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刘松年《瑶池献寿图》赏析
龙源期刊网刘松年《瑶池献寿图》赏析作者:王新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刘松年的《瑶池献寿图》借用传说中的题材,描写做寿庆贺的上层社会的生活场面。画中无论是用笔用墨,还是山石的勾勒与皴法、屋宇界画的工细以及人物衣褶的精妙入微,都体现出刘松年独特的画风,“献寿”这一主题也通过画面中内容的描绘很好的变现了出来。关键词:瑶池献寿;刘松年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62-01刘松年,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在《图绘宝鉴》卷四中记载“刘松年,钱唐人,居清波门,俗称为暗门刘,淳熙画院学生,绍熙年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神气精妙,名过于师。宁宗朝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院人中绝品也”。一、瑶池献寿“瑶池”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穆天子传》中“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①。这是关于瑶池最早的传说故事,故事中的西王母已经从最早的半人半兽的形象转变为人身的形象。关于“王母献寿”这一主题,在传说故事中又分为两种,分别是王母作为献寿人给别人献寿,以及别人给西王母献寿。在宋晁説之的《嵩山文集》卷五中记载了王母献寿帝王的情景②。而在《瑶池献寿图》这幅图中,坐在上方的是女性的形象,所以这幅画的主题应是别人给西王母献寿。同样题材“瑶池献寿”的绘画在清代的记载中也有出现,不过画作没有留存下来。同时,西王母长生长寿之神,借给王母献寿来表达自己渴望长生的目的。传说中古名帝有不少见过西王母的,刘松年作为宫廷画家,画这样一幅画,一定有深刻的意义存在,不过现存史料不全,我们只能推测创作这幅画是帝王希望展示自己的英明形象。二、人物《瑶池献寿图》中,作为献寿主体的两组人物相对出现,人物的神态生动,已经脱离了唐代以胖为美的时代特征瘦了下来,但是人物的面部仍然比较丰满,这是一种富贵的象征。人物衣纹用线阳刚劲健,断笔的运用在衣纹刻画中出现,衣服束腰紧致,有一种贴身修长的感觉,这些都符合宋代绘画的时代特征。龙源期刊网图的下方在山间出现的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李唐的《采薇图》中出现的伯夷、叔齐两个人物形象十分相似。同样是一正一侧的两个人物形象,在衣纹处理上,这两组人物也都是采用劲健有力的线条来描绘的。在这里出现的这两个人物,没有华丽的衣着、端庄的坐姿,但是有一种轻松自在的隐士高人的样子,虽然只是在画面的一个角落中出现,但是更能使人联想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和松树一起出现有画龙点睛之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三、山石树木《瑶池献寿图》中山势连绵,却以楼台为中心隔开了前景、中景和后景。前景中半遮挡状态的两辆马车使得前景生动起来;远景的山川中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使得静谧的山川的气息灵动起来,同时也拉进了远景山川的距离。画中山石以墨线勾勒,加斧劈皴,近景的山石笔墨厚重,给人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越往远处推山石的用墨变轻,使得远处的山川隐在云雾中间。图中的树木比较突出的是松树,万年松、不老松这些都是松树的称谓。虬曲的松树出现在绘画中往往有长生不老、永恒岁月的寓意,与得道的高人、隐居的神仙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幅图中主要的两组人物的上方,从山上伸展出来盘旋弯曲的古松占据了显眼的位置,即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献寿”这一主题,又表现出“祝寿”这一愿望。四、结语《瑶池献寿图》整幅画构图饱满,前景、中景、后景的拉开很有层次感。画中细节部位的刻画使得整幅画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和山石之间不同笔法的应用更加强了对比。人物穿插分布使得整个画面灵活生动起来,屋宇、楼台线条图案的描绘工而不板,飘扬的旗幡与平稳的楼台形成很好的对比,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画面的中心,使得画面充满了仙境的感觉——庄严却又灵动。注释:①张耘点校.山海经·穆天子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200.②宋代诗人晁说之《迎赦一首》,“灯头異花垂永夜,占云明日当有赦。咄哉无烦汝报我,三年郊恩遍天下。知人所知岂神圣,偷欢送喜眞便佞。犠卦箕畴汝讵知,氷冻火炎予不问。曈昽日出迎赦来,沸渭颂声何休哉,陛下万岁御九垓,王母献寿沧海杯,更?正仗单于陪。”③刘禹锡(唐)《陋室铭》.参考文献:[1]张耘点校.山海经·穆天子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龙源期刊网[2]陈野.浮世绘影: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本文标题:刘松年《瑶池献寿图》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3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