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3.doc.deflate
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李国士(指导老师:周杰文)湖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0703学号2007102040328摘要正确处理好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促进区域产业集群构建和结构优化;整合区域资源,确立圈域内分工协作机制;推进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又快又好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圈的确立,武汉及其周边城镇有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因素城市圈Tocorrectlyhandlethepolicyguidanceandmarketmechanismrelations;Promotingregionalindustryclusterbuildingandstructureoptimization;Integratingregionalresources,establishcircledomaincooperationmechanism;divisionPromoteindustrialandexileofwuhancitycircle,promoteeconomyamalgamationofwuhancitycircleofquickandgooddevelopment,majorfactorsinrecentyears,withtheestablishmentofwuhancitycircle,wuhanandsurroundingtownshavedevelopedrapidly,increasinglystrongeconomicstrength.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研究背景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区域经济学书籍。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2003年湖北省先后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7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2005年“中部崛起”10号文件,“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上升到了国家层面。2.研究意义“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中武汉城市圈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首先。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的中部;其次,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省会武汉又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再次,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研究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因素,对于武汉中部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全国的经济飞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二)城市圈理论城市圈域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各国理论界和政府对城市圈域经济发展逐渐引起重视,并加强对城市圈域经济理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该理论把城市圈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有一个首位度高的城市经济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镇;三是中心城市与腹地或周边城镇之间所形成的“极化一扩散”效应的内在经济联系网络。城市圈域经济理论把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意在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对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三)城市圈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文献综述1、相关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研究文献综述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各国学者也对本国或其它的一些城市经济圈进行分析,研究各自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区域因素。在我国,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崛起,城市圈的建设,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各大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姜照华[1]通过对新增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对国内生产总值与知识、劳动力、固定资产等生产要素、制度因素及外部性成本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建立起经济增长的新模型,并通过实证测算说明制度创新和知识进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揭示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带动力,劳动力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微不足道;外部性成本上升是落后区域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劳动报酬的多少与专业人才量、科技新知识和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黄良杰[2]以河南省数据为分析对象,分析了消费和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消费和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三大产业中,投资是第二产业主要驱动因素,而消费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主要驱动因素。由于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和投资对拉动第二产业增长都比拉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长得快。此外,进一步分析了消费和投资对各次产业中各行业影响程度,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消费和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投资对区域经济驱动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且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根据河南经济数据来看,对于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需要积极调动农村消费水平,促进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刺激农村消费关键在于积极提高农民手中的收入。贾燕子[3]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增长受消费、出口、投资这“三驾马车”的影响,但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依据东北三省1992~2007年统计数据,对各个因素与东北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东北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投资,而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在逐渐增大,同时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加快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进程;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坚持发展对外贸易;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进行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梁启东,杨旭涛[4]我国城市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圈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我国城市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城市发展缺乏明晰的定位;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利益纷争。我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建议:处理好城市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关系;发挥企业在区域产业整合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成立一体化的协调领导机构;有序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营造区域无差异的体制和政策环境。2、关于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冯碧梅刘传江[5]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城市圈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的途径。在文中,通过湖北近20年来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碳排放量,据此发现城市圈碳轨迹,并提出构建产业体系的策略。武汉城市圈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经济,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同时,进行有利于碳减排交易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EET(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有利于推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创新。《长江论坛》[6]对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认为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是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加快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推进湖北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举措。本文对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统一规划,合作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网络对接;调整区划,理顺关系;拆除门槛,统一政策,形成共同市场体系;整合旅游资源,统一招商引资政策;注重武汉远城区发展,加速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曾光,李菲[7]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分析运用2000年到2007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经济增长的宏观基本数据,分别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收敛性等角度,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间经济增长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在考察期间都是逐年扩大的;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的实证检验,都证明各城市间的经济增长趋于发散;在加入了反映该城市圈经济增长差异的经济结构变量和产权结构变量后,构建的3个模型检验都证明了其存在条件β-收敛。且农业产值比重和国有企业职工所占比重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两项指标越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慢;而工业产值比重则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工业化进程越快的城市,其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缩小各城市经济增长差距的重要途径。二.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又称“1+8”。该圈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条件优越,2008年,武汉城市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1.5%,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武汉城市圈在全省经济增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2010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湖北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着力协调保增长、促转型、防通胀的关系,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着力构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全省经济保持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明显,总体处于高速增长区间,呈现出“高位较快增长、增幅平稳回落、回落趋势放缓”的运行轨迹。但由于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国内外发展环境较为复杂,保持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需付出艰辛努力。预计四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仍将继续小幅平稳回落,全年经济增长可望保持相对高位。三.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2008年以来,武汉城市圈经受了特大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考验,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工业生产增幅快速增长中略有回落,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势,财政收入持续增收。武汉城市圈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综合实力强,发展优势突出,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分析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各项经济指标,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可以分析出影响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因素。(一
本文标题: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3.doc.deflat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1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