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目录一、曹操的奸诈残忍与权谋自私………………………………11.奸诈残忍…………………………………………………………12.权谋自私…………………………………………………………1二、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21.雄才大略………………………………………………………22.远见卓识………………………………………………………2三、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31.胸怀若谷………………………………………………………32.求贤若渴………………………………………………………4四、文学家的曹操………………………………………………41.文姬归汉………………………………………………………42.建安文学………………………………………………………53.登高必赋………………………………………………………5结束语……………………………………………………………6致谢………………………………………………………………6参考文献…………………………………………………………6-1-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刻画成“奸雄”,许邵评价说:“曹操是治国之贤臣,乱世之奸雄。”是“白脸奸臣”。而在对其文治武功、修养气度、诗文风采,却是褒扬的;“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正是《三国演义》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所作的双重评判。关键词:曹操《三国演义》一、曹操的奸诈残忍与极端利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为反面人物形象来加以描写的,其人物性格比较复杂。曹操身上突出概括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凶残、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1、奸诈残忍曹操一出场便显示出奸诈的特征,曹操的叔父见曹操游荡无度,就几次让曹操的父亲进行管教,曹操“患之”。有一天曹操和叔父在路上相逢,立刻假装中风倒地。叔父赶快跑去告诉曹嵩,曹嵩跑来一看,曹操好好的,询问究竟,曹操说:“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而。”从此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不是,曹嵩都不信了,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手段,狡诈端倪初现。《三国演义》中,曹操梦中杀人更体现了其奸诈,“操恐人暗谋奋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搜盖。操跃起拔刻斩之,复上床睡;半响而起,佯惊曰:“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狠毒残忍,是曹操性格特点之一,为实现霸业,他不仅对敌人残酷,同时对自己的下属乃至亲人都很冷酷,杀了不少无辜之人。《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了他围攻寿春攻打衰术。因军中粮尽,军心不稳。竟借粮官之头来稳定军心。克扣军粮的主意本是曹操所出,但激起军中怨恨之后,却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粮官,再次突出了曹操的残忍与奸诈。《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狠毒、残忍性格和行为描写,确能激起人们对曹操的切肤之恨,无疑也成为曹操被唾骂为“奸雄”的重要依据之一。这固然是曹操狠毒、残忍性格的大暴露,却也是时势促成的结果。政治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他不得不狠狠打击反对他的政治势力。否则他将被这种势力吃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洲屠城、华佗被害,许田射猎、杖杀伏皇后、梦中杀人等情节,都突出地刻画了曹操的阴险、奸诈、残暴和不仁不义。2、极端利己《三国演义》第四回,写了曹操杀吕伯奢及其家人这一血淋淋的故事,让人触目惊心。曹操首先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既可憎又可怕的印象。吕伯奢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因多疑而误杀吕之全家。陈宫谴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却回答说:“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臭名昭著的名言,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条,也道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也体现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刻画这点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对曹操态度的倾向。-2-董承等五人因衣带诏败露,不仅其全家老小七百余口被斩,而且曹操还剑弑董承之妹董贵妃。并宣布:“但有外戚内族,不曾禀奉于吾,辄入宫门者,腰斩之。守御不严者,罪同”。使汉献帝从这以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一个人独揽大权。祢衡一向轻视曹操,就是不给面子,曹操用祢衡做鼓吏以羞辱之,祢衡就能当着曹操的面脱裤子,“裸身而立”。面对当众脱裤子的祢衡,曹操没有直接将其杀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会放过他。曹操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更何况祢衡当着那么多的人羞辱了他。事实上,最后祢衡被杀,正是曹操在辗转中把他推向了死亡。因不满许攸的言行,未阻止许褚杀许攸;不满弥衡而妄言,而借黄祖的刀杀了弥衡;孔融非议他而杀之;荀彧阻止他称帝,而逼荀彧自杀,凡此种种都透露出曹操的极端利己,容不下异己的心理。二、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曹操在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是一个恶德化身。然而这并不是《三国演义》里完整的曹操,完整的曹操还有另外的一面。1、雄才大略《三国演义》第一回里写了一个善于“知人”的许劭(不是算命先生),曹操自己去见他,问他:“我何如人也?”许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闻言大喜。一点也不生气。曹操身处汉末乱世,他终于如许劭所言,成了一个“奸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即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在作者笔下,他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特有的本能。如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日:“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能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曹操无论在谋略还是战术方面,都能运用自如。在战略方而,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充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2、远见卓识曹操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非常重视人才,极力搜罗,加以重用,胸襟开阔,豁达乐观。在尔虞我诈的争战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重要性。他为换取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想争取百姓的民心、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做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第十八回里写道:宛城之战中,曹操爱子曹昂被乱箭射死,侄儿曹-3-安民被砍为肉泥,心腹爱将典韦被杀死,甚至连曹操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所骑之大宛良马也连中数箭而死。如此深仇大恨,然而曹操为了大局,派人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起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是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的政治手段是无人可比的。曹操之谓政治家,他的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当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三、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三国演义》刻画了一个“唯才是举”的曹操形象,他采用多种聚集人才的手段,对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在对人才的使用上知人善任,任人唯才。多方招贤纳士,唯才是举。如曹操自己所言:“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胸怀若谷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李卓吾评“云长胆大,孟德量大。真都是英雄。”关羽被迫“降汉不降曹”时,曹操曾企图收买其心。但云长不为所动,还是挂印封金、斩美而去。当时程昱劝曹操“追而杀之,以绝后患”。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丰,曹操的爱才之心洋溢于表。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操日:“真虎将也!吾当生禽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其志向也可见—斑。反观其他军阀,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骄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的事。曹操能够从长远打算。不计前嫌,确实是统帅之才。因为作为统帅,必须兼收并蓄,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使用人才。包容是必须的,曹操的这种气度和胸襟,使许多原本是对方阵营里的人才心悦诚服地投奔了曹操,曹操也以坦诚和谅解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作者尽管对曹操有“成见”,却也客观地描写了他将才的一面,使得曹操的形象逼真充满血肉。2、求贤若渴-4-在古代政治家中,三国时的曹操是目光深邃,气魄宏大,很有作为的一位。曹操的不同凡响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上。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为国失贤则亡”,这是曹操的深刻认识。为此,他在掌握朝政大权后,曾三次下令求贤。曹操的重视人才,更重要的表现在他对人才有个辩证的看法。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对人才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了。他在第一次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第二次求贤令中又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发出的第三次求贤令中,曹操说得更加明白无误了。此令名为《举贤无拘品行令》,令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要大胆地选拔使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对那些曾经反对过他,但后来改悔的,他也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一如既往地加以重用。像在袁绍手下的陈琳,曾为袁著文骂曹操及其父祖,后归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仍予以信任,让他起草重要的文书。《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四、文学家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作为“白脸奸臣”的反面角色出现的,与他相关的曹魏集团及其后继者司马氏都遭到了最大程度的贬抑。但《三国演
本文标题: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5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