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广泛参与、双向互动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本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本质问题策略一、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本质1.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含义互动(Interaction)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与单向传播相应的则是双向互动式学习,双向互动式学习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既取又予,双向交流,从而使互动的个体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产生变化发展。2.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形式(1)师生互动。在单向传播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从提问的方式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材的逻辑结构直接平移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发散性。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不仅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安排应该考虑师生互动的结果。(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从合作的经验中,个体可以获得更强的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竞争,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3)群体互动。即班级中一个群体与另外一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但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课堂实践中,师生互动在三种互动中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可能动地促进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言语互动和内隐的情感互动,以及对两者产生直接影响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维持。1.语言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地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以知识为载体展开的。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主动讲话占据课堂直接教学、间接教学比较多,学生没有主动讲话的习惯和机会,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比如,在小学阶段,教师的直接教学应该多于间接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采用直接教学,提问、表扬、接纳、感受等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中学阶段,间接教学比直接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的发展,因此,间接教学所占的比重应该高于直接教学。在高中阶段,如果间接教学时间超过一半,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学只可采用间接教学,教师细心的指导、讲解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2.情感交流在我国当前的一些学校教育中,一些师生缺乏“情—情”层面的相互交流。因为,在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沟通”、“评价”和“控制”的方式,对学生的自我观念产生精细而深刻的影响。尽管教师不一定直接或当面对学生作出评价,但是他在课堂上和学生交往时的语言方式、面部表情、体态变化、视线接触等,都能使学生获得有关自我在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无数信息。那些感受到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具有积极评价和态度的学生,一般会形成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并为此积极努力。相反,那些认为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具有消极评价和态度的学生,通常会形成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不抱什么期望。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消极态度和消极交往方式所产生消极的或伤害性的效果,会在学生的自我认识上持续许多年,特别是在那些尚不能肯定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学生心目中。另外,课堂中出现的情绪不是单一的,是由愉快和焦虑等情绪组成的复杂的课堂情绪结构,只有合理调节这些情绪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新的好奇,从而产生新的探求欲望;在学习活动中也伴随着一定的焦虑,适度的焦虑能使个体具有趋近目标的倾向。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佳的心理环境。3.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并不直接决定个体的学业成就水平,但是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被有效地激发,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言语互动、情感互动能否良好地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激发和维持:(1)任务与权力维度。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当遵循多样性、新颖性和参与性的原则,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挑战性和个人控制感。新颖、变化的任务结构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把任务成绩简单地理解成能力表现的可能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掌握技能,完成任务本身。另外,现实的、具体的、短期的学习目标,可以强化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的意愿。当学生看到自己一步步接近目标时,会产生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多自主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会使学生产生自我决定感,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倾向于形成掌握目标定向。在这种课堂结构中,教师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来引导他们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2)肯定与评价维度。肯定是对个体的一种积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的内容不应该是抽象的,否则外在奖励就可能降低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表扬要基于学生个人的进步和提高,并尽可能在私下里进行,这样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并非源自于战胜别人,而是出于自我比较的结果,从而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关注对学习任务的掌握,形成掌握目标定向,评价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考虑成绩。让学生有改正错误、提高评价等级的机会,将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失败或能力差,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本身。(3)小组维度。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低成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可以使该成就的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我决定感。并且由于小组学习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学生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增强。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操作,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得到合理的激发和维持,从而保证了课堂活力,使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策略为了将互动的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实践可采取如下策略:1.言语交流策略在单向传播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对班级进行显性控制,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也不让学生组织进行言语交流。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课堂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言语交流不仅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应在教师和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展开。2.教师期望策略教师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比如,给予更多的视线接触,更多的微笑和友好表示,而对学生抱有悲观态度的教师,在课堂上则较少发出支持性的非言语信息;相反,经常批评、指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对于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包括赞扬、批评、友好、疏远等)是学生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为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提供了基本线索。3.情绪调节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一种和谐、友好的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教师是融知识、情感与耐心的促进者,是认知的辅助者。进行积极的认知活动时,适度的检测评价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并体会学习的艰苦和乐趣。4.改进评价方法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预定的、明确的,注重学习结果。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设定好目标,然后通过学科和教材的形式,根据目标设计要求,“克隆”到学生身上。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并在学习结束时给学生打个分数,以证明其有多少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地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近年来,在西方较为流行的“头脑风暴法”对我国的课堂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在教学中通过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是:禁止批评,鼓励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欢迎进行综合和提出改进意见。在教育评价中,我们既要注重外在评价,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本文标题: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88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