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第1节概述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包括:1、条码技术(Barcode)2、射频识别技术(RFID)3、电子数据交换(EDI)4、互联网络技术(Internet)5、地理信息系统(GIS)6、全球定位系统(GPS)7、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增加了与客户沟通的新途径促进了商效营销渠道的开发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及流通方式构筑企业间或跨行业的价值链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大批量定制能力改变传统供应链的构成第二节条形技术概述条形码发展史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是最近20年。早在40年代,美国有两位工程师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以吉拉德·费伊塞尔为代表的几名发明家,于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0-9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识读,使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于发展。不久,布宁克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形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沃尼亚发明的一个系统,被北美铁路系统采纳。这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1971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bar)码,到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形码码制。39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的条形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1976年UPC码的成功应用使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故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并在EAN基础上,于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于1981年被推荐使用,而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形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形码技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叉25码、39码和库德巴码等。总之,条形码起源于40年代、研究于60年代、应用于70年代、普及于80年代,引起流通领域里的大变革正风靡世界。EAN(Europeanarticlenumberingsystem欧洲物品编码委员会)UPC(universalproductcode通用商品代码)EAN13条码的构成前缀码制造厂商代码商品代码校验码690-691开头:7+5+1692-693开头:8+4+1PDF417二维条码是一种堆叠式二维条码,目前应用最为广泛。PDF417条码是由美国SYMBOL公司发明的,PDF(PortableDataFile)意思是“便携数据文件”。组成条码的每一个条码字符由4个条和4个空共17个模块构成,故称为PDF417条码。二维条码物流条码由国际商品编码协会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制定的用于商品单元标识的条码。用来标识物流领域中具体实物的一种特殊代码物流条码相对于EAN码的特点储运单元的惟一标识服务于供应链全过程信息多可变性强维护性强储运单元条码(非零售贸易项目代码),一般采用ITF-14条码标准,主要用于产品的纸质大包装上,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16830-1997。ITF-14条码Code128码可表示从ASCII0到ASCII127共128个字符,故称128码。广泛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生产流程、物流控制系统方面。EAN/UCC-128码物流条码的应用领域物料管理:1、将物料进行编码并打印条码标签2、利用条码系统对物料进行跟踪、基本的进、销、存管理3、利用条码系统对物流质量进行质量检验并对供应商进行衡量生产管理:1、制定产品识别码格式2、建立产品档案3、通过生产线上的信息采集点来控制生的信息4、通过产品识别码在生产线采集质量检测仓库管理:1、根据货物分配货号2、利用条码管理仓库货位3、利用条码进行单品管理4、利用条码处理运输差错及单品差错5、利用条码进行仓库业务管理(进、销、存)零售信息管理服务:2种作法:1、无论商品上原来有没有条码,一律自己赋店内码(商档商场或专卖店采用)2、利用商品原有条码,对无码的采用自己的“店内码”(商品类别码+顺序码)(超市采用)1、条形码识读原理;2、常用条形码扫描器工作方式及性能分析;3、POS系统概述三、条码识读装备手持式扫描器台式扫描器激光扫描器便捷式数据采集器卡西欧(CASIO)DT-900移动数据采集终端100次/秒的高速扫描率,确保了很高的数据完整性远距与接触的激光扫描相配合使条码读取非常容易最轻量化的设计防水性达到IPXII国际标准,即使在雨中也可长时间地工作利用最新的多点通信技术,数据可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点收集到与其相连的一台PC机上优良的电池使用性能且采用双电源供应碱性干电池可连续工作150小时,可充电电池连续工作达30小时大容量内存:2MRAM+1MF-ROM5(行)×21(字符)的大LCD显示坚固设计,下落强度可达1.5M集成的IrDA(Ver1.2)红外通讯协议,三种I/O座系统(主座、辅座及基座)第三节、射频识别技术(RFID)概念: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的技术,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特点:1、不受障碍的限制;2、比光学距离远;3、智能;4、难以假造;5、携带数据量大、6、可读可写射频识别系统构成射频卡读写器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按工作频率:高、中、低频按射频卡不同:可读写(RW)、一次写多次读卡(WORM)、只读卡(RO)按有无电池:有源、无源按调制方式:主动式、被动式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GIS)1.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1.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期(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数字地图学、计算机辅助制图、空间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注重空间数据的地理学处理2.地理信息系统巩固期(20世纪70年代)注重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突破期(20世纪80年代)注重空间决策支持分析。商业化实用系统进入市场。4.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应用期(20世纪90年代)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数据输入用户界面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结果显示和输出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3.GIS的特征主要特征:存储、管理、分析与位置有关的信息。强调空间分析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联系一起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成功应用需依靠一定的组织体系(系统管理员、技术操作员等)4.GIS的构成(一)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GIS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部分:计算机、数据输入及输出设备、存储设备、地图显示、网络系统。软件◎GIS软件组成部分:计算机系统软件,GIS工具软件,GIS实用软件等◎国外软件:ManInfo、AutoCADMap和AutodeskWorld等◎国产软件:GeoStar、MapCAD、CityStar等数据◎数据是GIS系统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要求准确合理。◎空间数据是GIS的操作对象,是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人员◎GIS是动态的地理模型,需要人员进行系统地组织、管理、维护和数据更新、系统扩充完善及应用程序开发等◎①技术人员\②业务操作人员\③软件技术人员\④科研人员\⑤管理人员方法◎指空间信息的综合分析方法,即应用模型◎如GIS矿产资源评价模型等。人口平均寿命GIS图GIS的功能将表格型数据转换成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结果浏览、操作、分析。显示对象: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等(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图数据输入◎是建立GIS必需的过程,指将地图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报告等输入,并转化成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功能。数据编辑与处理◎包括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核心:数据结构的选择。◎大多采用空间分区、专题分层的组织方法,用GIS管理空间数据,用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空间查询与分析◎是GIS的核心。◎空间检索、空间拓扑叠加分析、空间模型分析等可视化表达与输出◎GIS可输出全要素地图,也可输出各种专题图、统计图等6.GIS在物流中的应用车辆最优路线模型(车数、路线)网络物流优化模型(网点布局)分配集合模型(确定分销点)设施选址模型(确定设施位置)烟草物流GISGIS的的发展趋势GIS网络化GIS标准化数据商业化系统专门化GIS企业化GIS全球化GIS大众化第五节全球定位系统(GPS)1.GPS的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定义:指利用卫星星座(通信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GPS能对静态、动态对象进行动态空间信息的获取,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反馈空间信息,使在地球上任何地方GPS系统的用户,都能计算出其所处的方位(三维空间位置)。目前全球有两个公开GPS:NAVSTAR(美国)、GLONASS(俄罗斯)。2.GPS系统组成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GPS信号接收机。(一)GPS空间部分空间卫星系统由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距地面约20000km)工作卫星构成,其中3颗是用来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卫星,保障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该卫星系统能够保证地球上任一地点的GPS用户都能连续地观测到至少4颗卫星,从而提供全球范围从地面到20000km高空之间任一载体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系统时间信息。(2)GPS地面监控部分主控站主控站拥有大型电子计算机,接收各监测站的GPS卫星观测数据、卫星工作状态数据、各监测站和注入站自身的工作状态数据。监测站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每颗卫星进行观测,精确测定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定时向主控站提供观测数据。注入站它的作用是接受主控站送达的改正后的卫星导航电文,并将电文注入飞越其上空的每颗卫星。(3)用户接收系统GPS接收机GPS数据处理软件GPS数据处理软件是GPS用户系统的重要部分,主要功能是对GPS接收机获取的卫星测量记录数据进行“粗加工”、“预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平差计算、坐标转换及分析综合处理。从而求得观测站的三维坐标,观测体的坐标、运动速度、方向及精确时刻。手持型GPS机车载型GPS机双频机3.GPS的定位原理基本原理:几何与物理原理。GPS接收机可接收到可用于授时的准确至纳秒级的时间信息;用于预报未来几个月内卫星所处概略位置的预报星历;用于计算定位时所需卫星坐标的广播星历,精度为几米至几十米(各个卫星不同,随时变化);及GPS系统信息,如卫星状况等。GPS接收机对码的量测就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由于含有接收机卫星钟的误差及大气传播误差,故称为伪距。对0A码测得的伪距称为UA码伪距,精度约为20米左右,对P码测得的伪距称为P码伪距,精度约为2米左右。GPS的工作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网定位方式接收机的运动状态静态定位动态定位(运动的载体)按定位模式绝对定位(观测站相对于坐标系原点的距离)相对定位(相对于其他位置的距离)4.GPS主要特点(1)定位速度快,精度高(2)观测时间短(3)执行操作简便(4)功
本文标题:SCM信息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