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湖南师大):文言虚词4
(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译为“拿”“用”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十三.以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凭”、“靠”。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3.表示动作、行为施行时所涉及的对象,译为“把”。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等。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用法同“于”,译为于”、“在”、“从”。如: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姚鼐《登泰山记》)(二)用作连词1.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来”、“用来”等。如: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结果,有“因而”“以致”的意思。如: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三)用作助词1.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句中,起调整音节作用。如: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用作动词1.表示动作、行为,译为“做”。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表示动作、行为,译为“用”、“任用”。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3.表示动作、行为,译为“率领”。如: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本纪》)4.表示心理活动,译为“以为”“认为”。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五)用作名词,有缘由、原因的意思。如: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现象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七)用作复音虚词【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高祖本纪》)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有以】【无以】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的意思。如: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04湖南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06湖南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08湖南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09湖南拿拿用用连词介词修饰修饰(一)用作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可译为“在”、“在……方面”、“从……中”。如: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十四.于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同”,“向”“到”,“对”“对于”“给”等。如: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前者为“受”,后者为“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等,可译为“由于”等。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4.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译为“被”。如: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二)用作复音虚词【于是】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如: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羽本纪》)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于是】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译为“被”。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04湖南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07湖南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09湖南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到从比与比对于到被(一)用作介词1.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跟”“同”等。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孰与君少长。(《鸿门宴》)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十五.与2.相当于“给”“替”。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三)用作动词1.给予、授予、赠给的意思。如: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2.结交、亲附的意思。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与秦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赞许、同意的意思。如: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通假现象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要责备你了)(五)用作复音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如: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08湖南B.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须虏大合,然后与战秦伯说,与郑人盟C.时与论说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介词连词对跟跟跟跟跟
本文标题: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湖南师大):文言虚词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9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