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书法文化》前言(1)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同民族文化关系最密切。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但是真正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多。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无二、自成门类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影响具有世界性。书法是一种构成艺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象,在纸面上形成具有意味的黑白构成。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宣泄。书法也是一种实用性艺术,可用于题词、书写牌匾。总之,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种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它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黑白相间、疾徐吞吐,一片胸臆淋漓。字字有根、笔笔有源,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奇与正,其意境无限、美妙无比。可以说,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书法又和绘画一起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因而被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我们把书法与绘画相提并论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可见,书法与传统的中国绘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的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中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的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雕塑的纹理就是线的组合,其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也都遵循了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因此,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中国书法文化》前言(2)追根溯源,书法从象形发展而来,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为一代又一代人所喜爱。汉字、情感意象和书写包括了书法的全部内涵,因此书法就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书法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其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又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转变为简易的行草和真书(真书即楷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此时的书法大家蜂拥而起,如王羲之、虞世南、欧阳修等,他们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由于此时战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社会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书法家们以书法来抒发个人情感。明代的书法艺术基本上继承了宋、元的帖学书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到清代时转入低潮。但是学习汉魏以前篆隶书法的文者逐渐增多、名家辈出,书法理论也较前代有了更大成就。就历代书法而言,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晋人尚韵是指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指的是宋代书法具有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以书达意,表现出一种个性化很强的特征。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崇尚摹古、平庸无奇。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飙,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的闪电,折射出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可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中国书法文化》前言(3)从创作过程来讲,书法的基本构成元素为线条,线条作为点的运动轨迹,在书法艺术中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书写过程,而且创作过程与创作结果同步产生,没有重复和进行制作的可能。汉字有特定的书写规律,对笔顺的先后起止都有序列性的规定,即书写过程在时间上有连贯性,由单字扩展及整篇,注重整体的协调美。笔势与体势代表了书法艺术中时间属性的全部内涵。书法创作则是一个以时间带动空间的过程,也就是以动作带动视觉的特殊过程。从鉴赏角度来看,书法作品给人一种时间推移的印象,因为每个字都是在特定句式或篇章结构中识读的,也就是首先存在着一个文字概念获得的秩序,其次每个字在书写联缀时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空间构成和不同的风格。这种空间连续必然产生节奏,造成一种前后推移、具有内在逻辑的视觉关系和时间绵延的节奏序列。书法作品的欣赏较之于其他艺术欣赏更容易让人回溯其创作过程。欣赏者力图从作为结果的书法作品中体验创作者当时的心态。同时,书法艺术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是否有神韵、美感,是欣赏书法最基本的原则。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也就是“形质”与“性情”两大方面。“实”(形质)方面是有形、可见的,就是指外在形态,主要从线条与间架结构上去鉴赏,且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虚”(性情)方面是无形的,就是指内在精神,须从对线条与结构章法的处理上去体认作者的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实”与“虚”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文化》前言(4)书法的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与书法创作取反方向的运动。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篇,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书法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再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书作的意向,并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因此,书法品评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对人的健康长寿也有一定作用。俗语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历代书法家却有很多活到了七八十,甚至八九十岁的高龄。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杨凝式81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包世臣80岁……可见,练习书法的确有助于人的健康。从“练功”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若能每天坚持练书法,便可像练气功那样达到以意导气、意守丹田、呼吸匀称、肌体和精神协调一致的境界。如此坚持下去,定会少生疾病、心情愉快、延年益寿。而写字时端坐的姿势,就是气功里所讲的“坐功”。追寻3000多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同步发展,并强烈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美和绚丽,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的书法文化,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典文化,我们特地编撰了这套经典文化系列丛书,以飨读者。本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为常识篇,主要介绍陶文历经甲骨、大篆、籀文、小篆到隶书、楷书、章草、今草、行书的发展演变,书法的运笔及名人名语、名人趣闻逸事;第二篇为鉴赏篇,列举了历代书法名家名作的鉴赏,以及书法的鉴别与装裱;第三篇为收藏篇,介绍了收藏的基本常识;第四篇为行情篇,主要包括历代书法名家书法作品的市场行情与投资;第五篇为工具篇,分别对文房四宝及绘画颜料做了详细的介绍。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将来进一步修改、充实与完善。第一章中国书法艺术概述(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境界。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而中国的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首屈一指。第一节汉字的起源说起书法,就不得不提到汉字及其起源,因为书法的发展是与其息息相关的。汉字是汉族的祖先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符号系统,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系。世界上也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古老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象形符号等,但它们早已失去记录语言的功能而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汉字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据说他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领袖黄帝的史官。由于当时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交往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因此,史官仓颉便承担了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传说:仓颉曾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于是,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上还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上落下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就命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他就在当时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了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一个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他正在思索之时,天上突然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仓颉面前。他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后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其他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就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了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等。接着,他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了许多象形字。就这样日积月累,仓颉造的字慢慢多了起来。后来,他把自己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开始应用起来。其实,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而来的。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经多次发掘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后发现:早在6000年前左右,半坡人就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作品。他们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陶文。近年来,人们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墓葬,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在出土的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字都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因此被称为“象形字”。其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已经具有了文字的特征。象形法: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创造了最原始的汉字,如:“日”被写成、“月”写成、“水”写成、“牛”写成等。这些象形字经过演变,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后来的方正字体。它们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皆由不规则的字体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会意法: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即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再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如:“明”字写成,意为“日”和“月”带来光明;“旦”字写成,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形声法: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人们又创造了形声法,即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如:“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由“巴”和
本文标题:参考 中国书法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0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