从高于全国到低于全国的变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全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浪潮中,东北落后了。从产业结构来看,全国的产业结构在近几年逐步实现了转型优化,第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逐渐缩小,第三产业比重缓步提高,并在2012年达到45.31%(现价),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东北经济的第三产业占比2015年才超过第二产业,东北面临着更急迫的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国企比重过大,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活力和转型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在全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东北的新兴产业未实现及时接续,东北经济增速落于全球水平之下是自然而然的。•由此我们认为,东北经济由领先于全国到落后于全国,归根结底还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四个着力”的要求: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可见完善体制机制和结构调整是东北经济的症结所在。2.1.1体制机制问题:政府主导、国企为主的所有制结构•首先,体制机制问题。东北的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掌控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
本文标题:东北经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3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