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节唐代的文化与生活2唐代的文化与生活一.宗教(1).外来宗教:祆教、摩尼教、景教(2).佛教与禅宗二.经学三.史学四.文学(唐诗、古文运动、变文)五.社会生活3祆教又名拜火教,曾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唐代长安、洛阳、武威、敦煌等地都设有祆祠。唐政府中设有萨宝府,是专管祆教的机构。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摩尼经典《二宗经》来朝,这是摩尼教传入中国之始。回纥助唐平安史之乱时,曾从洛阳携带四个摩尼教师回国,摩尼教又传到回纥地区,并成为回纥的国教。768年,唐代宗准许回纥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771年,回纥又请于荆、扬、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638年,唐太宗下诏准许波斯景教僧阿罗本在中国传教。高宗时,允许在各州建景教寺院。景教寺原称波斯寺,天宝年间玄宗令改名大秦寺。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在唐朝大秦寺遗址上出土的珍贵文物。碑文记叙了景教在唐代传播的情况,还用叙利亚文和汉文对照刻了七十二个景教僧徒的名字。外来宗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福建泉州摩尼教遗址4摩尼教:秘密傳教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在公元三世紀創立的。主要教義是建立在「二宗三際論」上。「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即是善和惡因其崇尚光明,故又稱「明教」。摩尼教的咒語摩尼光佛5广州始建于唐代的伊斯兰教怀圣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流传唐朝的摩尼教经文残片6摩尼教经典残片新疆库车出土约8~9世纪7敦煌出土景教经典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立8西安大清真寺唐开元间『创建清真寺碑』伊斯兰教9唐代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各派虽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在诸派别中,以智顗为代表的天台宗、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宗、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和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的影响较大。还有以念佛为基本修行方法,每日念万声至十万声,死后即可得佛接引,前往西方净土的净土宗。由于净土宗没有繁琐的教义和高深的理论,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净土信仰得到广泛流行。佛教与禅宗新疆出土唐代壁画:如来说法图陕西法门寺中出土的唐代佛指舍利10唐代佛教天台宗智顗《法华经》法相宗玄奘《成唯识论》净土宗善导《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华严宗法藏《华严经》禅宗菩提达摩《楞伽经》、《金刚经》密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11以慧能(638年~713年)为代表的禅宗,兴起较晚,但影响却远远超出其他各派。“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写,意思是静虑。静坐沉思,称为“坐禅”或“禅定”,是佛教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受到欢迎,得到广泛流传。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九华山南华寺慧能肉身像慧能像古代画像慧能与禅宗12经学唐代科举都要考试儒家经典,因而推动了经学的发展。经学发展的表现有:1、考订经文。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经经文。颜师古多所订正,撰成《五经定本》,后颁布全国,成了官定的统一课本。837年(开成二年),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开成石经》。2、解释经义。唐太宗令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义疏。孔颖达采摘南北朝时期经师的义疏,成书180卷,名曰《五经正义》,消除了经学的门派之见。西安唐代开成石经古代画像唐代经学家孔颖达1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知识的世俗化——盛世的平庸14纪传体史书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完全操于朝廷之手。唐代编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编修的有八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由李延寿私人编修而获得政府批准成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两部。《南史》、《北史》15《史通》《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和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661~721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担任史官,参与编修唐朝国史与历朝实录,对史学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710年,撰成《史通》二十卷。《史通》对以往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人物评价、史事叙述及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和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的史学主张。在《史通》中,刘知几特别强调史家应“不掩恶、不虚美”、“仗气直书”。他还提出史学家应具备“三长”,即“才”(研究与写作能力)、“学”(历史知识)、“识”(历史观点),三者必须结合,尤其要注重史识,即要有正直独立的历史见解。这些观点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非常卓越的。《史通》(明刻本)16《通典》《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从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对于唐朝(天宝以前)的记载尤其详细。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17古典诗歌在唐代处极盛时期。科举制随之由策论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进士科的独重又反转来促进诗歌创作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根据唐朝诗歌创作发展的具体情况,通常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初唐诗人承袭南北朝颓靡绮丽的遗风,作品缺乏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自“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至宋之问,逐渐完成了声律化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写的诗刚健朴素,一扫南朝绮靡、颓废的流风,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盛唐诗歌体裁众多,风格各异。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和岑参等。《全唐诗》辑录诗歌近五万首,其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唐诗概说唐代诗人孟浩然像反映李白杜甫交往的明代木刻画古代画唐代诗人王勃1819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中唐时期思想领域,儒、道、释杂行,韩愈因而大力提倡“道统”,企图用传统的儒学整顿混乱的思想旧的文学形式不能适应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于是文学改革被提到日程上来,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应运而生。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实则是复古其名,创新其实,力图开创一个文学发展的新局面。古文运动的两员主将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的主要贡献是为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古文”这一概念即由韩愈提出,他自己说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即学习和宣扬儒家之道。为了一反几百年来流行的骈文,韩愈认为作文章必须“唯陈言之务去”,要有创新精神,辞必己出,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他特别强调锤字炼句,应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声称自己写文章是为了“辅时及物为道”,反对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他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进行创作的首要条件,其作品的社会功用是“褒贬”和“讽喻”,文章应该写得“词正而理备”。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在古文创作上留下了大量的名篇。韩愈《昌黎先生文集》20传奇小说和变文传奇小说适于表现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为投卷(唐代报考进士科的人在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作品呈交考官或与考官有关系的名流,以此争取登第,称作投卷)所需要,进士科的盛行也对传奇创作起了推动作用。因此,贞元(785~805)、元和(806~820)间出现了大量作品,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稹的《会真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及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均比较著名。随着佛教的盛行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印度传经的梵呗和唱导也传到了中国。唐朝中叶后,讲唱活动从寺院走向大街小巷,开始说唱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讲经文向变文演化。唐末,变文已用来讲唱佛经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事迹,说唱者亦不限于僧侣,并且在讲唱时辅以表演。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变文主要有《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王昭君变文》和《张义潮变文》等多种。变文的出现对后世的民间文学中的宝卷、弹词、鼓词、话本及长篇白话小说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汇集保存大量唐代志怪、传奇小说的北宋官修《太平广记》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21佛教进入中国后,为了宣扬自身的教义,很早就有了讲经的制度。在对下层百姓进行宣传时,为了做到通俗易懂,往往根据听众的口味,增加其中的故事情节,这种讲经叫做“俗讲”。唐朝中叶后,讲唱活动从寺院走向大街小巷,开始说唱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讲经文向变文演化。222324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雕刻木板25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金刚经》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26成都出土的唐代印刷品1944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出土,为《陀罗尼经》,约一尺见方,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印有小佛像,边上有一行汉字依稀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此经咒所题“成都府”卞家印卖的时间当在757年之后。它说明四川成都早在八世纪中叶,雕版印刷已经流行。这份印刷品现存四川博物馆,是国内现存比较重要的一份唐代印刷品实物。27唐代着装服色等级严格《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隋炀帝大业元年“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吏,章服皆有等差。……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唐高祖“武德初,因隋旧制,……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青绿绯紫服色八、九品六、七品四、五品一至三品品阶贞观服色28衣的部分──基本變化29隋唐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穷苦人: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绔,足下复无鞋。唐代男子普通服装:幞头、袍衫、靴带30便服:由衫(襦)、裙、帔构成礼服:隋唐女子服装唐代的妇女隋唐女子服装《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31基本樣式:唐代婦女比較正式的女裝一般由衫、裙、帔(披肩)三部分組成。女子穿衣的時候,習慣將衫的下襬束在裙腰裏面,顯得裙子很長,自胸部以下直到地面。再配上一條隨風飄盈的披肩,顯得身材修長。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時代的衣服嗎?漢代的服飾唐代的服飾32裙窄袖衫襦帔女子便服33新疆出土唐代绢裙34李爽墓壁画永泰公主墓壁画35唐代大袖衫唐大袖衫唐舞女服36《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mi)(li),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行,(mi)(li)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mi)(li)之制。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隋唐女子服装37帷帽骑马女俑树下人物图38唐三彩梳妆女坐俑唐薛儆墓仕女图39胡服40化妝1.敷鉛粉(打粉底)2.抹胭脂(上腮紅)3.畫黛眉(描眉毛)4.貼花鈿(貼圖案)5.描面靨(點酒窩)6.描斜紅7.塗口脂(塗口紅)41畫眉的形狀花鈿的圖案4243
本文标题:唐代的文化和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8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