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专题
原创题(高考演练)1、明清时期,棉花、小麦、大豆等大量进入城镇市场销售。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宋元时代大大提高的前提条件是()A、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B、政府推行“更名田”C、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D、粮食产量大幅增加2、据《肇城志﹒徽州府》记载:明朝中叶以后新安商人兴起,“商贾四出”,活跃于国内及日本,东南亚等地。对此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体现明清之际东南一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说明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D、反映明清统治者传统经济政策的变化3、傅衣凌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这样评价明清商品经济:“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下各项与文中评述相符的是()①工商业城镇进一步繁荣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③农副产品商品化④海外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D、C、C5、下面的两幅名画,是明朝中后期的苏州与北宋的东京(开封)风俗画。这两幅图相比,明朝苏州城在经济文明方面最突出的发展是()明朝《盛世滋生图》宋朝《清明上河图》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城市人口大量增加C、园林建筑冠绝一时D、丝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C、D4、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当时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获得一张盖有清廷官印的“中国通行证”后,为采办茶叶、瓷器、丝绸、桂皮等中国的特产获准进入的港口是()A、宁波B、上海C、广州D、天津1、高频考点:古代经济的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古代商业和农业及古代经济政策。对古代商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商品经济的发展方面,时间以隋唐之后,尤其是宋和明清时期为主,包括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形态、城市经济、对外贸易等。农业方面的考查主要是在隋唐之前,古代经济政策的考查以宋朝之后居多。2、高考盲点和高考预测:古代手工业考查较少,唐代和明清经济中的手工业经济可能会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另外,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商品化生产和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与现今新农村建设相联系,是今后高考命的热点。研究高考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基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经济的阶段特征及表现。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明清时期二、古代经济发展的规律1、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2、经济衰败的共同原因。3、统治者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使农民有一定土地、劳动时间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但调整的最终目的是稳定统治,增加政府收入,并由于特权阶层的破坏而导致调整措施失去实际效果。4、农业和商业及货币形式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流通方式,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增强,明中后期在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科学技术和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5、中国古代工商业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减少,日益突出生产性和商业性。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环境;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行发展经济的政策;民族间,中外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发展);前代基础;劳动人民的贡献。经济衰败的共同原因: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社会稳定;经济:土地兼并,苛科,阶级矛盾尖锐激化;军事:战乱不断,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尖锐。三、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的演变1、基本的经济思想:重农抑商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赋税制度(九大主要税制的演变、特点及结论)3、经济格局的演变(地域分布-农业,手工业的分布,经济中心的分布。经济结构-农工商的发展)(内容:强调以农为本,抑制土地兼并,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商人及商业活动,盐铁等重要部门由政府控制。评价:初期对巩固封建统治和发展社会经济起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经济重心由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逐渐东移,南移。唐朝中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专业化的工商业城市形成并发展。影响-推动了我国东部和东南部的经济发展,但形成了我国经济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不合理状况。)四、中国古代经济易混易错知识点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2、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3、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4、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5、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7、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8、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足不是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9、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针对性练习1、如果你生活在商朝,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A、在商朝的都城看到一派繁荣的商业景象B、商朝的都城有城门,城内有广阔的街道C、在平民百姓家中,见到很多青铜日用器皿D、外出购物,用贝类为货币进行商品贸易2、陶瓷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在现代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现代潜水艇上用的消声瓦,航天飞机上的隔热瓦都与陶瓷有关,下列有关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原始瓷器B、战国时期出现制作精美的白瓷缸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盛产青瓷D、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3、某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肯定是赝品的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汉代波斯风格的丝织品一件③唐代彩色瓷器一件④明代彩色印刷品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BCB新情景﹒新课程1、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破坏生态环境D、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A2、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湖北汉口镇,以“船码头”著称;河南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材料反映的当时经济发展趋势是()A、农产品的商品化B、农业生产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C、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出现专业化趋向D、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扩大3、包伟民主编的《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中说,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测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A、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倾向日益明显B、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主要的功能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CC4、房子不仅是人民避寒取暖的安居之所,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和港湾;它也直接关系到民生质量的高低。材料一: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中说:“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读者有其校!”杜甫曾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1)据材料一指出,两者有何共同愿望?杜甫大声疾呼的背景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都把“房子”看得很重要?材料二:前明中叶,田价甚昂,每亩值五十余两至百两,然亦视其田之肥瘠。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成以无田为幸,每亩只值一二两;或田之稍下,送人亦无有受诺者。至本朝顺治初,良田不过二三两。…至乾隆初年,田价渐涨,然余五六岁,时亦不过七八两,上者十余两。今阅五十年,竟亦涨至五十余两矣。——[清钱泳]《履园丛话》(2)阅读材料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末年“以无田为幸”和清乾隆年间地价猛涨的原因各是什么?(1)共同愿望: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背景: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局面,社会动荡,故诗歌饱含国破家亡的忧郁之情。房子对百姓的重要性。(2)明末地价狂跌的原因:社会政局不稳定(农民战争、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乾隆时期地价猛涨的原因: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推动着土地价格的上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土地集中情况更加严重,也影响着地价的上升;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很多工商业者把钱财投入土地买卖,也使土地价格上升。1.农业和畜牧业(1)农业:农作物品种,________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后来习称的“_____”,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______》也有记载。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______和绿肥等。(2)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____。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青铜铸造是商和____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__________”。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耕作技术五谷诗经草木灰祭祀西周青铜时代(2)商周的玉器加工、纺织业、_______和漆器制造有很大发展。3.商业、交通和城市(1)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___作为货币。(2)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的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朝重视交通运输业;西周交通比商朝发达;从____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且路面平坦;商周时期道路沿途设有____,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3)都城都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陶瓷业贝镐京旅舍1.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____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灌溉工具:____。水利工程:楚国的芍陂,秦国的______、郑国渠。考点串讲·分层突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牛耕桔槔都江堰(2)手工业①冶铸业:冶铁: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铸造:技术方面——_______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代表:_________。②漆工艺:_____技术。③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④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_____、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⑤酿酒业:春秋战国时,用曲造酒。⑥出现了手工业工艺的专著《______》。金银错莲鹤方壶夹纻海盐考工记(3)商业和城市①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各地商品。②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等。③出现了一些大商人:范蠡、吕不韦等。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的使用和的逐步推广,私田出现。(3)封建土地所有制(新生产关系的出现):耕种的人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铁器牛耕考点串讲·分层突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________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寺院2.江南农业的开发(1)表现①地域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_______和闽江流域。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②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__________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岭南经济重心(3)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__________,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社会秩序相对安定。④一些统治者推行了_______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4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