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园林绿地规划课件(10.11)
参考书目:园林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设计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年城市意象(凯文。林奇)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绿地的计划(高原荣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建工出版社)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贾建中编)绪论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论一城市二城市规划三城市绿地规划四国内外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第二节我国城市绿地的发展演变及展望一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二专业规划设计的领域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旧石器时代——穴居、巢居原始社会——中石器时代——————原始村落新石器时代————固定的居民点防御性设施——城、廓商品交易——市、市井城市——以手工业、商业为主要产业农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奴隶社会私有制产生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一.城市1.城市的产生农业发展2.城市的定义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的定义,城市(城镇)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二十万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客观存在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划,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中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雅典宪章城市是构成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区域单位的一部分,城市即依赖这些单位而发展。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雅典宪章居住工作游憩交通3.城市的功能4.城市化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又可称为城镇化。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基础设施(市政、公建)完善。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城市化水平又可称为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二.城市规划1.规划•规划,通常的含义是选择、设定未来的某一时点的目标,相对于那时的目标对比现实状况,在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现实向目标发展,趋向于、接近于目标。•规划具有多种含义:①“规划”的过程②这种过程的结果•规划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贯彻的“计划”。这种计划又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意图。2.城市规划(1)概念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涵盖了上述规划的多个层次的含义。•从学科上讲,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种学科。•从行政上讲,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和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2)对城市规划的理解理解城市规划的角度:①城市规划的依据②城市规划的内容(教材22页)③城市规划的对象④城市规划的深度(教材35页)内容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依据城市规划经济规划城市条件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社会规划物质规划对象城市深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远景规划(50年)总体规划(20年)近景规划(5年)(3)城市规划的阶段划分三.城市绿地规划1.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均可称为绿地”。2.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JJT91-2002)广义: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狭义: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绿地”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在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指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本课程所涉及的城市绿地是广义的城市绿地。3.城市绿地规划包含内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各专项绿地规划3.城市绿地规划包含内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合理的来布置,综合的起作用。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改善人民的居住、生产环境、并创造出清洁、卫生、安全、美丽的城市。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深入及继续。(教材159页)•城市各专项绿地规划:如公园绿地规划、居住区绿地规划等。四.国内外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介1.国外近现代规划学科的发展(教材17页)(1)霍华德“田园城市”(1898年)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的优点,形成互相吸引的结合体。这种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图解一:•中心城市•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交通----铁路和道路•城市总人口25万人•中心城市58000人,12000公顷•各个田园城市32000人“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图解二:•城市人口30000人•乡村人口2000人图解三:•一系列同心圆•中央公园•放射大道田园城市的试验•两座新城的试验:---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卫星城”规划思想: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恩温1922年出版《卫星城市的建设》恩温主持1944年“大伦敦计划”(GreaterLondonplan)以伦敦为中心,在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设置4个环状圈,从内到外依次为市区、郊区、绿地地带、外围地带,其中绿地地带的宽为16公里,具有抑制城市扩大的作用,同时又给市民提供农业用地和优美的娱乐环境。英国卫星城理论实践---1940-1950年“卧城”---1955-1960年“半独立卫星城”---1967年后“独立的卫星城”田园城市与卫星新城的区别---田园城市:小城镇群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市的解体。---卫星新城: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3)勒·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解决城市矛盾的两种思想方法:“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勒·柯布西耶看到了城市扩散的必然性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主要城市规划观点:----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聚集功能;----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明日的城市》(TheCityofTomorrow,1922年)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Voison):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跨步站开去。这种主张当然遭到各界的严历批评和坚决反对。他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巴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结构,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受他的影响,在60年代巴黎也建起了几幢摩天大楼,但很快就制止了。70年代的巴黎规划对老城进行了严格的保护。《阳光城》(TheRadiantCity,1933年)进一步修正了一些早年的一些城市规划思想。昌迪加尔的实践(Chandigarh,1951年),采用格状系统模式形成清晰的交通网络,在可以发展拼接的格网中配置不同的功能组团,形成城市街廓,并将全区分成48个大街廓。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构成整个城市的总图特征。大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的山麓下,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程特殊地位;商业区位于全城的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之相临,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贯穿城市上下、留成绿化的空隙象是城市呼吸的“肺”。文化区位于西边、工业区独立于城市东部,居住区基本上与以上各区不相混杂而分布于全城。新城市要成为“印度自由的象征,摆脱过去传统的束缚,表达我们民族对未来的信心。”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规模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境。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4)雅典宪章——“功能城市”(1933年)1928年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ngre’sInternantionauxd’ArchitectureModerne),简称CIAM。1933年,第三次会议在雅典举行,会议的主题为“功能城市”。⑴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⑵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⑶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⑷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⑸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使用;⑹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的需要;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⑻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5)《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针对《雅典宪章》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这一规划思想,提出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把那些失去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动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6)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873-1950年)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Decentralization)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有效,每个居民在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方面从城市设施中得到的利益越多”“集中”与“分散”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样的组织方式是使目前密集城市实行有机疏散的方式。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的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7)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1929年由美国人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单位示意图四界为主要交通道路,不使儿童穿过,内设日常生活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充分绿地,建筑自由布置,住宅要求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8)盖迪
本文标题:园林绿地规划课件(1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03218 .html