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MIS-5e第04~07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
本章内容:1、数据处理概述2、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技术3、信息技术应用讨论4.1数据处理对象数据信息知识识别、检测、表达转变、处理获取、创造一、概念按照应用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这样一个过程的总称。应用的要求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输出数据处理的依据决定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数据处理的归宿1、数据收集2、数据转换3、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4、数据的组织5、数据的运算6、数据存储7、数据检索8、数据输出内容1、简单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无数据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无外存或只有磁带外存,输入输出设备简单。·无操作系统,无文件管理系统,无管理数据的软件。二、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应用程序1应用程序2应用程序n数据组1数据组2数据组n….….·数据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数据不独立。·外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输入、输出能力大大加强。·系统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多用户的分时系统2、文件系统(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数据冗余度大。·数据与程序独立性仍不高。·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数据对程序的一定的独立性·数据存取以记录为单位。3、数据库系统(60年代后期开始)•6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据量急剧增大,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大容量磁盘已经出现,联机实时处理业务增多;•软件价格在系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硬件价格大幅下降,编制和维护应用软件所需成本相对增加。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面向全组织的复杂数据结构。·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数据与程序独立。4.2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技术——信息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网络技术(Internet、EDI技术)1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条码•条码技术条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普遍使用条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早在40年代,美国乔·伍德兰德(JoeWood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1949年美国的N.J.Woodland申请了环形条码专利。•1960年提出铁路货车上用的条码识别标记方案。•1967年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条码扫描器。•1971年欧洲的一些图书馆采用Plessey码。•1972年美国提出库德巴码、交叉25码和UPC码。•1974年美国提出39码。•1977年欧洲采用EAN码。•1980年美国军事部门采纳39码作为其物品编码。•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实现自动识别条码译码技术。•1982年手持式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用化。•1983年美国制定了ANSI标准MH10.8M,包括39码和Codebar码。•1987年美国的DavidAllairs博士提出49码。•1986年我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捡体制。•1988年底我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91.4“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条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条码的应用有如下优越性:•可靠准确•数据输入速度快•经济便宜•灵活、实用•自由度大•设备简单•易于制作一维条码•简单来说,条码是用来方便人们输入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要输入电脑内的所有字元,以宽度不一的线条(Bar)及空白(Space)组合来表示每一字元相对应的码(Code)。其中空白亦可视为一种白色线条,不同的一维条码规格有不同的线条组合方式。•在一个条码的起头及结束的地方,都会放入起始码及结束码,用以辨识条码的起始及结束,不过不同条码规格的起始码及结束码的图样并不完全相同。一维条码符号的结构通常一个完整的条码是由两侧静空区、起始码、资料码、检查码、终止码组成,以一维条码而言,其排列方式通常如下所示:静空区位於条码两侧无任何符号及资讯的白色区域,主要用来提示扫瞄器准备扫瞄。起始码指条码符号的第一位字码,用来标识一个条码符号的开始,扫瞄器确认此字码存在後开始处理扫瞄脉冲。资料码位於起始码後面的字码,用来标识一个条码符号的具体数值,允许双向扫瞄。检查码用来判定此次阅读是否有效的字码,通常是一种算术运算的结果,扫瞄器读入条码进行解码时,先对读入各字码进行运算,如运算结果与检查码相同,则判定此次阅读有效。EAN码的全名为欧洲商品条码(EuropeanArticleNumber),源于1977年,由欧洲十二个工业国家所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条码。目前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条码系统。EAN条码系统的管理是由国际商品条码总会(InternationalArticleNumberingAssociation)负责各会员国的国家代表号码之分配与授权,再由各会员国的商品条码管理机构,对其国内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授予厂商代表号码。EAN码具有以下特性:只能储存数字。可双向扫瞄处理,即条码可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扫瞄。必须有一校验码,以防读取资料的错误情形发生,位于EAN码中的最右边处。具有左护线、中线及右护线,以分隔条码上的不同部分与撷取适当的安全空间来处理。码长度一定,较欠缺弹性,但经由适当的管道,可使其通用於世界各国。依结构的不同,可区分为:EAN-13码:由13个数字组成,为EAN的标准编码型式。EAN-8码:由8个数字组成,属EAN的简易编码型式。EAN13码•标准码共13位数,系由“国家代码”3位数,“厂商代码”4位数,“产品代码”5位数,以及“检验码”1位数组成。其排列如下:EAN-13码的结构与编码方式包括:•国家号码由国际商品条码总会授权,我国的「国家号码」为「690~691」,凡由我国核发的号码,均须冠上「690」为字头,以别於其他国家。•厂商代码由中国商品条码策进会核发给申请厂商,占四个码,代表申请厂商的号码。•产品代码占五个码,系代表单项产品的号码,由厂商自由编定。•检查码占一个码,系为防止条码扫瞄器误读的自我检查。•国家码为“978”时表示ISBN•国家码为“977”时表示ISSNISBN的结构图如下:简单来说,ISBN与EAN的对应关系为:978+ISBN前9码+EAN检查码•每组ISSN由八位数字构成,分前后两段,每段四位数,段与段间以一短横(hyphen)相连接,其中后段的最末一数字为校验码。•如:ISSN0211-9153。制作条码时,将ISBN码中的“978”部份更改为“977”即为ISSN码。•ISSN结构图ISSN与EAN的对应关系为:977+ISSN前7码+00+EAN检查码二维条码•一维条码虽然提高了资料收集与资料处理的速度,但由於受到资料容量的限制,一维条码仅能标识商品,而不能描述商品,因此相当依赖电脑网路和资料库。在没有资料库或不便连网路的地方,一维条码很难派上用场。也因此,最近几年开始有人提出一些储存量较高的二维条码。由於二维条码具有高密度、大容量、抗磨损等特点,所以更拓宽了条码的应用领域。•随着资料自动收集技术的发展,用条码符号表示更多资讯的要求与日俱增,而一维条码长度通常不超过15个字元,故多用以存放关键索引值(Key),仅可作为一种资料标识,不能对产品进行描述,因此需透过网路到资料库抓取更多的资料项目,因此在缺乏网路或资料库的状况下,一维条码便失去意义。此外一维条码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垂直方向不携带资料,故资料密度偏低。当初这样设计有二个目的:(1)为了保证局部损坏的条码仍可正确辨识;(2)使扫瞄容易完成。•要提高资料密度,又要在一个固定面积上印出所需资料,可用二种方法来解决:•(1)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向二维条码方向扩展--堆叠式(Stacked)二维条码;•(2)利用图像识别原理,采用新的几何形体和结构设计出二维条码--矩阵式(Matrix)二维条码。•构成现今二维条码的两大类型。二维条码的优势项目条码类型一维条码二维条码资料密度与容量密度低,容量小密度高,容量大错误侦侧及自我纠正能力可以检查码进行错误侦测,但没有错误纠正能力有错误检验及错误纠正能,并可根据实际应用设置不同的安全等级垂直方向的资料不储存资料,垂直方向的高度是为了识读方便,并弥补印刷缺陷或局部损坏携带资料,因对印刷缺陷或局部损坏等可以错误纠正机制恢复资料主要用途主要用於对物品的标识用於对物品的描述资料库与网路依赖性多数场合须依赖资料库及通讯网路的存在可不依赖资料库及通讯网路的存在而单独应用识读设备可用线扫瞄器识读,如光笔、线型CCD、雷射枪对於堆叠式可用型线扫瞄器的多次扫瞄,或可用图像扫瞄仪识读。矩阵式则仅能用图像扫瞄仪识读2数据标识与采集技术—RFID•何为RFID?RFID是英文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称为:1.无线射频身份识别2.感应式电子芯片3.感应卡4.非接触卡...等等,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RFID系统工作原理•标签(Tag):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核心,是射频识别系统真正的数据载体。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依据射频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阅读器(Reader):阅读器用以产生发射无线电射频信号并接收由电子标签反射回的无线电射频信号,经处理后获取标签数据信息,有时阅读器也可以写信息到标签。阅读器可被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天线是为标签和阅读器提供射频信号空间传递的设备。阅读器的天线可以内置也可以外置。系统组成RFID特性(1)(一)数据可读写只要通过RFID阅读器即可不需接触,直接读取信息至数据库內,且可一次处理多个标签,並可以将物流处理的状态写入标签,供下一阶段物流处理的读取判断之用。(二)小型化、形狀多样:RFID在读取上並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的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固定其尺寸和印刷质量。RFID特性(2)(三)鲁棒性强:纸张一受到污染就看不清楚,但RFID对水、油和药品等物质却有很强的抗污性。RFID在黑暗或脏污的环境之中,也可以读取数据。(四)可重复使用:由于RFID为电子数据,可以反复被覆盖写入,因此可以回收标签重复使用。如无源的RFID,不需要电池就可以使用,沒有维护保养的需要。RFID特性(3)(五)良好的穿透性:RFID若被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料包裹的话,也可以进行穿透性通讯。(六)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七)每个RFID的‘身份’是全球唯一的(有人说地球上的一粒沙子也可以分配一个ID)RFID使用的频率•国际上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范,目前RFID使用的频率有6种,分別为:125KHz、13.56MHz、433.92MHz、860M~930MHz(即UHF)、2.45GHz以及5.8GHz条码与RFID的比较信息载体信息量读/写性读取方式保密性智能化抗干扰能力寿命成本条码纸、塑料薄膜、金属表面小只读CCD或激光束扫描差无差较短最低RFID卡EEPROM大读/写无线通信最好有很好最长较高RFID应用•RFID技术作为快速、实时、准确采集与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本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在交通、军事、医疗、生产、零售、物流、航空、资产管理、食品安全、动物识别等各个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FID应用(1)•交通:高速不停车、出租车管理、公交车枢纽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等。•军事:弹药、枪支、物资、人员、卡车等识别与追踪。•医疗:医疗器械管理、病人身份识别、婴儿防盗等。•生产:生产过程的生产数据实时监控、质量追踪、自动化生产、个性化生产等。•零售:商品的销售数据实时统计、补货、防盗等。RFID应用(2)•物流:物流过程中的货物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管理应用、港口应用、邮政包裹、快递等。•航空:飞机的制造、飞机零部件的保养及质量
本文标题:MIS-5e第04~07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