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现实价值
龙源期刊网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现实价值作者:廖湘林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8期【摘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这个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我们得出结论: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意义,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根据中国特色,指导中国的具体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作用有着深刻的意义。一、理论视角从理论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一)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研究。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正是这样一种“相结合”的发展,才使中国革命能够在复杂的背景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取得革命胜利,最终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毛泽东思想是在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在正确理解、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1]也就是说,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所在。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龙源期刊网(二)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巨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它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提出来的,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表述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先进性的要求,而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中国国情的具体体现。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备。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二、实践视角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统领中国革命和建设全局、贯穿党的各项工作、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灵魂和主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众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挫折,总结这些挫折和教训,可以发现,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生搬硬套苏联模式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陷入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龙源期刊网要统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做好党的各项工作就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只有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的运用基本原理指导实践,才能够使理论的指导意义发挥到最大。从最近30多年中国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三、历史与现实之连接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现实化的最根本的源泉、动力和途径。(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通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得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源泉。(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一总结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然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马克思主义随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多年发展中,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底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思考,我们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理论的创新,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要求的推动。(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途径。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国外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这段话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龙源期刊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通过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国情入手,谅解国情,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1]。参考文献[1]包心鉴.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5[2]李连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J].社会科学探索.1991.4[3]常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动力因素及根本保证[J].学习论坛.2010.26:1[4]兰夕雨.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1[5]苑申成.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杰出贡献[J].思想教育研究.2010.第8期.[6]辛向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2010.第1期.作者简介:
本文标题: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现实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6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