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
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最早的一次申论考试是2000年2月26日进行的。当时是中央、国家机关69个部门公开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中央机关人员和公务员。这次招考录用总数仅为600多人。而且当时的考试报名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必须由本人(或者是通过特快专递)到设在中国博物馆的报名地点现场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数量和考试的规模根本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然而,正是这次规模并不很大的申论考试,为今后中国的人才测评考试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来源于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打开一份近年的申论考试真题,就会看到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一般地讲,近几年申论考试给定的材料,特别是国考给定的材料,字数大约在5000-8000左右。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参考材料。作答要求主要分为四类题型:①材料概括题:根据给定材料就某一特定角度进行提炼概括。②对策措施题: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措施。③综合分析题:就自己的认识理解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④申论文章题:根据指定要求写作一篇1000字左右的申论文章。本节将就申论考试的四类题型(即: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文章题)的答题基本要领进行基本讲解,以期使大家的申论水平能有迅速、切实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分析题的核心技巧(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奉献)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一般情况,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换句话说,都是针对某一申论主题要求写作文章或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要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不要过分地看重按形式给分析题的题型分类。因为分析题是题目类型和涉及内容都相当灵活的考题,如果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型如何作答再进行所谓的“模板套路式”的备考,往往会造成我们作答时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作答分析题,不要首先考虑其题型分类。作答时不要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比如很多分析题的题干要求“请就***对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被统一归类为所谓的启示分析题。事实上,启示分析题所要分析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启示,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思路上,也应该相应有很大区别。强行将分析题类型归纳为观点类、启示类等类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时会起副作用。分析题实际上是一种作答技巧性相当强的申论题目,很多技巧如果应用得当,会使作答分析透彻,条理清晰,阐述全面。本节将首先对两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大家进行讲解。一、樊政——判断分析的常用方法:“联系对比法”有一种常见的分析题类型——分析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某种做法或某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这种类型的考题在近年来的国考和地方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其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测查更直接、客观。对于这样的题目的作答,我们推荐给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联系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举个例子:2007年2月28日“东方金贸”报道,春运人多,女性排队,特别是漂亮女性容易遭到一些男人的性骚扰,再加上女性警惕性低,容易成为小偷关注对象。河南商丘火车站党委决定鉴于这两方面考虑专门设置了女性购票窗口,为女性购票免去了拥挤和遭受异性骚扰的苦恼。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车站的文明进步是好事。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的质疑。题目要求让你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推广并谈谈你的看法。表面上看,推出女性窗口确实是保护了妇女权益。让前来购票的女性免去了拥挤和异性骚扰之苦,同时减少了女性被小偷光顾的机会。其出发点是为女性旅客着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果利用联系对比法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地铁上、公交车上和火车站的售票口拥挤程度不相上下。难道也要设置女性专列、女性专车吗?再依此类推,难道还要设置女子中学、女子小学、男女分班吗?这显然是一种倒退、一种复辟。将女性看作一种需要隔离保护的弱势群体,本身就是女性的一种性别歧视。即使要设置弱势群体的专门售票窗口也应该优先设置残疾人、老年人等真正的弱势群体的专用窗口。这种联系对比的思考方法是做判断分析题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相对也最可靠的方法。例题2009国考“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相关材料】11、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1541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特别提醒:联系对比法——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参考答案】(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材料11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粮价上涨势必造成饲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材料11中的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缺位”。【讲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题目要求对所指观点有没有道理进行判断。如果我们单从材料看,它的这种策略表面逻辑性很强。有些考生就沿着这个思路讲“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采取了模糊、“中庸”的回答方法,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有道理的一面,也有要慎重对待的一面,关键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云云。以上观点的答案是错误的。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价格、饲料价格、农资价格等等诸多上、下游行业价格,从而直接影响CPI指数。粮食价格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问题。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遇到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申论作答技巧:我们判断一个做法是否正确时,可以考虑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是否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考虑。例如:很多专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针对这一提法,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实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思考。现实工作中,我国仍在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过。可见这一提法是欠妥当的。再分析现实工作中的做法,不难得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使多数地区出生率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从而引起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回到这道有关“粮食价格”的国考真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在现实工作中,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办法,稳定住了生猪价格。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所牵动的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农资业等行业的价格上涨以及其后的连锁反应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不仅是CPI上涨、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提高粮食价格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对策。并且,国家针对粮食问题主要采取加大农业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推行支农惠农政策、保持耕地面积以保证粮食储备等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都是以粮价稳定为大前提的,可见粮食价格是涨不得的。二、樊政: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三段分析法”。(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所谓“三段分析法”就是在作答的过程中,将作答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就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第二部分将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阐明问题背后的实质;第三部分就此问题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今后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需要分析判断的问题联系对比熟悉的同类问题得出结论进一步就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提高粮价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之策”是否正确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CPI指数。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稳定住了生猪价格。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粮食价格上涨,肯定“牵一发,动全身”。要保持粮食价格相对平稳坚持支农惠农政策、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基本设施的投入,都是为了稳定粮价。粮食价格上涨,会牵动上、下游行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三段分析法作答示意图换一个角度讲,所谓三段分析法也可以说是先对实践进行分析,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分析过程。我们先来看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例题】2010年国考A卷: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相关材料】4.2009年10月,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环海”方案,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一片
本文标题:玩转公考――申论写作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7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