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汇总
1有关工业和农业部分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2)经济因素: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⑤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⑥工业基础雄厚。⑦信息:广告宣传品牌效应。•(3)社会因素:①国家政策(支持、鼓励);②国防安全;③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④工业惯性;⑤社会协作好: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4)环境因素:•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A最小风频,布局在居民区的上风处。B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C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水源;B河流的下游•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居民区;B远离农田•④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2.根据不同工业的特点,按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把工业类型:•(1)原料指向型工业: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2)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3)动力指向型工业:(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3、工业联系:•(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2)空间联系: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4、工业的集聚和分散•(1)工业集聚•①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②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③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2)工业分散:•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②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2位。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5、工业地域•(1)形成类型:•①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②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只为共用基础设施。•(2)性质分类•①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②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6、传统工业区概况:•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2)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3)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7、传统工业区案例-德国鲁尔区:•(1)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也最明显•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④新技术革命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综合整治海边。•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3•8、新兴工业区概况:•(1)形成: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9、新兴工业区案例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发展条件: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2)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3)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4)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集中了许多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机,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供销体系。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该工业小区集中了世界瓷砖工业生产的30%以及出口量的60%。•10、新兴工业区案例2-高技术工业区:•(1)高技术工业部门: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3)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①区位优势: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B.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C.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D.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E.军事订货: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②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③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4)注意世界著名高技术工业区:•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③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④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11、产业转移•(1)原因: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②降低生产成本;③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2)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3)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4)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4劳动力和土地)。•1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1)发展迅速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⑤侨乡•(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3)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调整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14、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不合理:工业生产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对策:消除污染,植树造林。••••••••••••••••5•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3)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如温室农业。•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2.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3)季风水田农业特点:•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生产规6模小,属自给农业)。③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④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⑤科技水平低。•(4)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①自然: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水稻土。•②社会经济: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喜食大米•3.商品谷物农业•(1)种植作物:小麦、玉米•(2)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3)基本特征:(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工业部分背记知识点总结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7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