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常用经济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指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宏观经济运行的总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结构优化目标、总量平衡目标、宏观经济效益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指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和宏观经济组织制度。根据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考虑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我国拟选择计划、财政、金融结合型的宏观管理体制。这一体制要求计划、财政、金融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包含有统一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组织制度,并形成中央与地方管理合理分工的组织制度。宏观调控指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稳定增长,重大经济结构优化,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指国家通过银行金融系统,组织和调节全国货币的供应,确立和实施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的相互关系的准则,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措施的总和。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水平,以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的政策。产业政策指通过干预一国的产业(部门)间的资源分配或产业(部门)内的-2-产业组织,达到该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产业结构政策,二是产业组织政策。它们是产业政策的两个轮子。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现在我国主要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来测量经济增长。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实际的经济增长,应该使用不变价格计算。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邓小平同志以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设计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一九九一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增长模式指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定形式,是对具有典型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所作的理论概括。按照不同的角度,经济增长模式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经济增长依靠的主要因素不同,分为外延型经济增长和内涵型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不同,可分为数量型经济增长和效益型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不同,分为速度型经济增长和结构型经济增长。从乌鲁木齐经济增长的情况看,外延型、数量型、速度型的特征仍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是多年来的投资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而且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工业仍然不强,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过快发展的势头仍未得到控制。因此,加速科技进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3-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瓶颈”制约指一种被形象化的现象,如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及煤电油钢等能源、原材料的发展及供给能力滞后于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总体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制约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承受能力。就好比一个瓶子,由于其颈部比瓶身要细,因而限制了瓶内液体顺畅大量地流出,只能是缓慢地涓涓细流,不管瓶体多粗,容量多大,其流量都受制于瓶颈的大小。因此,要想获得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在不远的将来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瓶颈”制约,并力争使这些基础产业超前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货膨胀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通货紧缩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4-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其二,由于供应大于需求,而新的产品和劳务因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投资机会减少。银行普遍出现“慎贷”甚至“惜贷”倾向,并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其三,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状况,一般用两种指标表示:一种是用各产业投入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等)的数量对比指标,从各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的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另一种是用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值、实物量等)的数量对比指标,从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战略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尽快发展这类产业,就可能根本改善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战略产业一般包括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瓶颈”制约作用的产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融合型经济是以培育产业主体和支柱产业、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为目标,打破行政隶属关系,融合各方优势,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济机制和发展模式。这种机制和模式应当体现出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由于行政隶属关系被打破,区域内各自独立的经济单元之间由外部经济变为内部经济,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二是通过-5-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内的同类产业和相似产业的联合,变过度竞争为一体化运行,降低竞争费用;三是拆除区域内各经济单元之间的相互封锁,降低保护成本。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也称规模的经济性,指的是因生产规模的变动而引起的收益的变动,它反映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产品生产规模的经济性。这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带来的。2.工厂规模的经济性。工厂规模的经济性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特有的技术和设备所决定的规模经济。3.公司规模的经济性。指很多产业中只有几个大公司,公司中合并了很多工厂,这些工厂或者是生产同类产品,或者是在同一生产过程按阶段连续操作。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我国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在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对应于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我国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个收入概念。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它可-6-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它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它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具体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处理,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7-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1)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关于货物的最终消费支出在货物的所有权发生变化时记录,关于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在服务提供的时候记录。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货物的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交货所支付的价格,它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包括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2)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投资支出合计,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8-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2)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
本文标题:常用经济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3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